人工和智能,谁更懂高考志愿?

钛度号
不要让别人定义自己。

文 | 银杏科技

所谓“三分考,七分报”,现在压力给到家长和考生这边。

许多企业和机构早就从这种压力嗅到了商机。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为135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据行业报告显示,近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9.5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在这样高潜的市场诱惑之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生长,都想来分一杯羹。

期初,工程化、堆人力输出服务是这个行业内的绝对主流。不过,随着AI风口的日盛,一些互联网大厂在寻找技术商业化落地场景时,纷纷将目光瞄上了高考志愿填报这门生意。

原因无他,通用大模型面对泛化问题只能作为娱乐,而高考场景这个非常垂直的领域,更容易训练和输出更精准的数据。

于是,志愿填报的江湖上有了“人工志愿填报规划服务”与“AI智能填报服务”,这两大泾渭分明的派别。

他们互有优劣,也共同参与市场竞争。至于说,谁能更懂志愿填报这门生意,那可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难解之题了!

人工和智能都想分杯羹

曾几何时,我们印象中的高考志愿填报,是四处寻亲问友,主打一个深挖朋友圈,其中只有人情,没有生意。

不过,随着需求量的扩张,生意必然成为主流。毕竟,能求助到专业的人来办专业的事儿,中国的家长是从来不吝啬一些钱财的。

因此,志愿填报市场出现了大量入局者。

其中以张雪峰为最典型之案例。这个现象级人物,虽然不乏争议言论,但实事求是的讲,无论是之前的考研咨询,还是如今的高考志愿填报,张雪峰表现出来的对各个学校和专业的掌握程度,在这个细分市场内确实出类拔萃,最能迎合学生和家长的真实需求。

而且,张雪峰这种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以接地气“走心”的言论,还能承载了不少家长和学子的情绪价值。比如张雪峰旗下的“峰学蔚来”APP上,赫然写着“人生成功路,志愿第一步”,这样的slogan直戳家长心灵痛点。所以尽管其服务价格动辄上万元,但家长们报名的热情依旧不减,

近些年来,无论是线下的机构,还是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线上短视频APP,这样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肉眼可见的多了起来。

企查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考志愿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升。2016—2021年,我国分别新增高考志愿相关企业107家、134家、169家、304家、518家、720家。目前与志愿填报相关的企业已有2800多家,其中有1700多家为近5年内成立。

在人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如火如荼之际,百度、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大厂,也瞄上了这块香饽饽。它们推出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增加了“AI能力加持”的噱头,让这个领域的含“智”量陡然高了起来。

百度是最早入局高考志愿报考服务的大厂之一。早在2020年7月,百度就推出了“AI志愿助手”,并逐年不断丰富AI内容。目前,“AI志愿助手”可以提供报考信息,用户在填写志愿表信息后,能看到可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概率;“AI聊志愿”则属于咨询填报工具,基于AI对考生信息的掌握,用户可以通过不限制提问问题,获得报考建议。

一年后,腾讯教育发布了“智慧招报解决方案”,要“以信息化手段为高考服务提供全新的解题思路。”其中,在学生报考端,推出“新高考通”,帮助家长和学生获得高考志愿填报相关数据查询及智能志愿填报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科学生成的多角度志愿填报方案,并且能够进行录取概率测算和学校热度监测。

2022年,网易有道公司推出“有道领世志愿填报系统”,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业规划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录取概率测算,为学生提供院校优先填报、专业优先填报和录取概率测算等功能。

2023年,阿里旗下夸克搜索“夸克高考栏目”提供智能选志愿、报考方案规划、名师直播等服务。

这些互联网大厂有着强大的数据、资金及技术优势,通常在数据处理能力、用户交互界面、个性化推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快就成了AI志愿填报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声量。

此外,还有夸克高考、靠谱AI、甄选志愿等都是比较热门的产品。但是,在志愿填报这门生意里,AI和人工所求并不趋同。

摸着“志愿填报”过河

“钱景”当然是所有生意的终极目标。不过,人工志愿填报和AI志愿填报挣钱的路径各有算法。前者主打品质,后者依靠走量。

高考前两天,张雪峰在直播间开售的咨询服务套餐分为11999和17999元。而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但即便是这样,张雪峰的套餐还是被疯狂的家长们一抢而空,甚至2026年所有省份名额已经售罄。“张雪峰直播卖卡3小时入账2亿”次日就成了各大平台的热搜。

这样的火爆,并非只出现在张雪峰这样的头部玩家身上。

在抢不到“圆梦卡”的家长,愤怒地质疑张雪峰团队在搞饥饿营销时,张雪峰团队方面回应:行业服务老师少,而市场需求太大。

确实如此,只要高考选拔考试不停止,那么稳定诉求的用户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就会一直存在。

根据媒体报道,有从业者透露,每年服务二三十名学生,每个学生收费从四五千到上万元不等,“一个夏天,赚个二三十万元没有问题。”

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在价格策略上,则是以另外一个角度入手,主打性价比。

比如百度志愿填报的前期AI功能基本是免费,“一键填报”功能只需要付费98元购买智能填报智能卡,而专家志愿服价格也在千元以下。

夸克高考的普通会员价格体验款为99元,VIP会员收费688元。当然,也有“一对一”VIP会员,收费6888元,这就又回到了人工咨询的老路上来。

与人工志愿填报讲求快速实现效益不同,尽管当前各大厂都在发力AI志愿填报,但能从这上面赚到钱的公司有多少还未可知。以大火的文心一言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文心一言用户数超过1亿,累计完成了37亿字的文本创作,输出3亿行代码。但是,文心一言到底实现了多少的商业变现,百度一直没有进行公布。

对于互联网公司,积极布局志愿填报主要还是为已经布局的大数据和大模型寻找一个在C端商业化落地的出口。就像以往的共享单车、团购、大模型一样,在趋势来临的时候,先不管收益,投入精力占领一个席位,才是互联网公司的惯常打法。最不济,还能吸引更多流量,收集更多的用户数据,为以后的算法提供助力。

不过,对于志愿填报这样高精度脑力分析的生意而言,AI志愿填报并没有表现出高出人工的绝对优势,反而让这个江湖的水,变得有些浑浊了。

是不是智商税?

志愿填报服务有两个基础部分组成:存量信息收集+个性化分析。

在以往,由于每年高考录取情况的不断更新、填报规则的不断变化,导致普通的考生和家长很难掌握到全面和大量的信息。而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收集到的院校、专业、就业等信息提供给考生和家长以供参考。志愿填报很大程度上是赚取了“信息差价”。

不可否认,AI志愿填报考生提供了不少便利,特别是在海量信息初筛方面具备强大优势,大数据驱动的AI算法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问题,高考考生及家长可以用来参考,特别是将因城乡、地域导致的信息差降到了相对较低的层次。

但是在根据存量信息进行个性化分析的这一环节,AI还没有展示出太大的智能表现。而且既然是“买卖”,就难免出现“伤害”。

有消费者在黑猫平台投诉AI志愿填报服务内容时表示,“号称成功率在70%以上,可AI建议填报的6个大学一个都没录取,最终录取的是我自己填报的大学。”

有用户反映,自己填报的前六所大学,根据一款手机应用计算,录取概率都超过70%,但最终一所都没录取,落到另一个“保底”的大学。

有专业人士表示,大部分的AI模型算法的训练很大程度依赖于训练数据的选择,包括了建模方式。现在很多所谓的AI志愿填报工具依赖的都是较为通用的大模型,不一定针对高考志愿填报做过专项的训练,很可能导致数据的不准确。

所以,人工智能填报志愿具有局限性,只能作为一个参考项,而且部分软件存在一些安全风险。比如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夸大宣传甚至是诈骗等行为。总体而言,在报考建议方面,远不如人工咨询有针对性。

实际上,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不论是选择人工志愿填报还是AI志愿填报,总体看起来都是一个风险大于收益的行为。因为如果成功了,咨询服务的作用有多大无法衡量,而一旦失败了,商家一方几乎是无责任可言。

毕竟,即便是张雪峰这样的人工名师,也不能保证服务过的客户人人满意。

虽然这几年关于志愿填报的投诉屡屡发生,但每一年高考,新生家长们仍然会选择付费咨询。原因很简单,时间短、任务重,还和命运挂钩,再叠加家长和考生对志愿的陌生感,在所谓的“专业人士”身上寻求安全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项。

只是,AI没有感情,可人类却会有悔恨。“张雪峰”们可以失败,但是许多人一生的高考只有一次。不管是人工还是智能,我们都希望背后的商家能懂得这个道理。

本文系作者 银杏科技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