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见Time,作者 | 308,编辑 | 经纬
历史对于人类科技发展进程的记忆,其实往往是集中在某些闪光的瞬间。
AI 的 iPhone 时刻,不再属于 iPhone
能够在智能手机上阅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无一不直接或者间接受惠于 iPhone。
2007 年 1 月 9 日,在一场举行于美国旧金山 Moscone Center 的 Macworld 活动上,乔布斯发布了初代 iPhone。从此,以 iPhone 和它所代表的智能手机为载体,一场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世界的新一轮人类科技史发展进程,正式开启。
即使是用「划时代」来形容 iPhone 在人类科技史的地位,也毫不为过。
时间来到 16 年后,iPhone 本身作为一个成绩斐然的商业资产,依旧存在于苹果公司的产品更新序列中,它拥有更好的芯片、更强的功能,以及更贵的价格——但是,乔布斯带给 iPhone 的历史光辉,却被另外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行业领导者、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致敬、铭刻和阐释。
2023 年 3 月 21 日,在英伟达一年一度的 GTC 大会上,针对 OpenAI 旗下 ChatGPT 给整个 AI 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黄仁勋表示:
就这样,以这场大会为节点,「AI 的 iPhone 时刻」成为一个行业热门词汇。
而考虑到 iPhone 这个名词本身所指代的革命性意义,以及 AI 的长期发展对于一个关键技术质变点的强烈呼唤,这个词汇迅速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同,而整个科技行业对于 ChatGPT 的关注和对它的潜在行业影响力的重视,也随着「AI 的 iPhone 时刻」这个词汇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当时,ChatGPT 的诞生也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而它的发布过程也并不像 iPhone 那样被一家类似于苹果这样的备受瞩目的科技巨头来做背书,也没有类似于乔布斯这样的营销天才来精心安排。
回过头来看,2022 年 11 月 30 日,由 Sam Altmam 担任 CEO 的 OpenAI 仅仅是选择在官网上不动声色发布了 ChatGPT,没有任何的线下仪式——然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ChatGPT 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彻底火了。
当然,对 ChatGPT 的行业重要性拥有深刻认知的,除了黄仁勋,还有马斯克。
2023 年 5 月 16 日,在出席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之后,特斯拉 CEO 马斯克接受了美国媒体 CNBC 的访谈。
他在访谈中揭露了自己与 OpenAI 的关联,比如说:他本人其实正是 OpenAI 的发起人和命名者,投入了 5000 万美元左右的资金,而且在人才的招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 ChatGPT 背后的核心技术人员 Ilya Sutskever 正是由马斯克从 DeepMind 招募而来)。
在这次访谈中,马斯克也谈到了特斯拉和 ChatGPT,他表示:
从马斯克接受采访时的话语来看,很明显,在他的定义中,特斯拉的「ChatGPT 时刻」指向的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业务。在马斯克看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也会迎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到时候,它会像 ChatGPT 一样迎来一次爆发和质变。
基于马斯克在整个科技行业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他所任 CEO 的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头羊角色,如今,「ChatGPT 时刻」往往被自动驾驶行业所引用,并被各家普遍指向为「自动驾驶在某一天能够真正实现的时刻」。
于是,自动驾驶的 ChatGPT 时刻,也成为一个行业在预期层面热衷于讨论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马斯克提出「ChatGPT 时刻」这个词汇的两个月后,他就在 2023 年 7 月宣布成立了一家目标为「理解宇宙的真实本质」的 AI 企业 xAI;而从业务层面上看,这家企业与 OpenAI 存在着某种对标和竞争关系——在马斯克的执掌下,xAI 已经推出了 ChatGPT 的对标产品 Grok。
而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最新发布的重大动态是:
当然,在 xAI 快速成长的同时,Sam Altman 领导的 OpenAI 也在商业合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其中,2024 年 6 月 10 月,苹果在 WWDC 活动上正式宣布了与 OpenAI 的合作,通过这一合作,苹果将 ChatGPT 的能力(基于 GPT-4o,包括图像和文档理解)整合到 iOS、iPadOS 和 macOS 的体验中去。这个业务动态本身,也可以意味着 iPhone 也在拥抱 ChatGPT,如果强行命名的话,仿佛此处也应该存在一个所谓的「iPhone 的 ChatGPT 时刻」。
但遗憾的是,世殊时异——即使有 ChatGPT 的加持,属于 iPhone 的历史高光时刻也早已远去了。
毕竟,不同的赛道,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的变迁方式,往往不同。
比如,iPhone 在初代产品诞生之时就已经备受瞩目,后来经历了三次迭代之后,凭借 iPhone 4 的惊艳产品体验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此后更是一路直上,为苹果的万亿市值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智能手机领域的战争精彩、残酷,却又无比短暂;无论如何,属于这个领域的精彩故事,已经基本结束。
马斯克与黄仁勋之间的三个历史切片
与 iPhone 和以它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赛道相比,AI 这条未知的道路过于漫长,也过于泥泞,但实际上,属于它的精彩才刚刚开始——其中,就过去十余年的发展而言,这条路上最精彩的故事是自动驾驶。
同时,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对于自动驾驶的拥抱,也成为了汽车智能化的关键一环;而不得不强调的是,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中国新势力车企,无疑也已经成为这一波自动驾驶在商业落地层面的重要角色。
考虑到这一轮自动驾驶与 AI 之间的深刻关联,特斯拉和英伟达这两大科技公司的掌门人——马斯克和黄仁勋,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两大关键主角。在过去十年间,他们二人用各自的方式推动了 AI 与自动驾驶的共同发展。
关于马斯克和黄仁勋几个历史切片,依旧值得回顾。
第一个切片是:马斯克和黄仁勋唯一一次在一个面向公众的公开舞台上同台亮相。
当时的背景是,2015 年初,英伟达刚刚发布自家的第一代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DRIVE PX,而黄仁勋正在努力为这一领域寻找潜在的客户群体,特斯拉正是它瞄准的第一个客户。与此同时,特斯拉虽然已经在自动驾驶业务上与 Mobileye 达成了合作,但是双方合作不畅,因此特斯拉也在寻找新的供应商。
于是,黄仁勋和马斯克都在需求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2015 年 3 月 18 日,在英伟达当年的 GTC 大会主旨演讲的收尾环节,黄仁勋请来了当时正在全力推进特斯拉自动驾驶业务的马斯克,双方在舞台上进行了一场关于 AI 和自动驾驶发展的对话。
在这次访谈中,当双方谈到 AI 对人类的潜在影响时,马斯克表示,AI 的确有可能比核武器更加危险,但是人们不用太担心自动驾驶,因为这是一种更加狭义的人工智能。而在黄仁勋问到自动驾驶的实现路径时,马斯克表示:
马斯克还在这次访谈中提到了自动驾驶实现所需要面临的监管问题: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此后在特斯拉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影子模式」,其实在 2015 年 3 月份之前,就已经出现在马斯克的构想中。
第二个历史切片,与 OpenAI 相关。
2016 年 8 月,黄仁勋来到 OpenAI 位于旧金山的办公室,并且在马斯克(当时的身份是 OpenAI 的发起人)的见证下,向 OpenAI 团队交付了世界上第一台英伟达 DGX-1 超级计算系统(该超级计算系统在 2016 年的 GTC 大会上正式发布)。
在这个超级计算系统的外壳上,黄仁勋用马克笔写道:
而作为回应,马斯克则用一句 Thanks 表达了谢意。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背景是:英伟达和特斯拉之间已经就自动驾驶芯片的合作达成了协作,双方正处于合作的蜜月期——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特斯拉已经在 2016 年初就开启了自研芯片的工作,所以特斯拉与英伟达之间的分道扬镳是注定的。
第三个历史切片,则是马斯克和黄仁勋之间的一次隔空对话。
2018 年 8 月,在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中,黄仁勋回应了关于「特斯拉自研自动驾驶芯片」的提问。他谈到了自动驾驶芯片和软件栈的难点,然后对马斯克隔空喊话说:如果最终不是你们想要的样子,可以给我打个电话,我会非常乐意帮忙。
对此,马斯克也在推特上回应说:
那时候的马斯克和黄仁勋,已经注定要在自动驾驶芯片的合作上分道扬镳了。
以上三个切片,是马斯克和黄仁勋在过去十年间分别带领特斯拉和英伟达在 AI 和自动驾驶行业前行的缩影,当然,二人依旧关系很好——而且,非常幸运的是,在此后的 AI 和自动驾驶发展浪潮中,马斯克和黄仁勋都在继续以行业领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且扮演了关键角色。
有意思的是,在特斯拉的探索和带领下,BEV + Transformer、端到端相继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参与者(包括中国车企)进行算法演进时的共同范式;而英伟达的 Orin 计算平台,则为包括中国众多车企在内的自动驾驶从业者提供了端侧算力基础。
当然,在 AI 和自动驾驶的赛道中,英伟达和特斯拉的故事还将延续下去。
一个科学家的「星光璀璨的重要时刻」
在历史发展的宏大叙事面前,个体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固然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但对于 Andrej Karpathy(本文简称 AK)这样的计算机科学家来说,他也在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缝隙中,努力地寻找到自己的历史坐标,并且幸运地收获了属于他个人的高光时刻。
AK 出生在斯洛伐克,15 岁随家人来到加拿大,并在 19 岁年进入到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习,并在这里遇见了他在 AI 领域的重要引路人——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后来的图灵奖得主、有着「深度学习之父」之称的 Jeffery Hinton。
到了 2012 年 6 月 ,当特斯拉 Model S 正式开启量产交付之后,AK 已经完成硕士学业,并且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另外一位 AI 领域的大神李飞飞,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
当时,在特斯拉看到 Model S 发布之后,25 岁的 AK 喜爱不已,他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拥有一辆 Model S,并表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希望自己是一个有钱人」。
当然,AK 很早就是马斯克本人的迷弟。当时,他甚至在推特上毫不掩饰地表示,他对马斯克产生了一种激赏(Man-Crush)。
不过,在 2012 年秋季, AK 与马斯克并无交集,他也并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去研究 Model S——毕竟,他要在导师李飞飞教授的指导下,参与到本年度的 ImageNet 图像识别竞赛的具体事务中。正是在这一年的 ImageNet 大赛中,AlexNet 脱颖而出,并正式开启了这一轮 AI 爆发热潮。
可以说,AK 是当时离这起浪潮的爆发核心最近的几个人。
2015 年 1 月 ,著名的《连线》杂志发表了一篇以 AK 本人为主角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己的学习,AK 在 ImageNet 竞赛中战胜了 Google 打造的面向图像识别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系统。
这篇文章被马斯克在 Twitter 上转发——这成为马斯克注意到 AK 的开始。
2015 年 3 月,在英伟达 GTC 的主旨活动中,AK 与黄仁勋一起,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新意的 AI 应用:识别一张图像,再生成一个描述图像的句子。同样是在这场主旨活动中,马斯克也登台,与黄仁勋进行了一次对话。
这是 AK 第一次离马斯克如此之近。
不过,马斯克与 AK 真正有机会共事,要归结到 2015 年底 OpenAI 的正式成立。OpenAI 成立时,AK 刚刚博士毕业,他以创始成员的身份加入 OpenAI 并待了一年多的时间。
至于 AK 为何选择在 2017 年 6 月加入特斯拉,在一次采访中,AK 是这么说的:
于是,在马斯克的慧眼识英雄下,AK 离开了 OpenAI,并在 2017 年 6 月加入特斯拉,并直接向马斯克汇报。
值得一提的是,当 AK 入职特斯拉的时候才发现,那时候特斯拉只有两个人在训练深度神经网络。这几乎相当于从零开始。不过也正是基于这个背景,他才有足够大的机会和空间去在通过 AI 赋能 Autopilot 的过程践行自己的理念。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AK 在待在特斯拉的五年多时间里,帮助特斯拉构建了数据引擎、构建了高速 NOA 功能。更重要的是,在他的主导之下,特斯拉选择将 Transformer 架构融入到感知算法架构中去,并由此推动 Transformer + BEV 成为整个自动驾驶领域在面向行业落地时的经典范式。
可以说,AK 在自动驾驶发展史中的地位,已经由这段职业生涯奠定。
不过,在上述范式完成之后,出于对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追求,2022 年 7 月,AK 选择从特斯拉离职,并且又在 2023 年 2 月又加入到 OpenAI——他一直处于 AI 领域发展的前沿。
然而,关于 AK 的最新动态是:2024 年 2 月,他又选择从 OpenAI 离开。
这,就是他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在科技发展大历史的个人际遇和抉择。他当然是幸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一直在遵从自己的内心,努力地抓住了所有的机会,也在努力地在这个时代发出个人的光彩。
当然,他的故事也将延续。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AI、自动驾驶、ChatGPT、Transformer、大模型……这些归属于新一轮技术变革的众多技术名词,正在成为改变当前社会发展的最新驱动力的代名词。
当然,在此过程中,类似于特斯拉、英伟达、苹果、微软、Google 、英特尔、OpenAI 等这样的美国科技公司,以及类似于华为、百度、小米、蔚来、小鹏、理想、地平线等这样的中国科技企业,也正在以某种方式成为科技在历史演进层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为这一演进过程中的个体,每个人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无论是黄仁勋和马斯克这样的行业领袖,还是类似于 AK 这样的技术专家,都在躬身入局,推进着整个行业前进的方向——当然,即使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是这一演进过程中在行业应用层面的参与者、见证者。
当然,AGI(通用人工智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还是一团迷雾,这一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正如历史前进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种种困境那样,模糊不清。但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迷雾中继续前行并取得成功,在于我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相信,也就是所谓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比如在 2022 年 10 月,在离开特斯拉数个月后,AK 接受采访并谈到他对「自动驾驶是否能够穿越迷雾」的信心:
毫无疑问,说出这段话时的 AK,正在发光。
而我们之所以对类似于这样的闪光时刻如此津津乐道,正是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也就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历史对于人类科技发展进程的记忆,其实往往是集中在某些闪光的瞬间。
而我们,已经做好了深刻地见证这些瞬间的准备。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