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短视频大战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

短视频是未来移动性和社交展示优势兼具的刚需载体,国际梯队里,facebook和twitter正在角力。而国内市场,作为微博类的领头羊新浪微博(“秒拍”),与移动端的社交王牌腾讯微信之间(“微视”)一场大战是在所难免。

关于短视频的市场前景,我们从大洋彼岸的两大社交巨头facebook与twitter之间,不管姿态大打出手的爱情动作小三连续剧中可以看到积极意义:依托短视频的新工具与媒介属性,将开启移动社交的第二春。

无论是二者在各自阵营的instagram与vine上明枪暗炮的努力,还是产品垂直化起伏的移动视频应用viddy,均为自身带来过巨大的综合增长。以嫡亲关系为例:今年4月,Facebook(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力排众议以10亿美元完成对instagram(后加入短视频分享功能)收购后,一度双双取得全球用户活跃榜前五名的极佳市场表现。

事实上,全球市场早已刮起一大波短视频风潮:移动市场上,以Yahoo用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短视频制作软件Qwiki、日本社交应用Line推出“微片”、加拿大短视频分享平台Keek估值近9亿美元等等案例;互联网市场上,甚至有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和查得赫·尔利(Chad Hurley)重点布局该领域,作为新的创业起点。

与之相比,中国内地市场早已有若干中小型应用平台在该领域的尝试。只是与此国际大潮相比,似乎只能停留在扮演路人甲自嗨角色的小众阶段。随着时间进阶,如今中国市场的“主力军”--新浪微博“秒拍”功能、腾讯“微视”已经试镜完毕正式入戏。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全球短视频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面前,国内市场同样会即将上演一场跌宕起伏的好戏。

更加有意思的递进逻辑在后头:围绕短视频的经营领域,国际市场尚且纷争不断,那么国内社交平台之间,是否也同样会上该领域的擦枪走火?就国内普通用户角度,会有怎样的“社交福利”和体验方式的再次拓宽?可以说,无论对广大用户还是行业从业者而言,都会使对短视频的这份期待变得更加有趣。而背后的,是我个人对这份新事物甚至新商机的提前预判--管它呢,科技本身不就是让期待变得有趣么。

 

短视频大战在所难免

受4G网络刺激与市场需求提升等诸多因素,即使国内微博、微信在市场端各有各的诟病,但这不妨碍其产品受众的日益拓宽,带来图片 文字为主的信息流显得日益单一。它期盼于新花样:短视频作为亟需的新工具和新媒介载体介入,正好是契合市场逻辑递进的产物,一夜之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样看全球市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位居全球顶级梯队的facebook和twitter,会舍弃姿态全力掐架与此:短视频是未来移动性和社交展示优势兼具的刚需载体,正是对其属性的同一性判断,终于让它们在对短视频必火的市场共识上高速追尾。

随着短视频属性的发展进阶,国内市场的微博与微信这两大最主流社交平台,在短视频上也会回到同一起点。加之国内互联网市场的更加粗暴直接的缘故,作为微博类的领头羊新浪微博(“秒拍”),与移动端的社交王牌腾讯微信之间(“微视”)一场大战是在所难免。如今它们明显是暴风前的佯作宁静,但都明白彼此是这场短视频领域的暴风中心--接下来,就看谁脚先动了。

短视频分享,让移动社交从0开始

据悉新浪微博的“秒拍”功能受制于技术瓶颈和布局因素,只暂时作为微博功能性的补充;腾讯“微视”已作为单独的产品上线,与腾讯各路产品实现打通(包括微博)。

尽管仍然看似祥和,但大战的苗头还是不能掩盖。最有趣的分析对比是:新浪微博必须布局短视频,“秒拍”的加入会强化微博本身的移动端的特征;腾讯方面,尽管强调是“微视”是单独产品,但它最重要的体现还是与微信的植入、互动上。这种复杂性让微信看起来更像是“新浪微博”了,或者说,至少让腾讯微博看起来在新浪微博面前终于有点自信——因为短视频的新媒介属性,似乎让一切平台都变得相似。

国内短视频大战的导火索,我预测会出在市场培育方面:目前,据悉新浪微博内部已将“秒怕”依赖于大V风波之后一系列的精品主题活动(点评:吃一堑长一智?),预备通过鼓励短视频的民间生活特征,逐步切入市场;而腾讯方面,重点考虑短视频类本身的娱乐属性,如今正在重点布局明星、达人试用(点评:新浪微博当初的三板斧,红人、喊话、抱大腿)以求带动用户UGC和创意传播,只是目前为时尚早效果尚未显现。

这场大战前双方各有优劣,唯一的考量是,如何引导广大用户UGC内容和培育产品情感。我的个人愚见是,国内的社交平台想乘上短视频的新快车,不在于抱明星大腿或是抱怨用户创意热情不足,而是应当在于是否考量如何引爆短视频即将带来的新一轮社交红利。

短视频分享:社交红利的连续剧

我所理解的社交红利,应当是基于用户市场的可经营空间和用户福利。我们可以看到以往几次国内社交红利的影子:微博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快速交互,带来信息流日益及时、个性、标签化的用户福利,也带来营销、服务和精准资讯的经营空间提升(大量的企业品牌和大V意见领袖、第三方应用工具获利);作为移动端社交性更强的微信、来往等等,更是拓展到立体型社交、生活便利、影音游戏的多维度用户服务,也带来更具想象力的经营空间(O2O、朋友圈营销、例如自媒体的精准订阅与服务等等)。

重要的是,短视频集成了图片 影音 语言表达的综合特性,让这新一轮的社交红利将会有综合性的影子。这可能使它滋生出的草根创意明星、各行业意见领袖、新一波品牌营销创意等会较以往更加不同。

围绕短视频的可操作空间,我个人认为应当提炼的关键字为“分拆”二字:例如依托于短视频展现业务,电影视频平台可分拆镜头方式,根据用户喜好(标签)推送获取;服装品牌可解放模特职员,培育为短视频分享或创意达人,宣传产品或与用户直接互动等等,诸如此类。

回顾国内的短视频市场,受制于技术环境、经营布局、市场和用户多因素的制约,如今发展缓慢却又包含无限可能。我个人细数下来,最深的感慨是:移动互联网太快,又似乎太慢。快的是指:大多数用户没玩够微博,微信出现了;微信语音等刚成为主流,短视频分享又出现。慢的是,短视频可能也会像之前若干个尝试一样,资本市场火热之后,用户却远未跟上。正如这个论调的移动互联网,一方面好像是黄金时代,也有点像总是那么几个人的时代。(本文首发于搜狐IT)

(作者简介:苏一壹,科技品牌评论人;支持我的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搜索“苏一壹”)

本文系作者 苏一壹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