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腾讯新闻与青梅文化携手打造的人文力作《100位读书人的家》第一季圆满落下帷幕。节目自春日启程,迅速以“理想家”形象深入人心,其后热度飙升,跃居腾讯新闻人文纪实榜首,力证优质内容贴近人心的恒久魅力。
作为春夏文创新星,节目突破传统框架,通过对六位跨界读书人家居的深度探访,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多彩画卷,涵盖多种生活形态与家庭构成,巧妙融入观众熟悉的社交场景,增添观看乐趣。
本期「钛空藏书馆」和中国网对话节目主理人庄婧,回顾并探讨节目背后的策划理念、执行过程,以及节目的舆论效应。
中国读书人“果壳”里有着什么样的宇宙?
中国网:在策划《100位读书人的家》这档节目时,为什么决定将镜头对准读书人的家,是基于怎样的核心理念或初衷?
庄婧:对于热爱文化的观众朋友和读者,我们知道海明威的家长什么样子,也知道简·奥斯汀在怎么写作,甚至知道村上春树书房里的黑胶唱片都放在了哪里。但说到中国读书人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在铺天盖地的真人秀里,我们也变得熟悉明星们的家,但他们的家动辄亿万豪宅,与我们能借鉴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我们其实对给予我们精神文化内容的读书人们更好奇,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更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借鉴。
他们可能是作家、是学者、是艺术家、是经济学家、是导演、是演员、是画家,是各个行业的精神创作者。但我们很难进入读书人的家,因为传统中国读书人内心遵守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士人文化。在传统中国,以中门为界,是传统士人的私人圣地。到了现代中国,以家门为界,就已经是读书人们的秘密基地。大家是不习惯串门儿的,何况是读书人呢。
但如果说居室,是一个人内在灵魂的外化。那精神世界尤其深厚的中国读书人,他们的家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果壳里有着什么样的宇宙?所以我们的揭幕是从我的好奇心来的,也是希望能用十年时间做一个中国当代文化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图谱,这就有了《100位中国读书人的家》。
探索和展现读书人心中的“家”
中国网:我们看到,在节目中呈现的一个内容切面是“我们是在说家,但绝不只是家”。请问节目是如何超越物理居所的限制,去探索和展现读书人心中的“家”的?
庄婧:对,说到家,在具象的家之内其实说的是读书人与家庭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爱人亲人的日常生活相处方式,这是我们每一个观众都能够代入的视角。他们在家居之中也是普通人,他们对家的理解和建构都是与我们能相通的。所以节目的着眼点之一在多样态的家庭结构,无论是自由独居,还是回祖居建立书房这样洒脱的文人情怀,又或者是主流的三口之家、三代同堂,这些都是家庭结构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拆解和展现。说的是家,也是人,是人选择了和驱动了多种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这会给很多人更大的勇气和信心。
中国网:节目组是如何选定探访的读书人嘉宾的?有哪些具体的考量标准?是否有特定的故事或特质是你们寻找的?
庄婧:第一季先从我的朋友圈来,因为我们要展示的是“真人拜访真实的家”。我们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种与我一同探访的“视角协同”,就像是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幕,而不是综艺节目排演出来的一幕。所以我们分别拜访了我的十五年老友、著名编剧王斌老师。因为已经数度合作,所以我们俩见面就特别热烈亲切。也让观众看到了我和十年网友余世存老师初见面的彼此拘谨和逐渐熟悉的“由i变e”的过程。包括我对工作关系里见过的嘉宾的探访和邀约都很有趣,以至于到最后一集我们约请了国民作家梁晓声老师来我的庄婧书房,完成了十几年间的第六次对话,谈到彼此的变化和对对方的感受,这些都是在家居内外人世之间会发生的真实探访与交流。100位,实际上是一种做图谱的决心,所以一开始我们要从最真实的“熟人嘉宾”入手。当然,对嘉宾的邀请还主要考虑到了“读书人”的多样性,不是只有学者作家才是读书人,各行各业的创作者都可能是读书人。
“展”与“藏”的边界尊重是前提
中国网:如何平衡个人与公共展示的边界、创作与真实的比例?在探访过程中,如何确保嘉宾的“展”与“藏”得到尊重,同时又能充分展示他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哲学?
庄婧:“展”与“藏”,确实是个关键的把握。我们没有剧本,但是会在前期做很久的选题筹备工作。以确保我们想要的“展”和嘉宾想要的“藏”都早已悉数掌握在彼此心间。这第一需要我们的大量准备工作,第二需要嘉宾的信任和支持,第三需要主理人在现场让嘉宾感到极度的安全和可控。
本来是一档探访最私密家居的节目,当嘉宾觉得完全可控和十分安全时,他们反而会展现出更多的精神内核和生活痕迹。每个嘉宾都感叹谈到的比想要谈到的多了很多。比如余世存老师谈起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证实修”,朱学东老师提到他对女儿的教育有着“天赋的不义”,梁晓声老师谈到自己对当下生活的规划和看法,这些都是他们在过往的曝光中不会谈到的内容,既是“家”这个场域的特殊意义所在,也就体现了节目的创作能力。这样观众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与以往不同的真实的人和他的精神。
中国网:节目是如何处理嘉宾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的?节目组采取了哪些策略来精心规划探访内容,确保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与生活观念都能获得充分且深入的表达?
庄婧:这就需要我们作为创作者首先对多样的文化生活方式保证绝对的好奇心和开放度,持续开发多样性同时尊重每个人的各不相同。在具体执行中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台和一个媒介,不评判也不会大加褒奖。在探访过程中把主理人还原成“一个朋友”,让探访真实的发生,观众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但都能代入到我们同是探访者的视角。这样大家不会盲目追求这个嘉宾一定要和自己的想法相同。就像生活有各自的过法儿。喜欢的也会特别喜欢,就像是看到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精神世界,我们自己也会激发自己去追求。
让思想的表达有更人间烟火的土壤
中国网:您如何看待节目在媒体产业中的定位,以及对未来内容创作有何种规划?
庄婧:这档节目还有很多可以成长的空间,但我们这次创新做到了撕开了一个类型的口子,就是抛弃剧本相信观众,把文化节目放入一个真实生活场景里让人生动起来,让思想的表达有更人间烟火的土壤。这里面我们也得到了联合出品单位腾讯新闻的大力支持,看到播出效果让我们更添信心,也说明了不是平台上没有优秀的观众,只要有更具内容品质的节目,长视频也一样会拥有卓越的转化率和用户黏性。
说到未来的发展路径,我们出品的节目有一个稳定不变的价值主旨叫“记录时代人心”。所以比如《100位读书人的家》的第二季我们会更多落点在差异性更大年龄跨度更大的读书人身上,为广大观众解锁更多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而后面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探讨中年人生活意义和生存哲学的纪实节目《中年的品格》,以大历史为经、以大时间为纬的文化综艺《四时有序》和以“人生新三十年”为刻画主体的适老化社会人文节目《新黄金时代》,以大文旅和城市文化为主导的《博物馆的眼睛》,这些都是时代和人心交织在一起,通过我们的创作划定一个容器去呈现的IP内容产品。希望能对这些社会群体、文化行业和我们的媒体行业有良性的刺激。人文节目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与新媒体背道而驰的,这也是我们作为内容创作者的初心和诚意所在。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