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当BD承受不了创新药的重量

钛度号
康方股价大落又大起,反映的是国内的创新药估值仍旧缺一根理性的锚。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深蓝观(ID:mic-sh366),作者 | 韦晓宁,编辑 | 又一、旧梦,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无故闪崩故事再次在A股上演。7月19日,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的迈威生物开盘走低,盘中跌幅超14%,最终收跌10.82%,市值缩水近13亿元。

股价波动并无确切消息影响,市场传言疑是因为公司Nectin-4 ADC BD推迟的传言。

这个故事并不陌生。一个月之内,另一家明星Biotech也刚刚经历了类似险境。“炒license out”似乎成为二级市场上医药板块的“唯一主线”,license out成功股价飞涨,反之,BD一旦有不顺利消息的风吹草动,公司股价就会大跌。

投资人们将希望都寄托在BD上情有可原。

这两年,创新药想象中的销售天花板压低,biotech进化成biopharma的故事再难讲下去,这一阶段的股市,已不相信短期内Biotech能变身为phama,有上市销售产品可以创造奇迹;

投资环境冷却,创新药企现金流普遍紧张,这时管线license out成为主流。BD交易能做成,既能免去海外临床的沉重负担、回血一波首付款,又说明管线质量得到MNC背书,后续还会有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的希望。

但BD交易并不是一时之事,沟通谈判短则半年,长至两三年,中途有波折反复是正常的事情。而二级市场如惊弓之鸟,好消息弹跳,坏预期大跌,这种不安的背后还是在当下国内的创新药行业缺少一个稳定的预期。

先甜后苦

迈威的这次大跌,和之前它的BD有成功的经验,并在宣传中抬高过对未来BD的期待有关。

迈威生物是吃过BD的甜头的,而且甜头并不全来自于公司的ADC管线,而有生物类似药管线。去年,公司将一款创新药的全球权益授予美国DISC公司,收到首付款1000万美元,占到公司去年总营收1.28亿元的2/3。

今年,这个海外权益已授权出去的创新药管线,还取得美国FDA快速通道和孤儿药资格认定。

除此之外,迈威的生物类似药管线权益还授予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摩洛哥、菲律宾、阿根廷、俄罗斯、巴基斯坦、埃及、泰国、印度等。

迈威生物曾被寄予biopharma的希望:策略是“生物类似药先行”,早有销售收入。加上公司有ADC平台,在ADC大热的环境下,后续的几个ADC管线想当然有着出海预期。

包括这次传言中BD不顺的Nectin-4 ADC,迈威全球进度第二,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去年,全球首个Nectin-4 ADC药物Padcev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跻身重磅炸弹之列。

但这次的大跌,更多像是一场情绪的宣泄。毕竟,如今的迈威生物也并不全靠BD活着,资金面来看,2023年底,迈威生物账上有现金16.44亿元,假设接下来的研发力度维持不变,也足够支撑公司2年的研发。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现金增至17.22亿元,现金流不存在问题。

而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已抗衡不了BD预期下降的逻辑。

成立于2017年,迈威生物有很大一部分青峰医药的影子,青峰的董事长唐春山拉着从上药出来的高管刘大涛,落地了迈威这样一家生物药企业。“前后投入十多亿元”,但在2019年左右,受中成药品种监控影响,青峰医药的主营产品喜炎平注射液销售额下降,一时无力再支持迈威生物的研发。

于是,迈威生物在2020年完成了A轮融资,19.7亿元,在biotech A轮融资数额里是顶端的位置。2022年初在上交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当年募资近35亿元,并开始有了销售收入。

总而言之,这是一家由中药pharma的产业资本孵化出来的biotech,并非空手赤拳;走“仿创结合”的路线,有销售收入也有创新预期,现金流无虞;有生物类似药BD成功的经验,创新药BD正在等待被验证。

如果要从股价大跌的结果倒推公司的“罪名”,不愁没有说辞:仍在亏损,生物类似药的底色创新不足,创新的ADC管线又前途未定,MNC网罗的ADC可能已接近饱和。

市场的不安

只作纵向比较并不公平。

横向和一众港股18A的biotech比较,有投资人认为,迈威生物上市表现算是相当不错,给了投资人一定的回报。

即便和同在A股科创板第五套上市的创新药企比较,迈威也属于中上水平,“仿创结合”、“生物类似药收入支持创新药研发”的策略已经在实现当中,后续两个方面的管线都有不错预期。

创新药二级市场这几年在BD方面的“主线”形成反转:从几年前炒license in和自研“双轮驱动”,靠销售搏成biopharma;再到如今炒license out甚至是被并购,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新药企发展的主流,资源需要被重新整合,行业泡沫的出清对biotech自身发展而言也是好事。

但苛求一家biotech每一步都踩上这种市场期待并不现实。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多,BD只是一种动态调整管线、获取现金的手段,一时BD的不顺也不是对公司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否认。一家公司的综合情况,创始团队、融资能力、销售、管线储备,二级市场应对这些有更加理性的判断。

资本寒冬下,二级市场“好消息不涨,坏消息狂跌”已不是一两天,去年底开始离奇故事就频发。两个月前,biotech尖子生康方生物盘中跌44%,原因是ASCO公布的依沃西单抗三期数据不及自身及对手的二期数据。

但拿三期数据和单臂的二期比对,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依沃西单抗数据能在ASCO上公布,已经说明学界对于其结果的认可。依沃西单抗已在国内上市,国外权益授权给summit,三年内在美上市也几乎是确定的事情。

当时抛售康方,可以说是跟风居多。

而后“抄底康方”又成为一个小主线,当日港股通净买额3亿多元港币,港股通沪、深成交排名中分别排第2和第1名。一周后,又传来康方另一个药依达方临床数据达预期、甚至超过K药的消息,康方股价回升,抄底康方者短期得利。

康方股价大落又大起,反映的是国内的创新药估值仍旧缺一根理性的锚。

比起美股创新药公司的股价波动主要依据最新临床数据结果,国内的biotech股价跌落却难有定数,利好出尽不断。究竟如何判断临床数据、BD进展、公司发展大势,需要更加客观和专业的判断标准。

也许大面一时还难有改变。支付条件依然严苛,反腐收紧,融资还是难,资本寒冬很难说何时会过去,大家寄希望于license out和并购动作加快,尽快完成行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出发。

但license out不是判断一家公司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行业快速调整的节奏下,好公司的价值更需要被看到,形成合力的理性筛选和耐性定力之中,真正的价值会浮现出来。

本文系作者 精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