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东西文娱,作者 | 夏清逸
重映后,《你的名字》截至8月7日,票房已达1.31亿,超过了部分新片。引发了不少讨论。随后,《灌篮高手》也迎来重映,距离国内首映仅时隔一年。
观察重映电影案例,票房收益固然是重要的指标和切入点,但把诸如《你的名字》、《灌篮高手》这类重映电影案例背后衍生出的一系列消费行为,放置于整个电影市场来看,一个核心的创造收益,不能被忽视的概念,自然脱颖而出。
IP粉丝经济。
电影作品IP属性形成的庞大的粉丝,成了重映票房的重要支柱。粉丝对电影的贡献,也已不局限在票房本身,而是让电影作品本身的价值与生命力得到了延续。
一次一次与购买力高度挂钩的电影消费行为,为电影本身既带来了流量与票房的双重长尾,也带来了电影衍生市场的持续扩容(尽管仍然比较小),最重要的,是鼓舞了部分院线,积极把电影院,从单一的放映空间转而向潮流文化空间转变,主动创造空间的仪式感和氛围感,为自身创造新的收益点。
这些都是看得见 的“钱”。
重映案例背后的粉丝生态,电影粉丝的主体性在升级
现阶段,电影粉丝正在从早期后置性的,或是被迎合的状态,逐渐演变为主动参与,和片方、院线等形成更多合力。
粉丝的主体性,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突出。
过去,粉丝和粉丝文化对电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营销层面,成为电影“自来水”。
首次引发电影业界轰动的案例,是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粉丝二创与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传播,帮助发酵口碑,带起出圈话题,将国产动画电影带入新阶段。
二是在创作层面,在一些电影开发之初就对电影产生影响,包括题材定位、选角等等。
但很快从业者也发现这种做法的弊端。迎合特定粉丝人群量身定做,容易陷入受众偏窄,路人观众逆反排斥的困境。
因而,如今电影在宣发层面,更注重一开始就将粉丝为爱发电的各种行为,纳入营销策略。
并且,创作经过验证有受众基数的类型化电影,上映后根据反馈灵活调整。换句话说,“售后”做得更好。就像《封神第一部》引发热烈反响后,很快推出“质子团团综”。对粉丝效应明显的作品,普遍拉长市场周期。
重映之后创造出的票房成绩和一系列自发的观影消费行为,匹配了从粉丝生态到行业应对方式的变化。
事实上,不少影片在重映前,已经见证了粉丝自主行为的持续“升级”。
以《灌篮高手》为例,过去一年下映期间,仍有粉丝组织在电影院以投屏等形式“重映”,并配合制作二创物料,把电影院空间打造成类似线下only(聚焦一个特定主题的小型同人展)的场所。
而诸如《复仇者联盟》《X战警》《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等粉丝基础深厚的IP电影,每年也都有粉丝,自发组织院线包场“马拉松”观影等。
这与当前游戏、偶像等粉丝文化盛行的领域,普遍出现的趋势相吻合——依然有“为爱发电”的奉献性,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更看重自我满足,关注自身的参与感和实际的获得感。
有组织过多场《灌篮高手》《排球少年》电影粉丝包场的主办就透露,经过前两年的“市场教育”,粉丝面对此次《灌篮高手》重映更加轻车熟路。
比如,一上来就会明确包场主题,是i人安静场、CP场还是全员对抗场,挑选符合自己兴趣的场次。
另外,也越来越重视每次参与粉丝包场能获得的物料。“无论是官方物料,还是粉丝二创制品,种类和数量多的场次,包场票能更快卖出去。甚至还会要求我们去和发行方路画、包场电影院打听清楚,提需要,争取更多福利。
重映背后粉丝“高频次”观影,为情绪消费创造更具仪式感的场景
对绝大多数粉丝来说,重映意味着和自己喜爱的IP、偶像的再次联结。
增加多刷次数,收集更多电影衍生品,cos成电影角色去影院观影……尤其如今围绕电影的粉丝向体验和消费方式越来越多,重映通过电影供给源头的调控,让粉丝再次进入具有仪式感的联结场景中。
包括粉丝包场在内,这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核心动机都在于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
而电影本身,在当下,相当一部分作品就在主动成为一种情绪价值“产品”。
纵观当下比较有票房保障的影片,几乎都是情绪浓度溢出的类型。以今年高票房的作品来看,相比电影本身的艺术性,观众对情绪的响应和探讨都更为热烈。
例如春节档的《热辣滚烫》,从严肃影评角度分析电影完成度等探讨大多淹没在舆论场中,女性励志的代入式讨论,甚至对比翻拍所折射出的性别、国别话题,都更有声量。最终票房成绩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些情绪对观影动力的刺激。
近期高票房影片,《默杀》是大尺度犯罪悬疑片,《抓娃娃》则是“沈马”组合号召力下笑点紧密的喜剧片,都直截了当地击中当下观众追求或猎奇刺激,或轻松解压的情绪消费点。
而口碑漫改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 被视为宫崎骏自传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重映后仍收获超过1.3亿票房的《你的名字》等电影,所对应的“二次元”人群,本身就拥有典型的情绪消费用户画像。
粉丝文化语境下的“看电影”,早已不是单纯地观看、欣赏电影内容。涉及到悦己消费、社交等多种情绪体验。
如今粉丝群体对重映的关注和热衷,也很大程度表明,在已经可以去流媒体观看的情况下,内容的获得性不再稀缺,内容的体验感才是电影院的卖点。
粉丝去线下,获得额外的衍生品,和情绪反应点相同的同好坐在一起,在同一个瞬间欢呼,这种情感共鸣的反馈感,甚至可能超越观赏电影本身。
甚至,在一些线下展会、活动出于安全性等因素限制coser,当下的电影院,还有更宽松的“cos自由”。
围绕电影的社交,在如今的粉丝群体中,和早期影迷组织相比也有了区别。
以此次《灌篮高手》重映为例,“粉丝体验之旅”包括:
去年包场的QQ或微信群,过去一年大多变成了粉丝社交的私域。在重映确定后,群名纷纷改成新的包场场次。
群里不止通知包场信息和抢票与捡漏(是的,物料多、主题热的场次,可能要开启手速模式),有经验的主办,会开一个共享文档,作为无料(粉丝自制,免费交换、分发的IP衍生品)清单。一些粉丝,还会提前互加好友,约定交换条件和地点;或是在群里分享无料制作经验等等。
e人群主还可能组织包场后的KTV局,让想继续交换无料、聊天的粉丝参加。
这些环节里所包含的社交与情绪点非常丰富,加上提前精准地筛选出了同类人群,比很多三次元社交局更便于破冰、交友。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官方提供物料,创造更多线下有仪式感的场景,比如快闪店等,都能无缝嵌入粉丝的这些“体验流程”里。
2024年重映案例是电影产业可以离IP消费更近的例证
“爆款”有不确定性。
但借力粉丝生态,抓住爆款长尾机会,将电影与IP产业更紧密的融合,在行业发展与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向上,是明确的。
一些非大众爆款,但吸引到高粘性与自主性的特定人群的影片,同样能从粉丝经济中受益。
而这些,都在“重映”案例上,有了一些具体的实践。
1、营造仪式感,放大情绪价值
“重映”电影的片方已经意识到,曾经最常用的情绪锚点“情怀”,不是那么容易奏效了。需要寻找新角度,增强电影IP记忆点以及IP和粉丝之间的情感连接。
从时间和线下空间的角度营造仪式感,角度变得更多了。
一方面,重映影片不太受传统首映电影档期的影响,越来越主要考虑迎合目标观影人群,选择具有特定仪式感的时间点。
比如《灌篮高手》定档8月3日11点30分正式重映,是因为电影讲述的这场湘北和山王的比赛,在漫画中就是8月3日11点30分正式开赛。由此可见,这部动画电影重映的IP粉丝导向尤为明显。
又比如,《哈尔的移动城堡》重映时间,接档对创作者和粉丝意义特殊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加之同期吉卜力工作室物语沉浸式艺术展开展,在吉卜力和宫崎骏IP组合拳下,调动起粉丝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把可体验电影IP的空间和空间中的体验内容扩大,在更新的场景中满足粉丝的情感需求。
《你的名字》在内地重映,首次发行IMAX、CINITY、CGS制式。IMAX和CINITY所带来的新体验,以及诸如IMAX特供海报等物料,也确实更加激发粉丝包场的热情。
而《灌篮高手》重映首日在上海影城SHO举行的千人场活动,还将主题曲《第零感》演唱者10-FFET乐队请到电影院里。
2、IP与粉丝推动电影进入“多元消费”、“长尾消费”
这些探索背后,普遍有电影内容、院线、宣发公司的主动介入,且如今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品牌和业务方向。
例如,围绕《灌篮高手》形成“千人灌”这一观影品牌的上海影城SHO,在影院业态升级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二次元路演”的重要线下阵地。
不仅承载过《灌篮高手》《间谍过家家》等日本动画电影,还包括《雾山五行》《落凡尘》等国产原创动漫IP、直播虚拟偶像音乐会等,并利用影院空间配套打造快闪店、主题展等,覆盖不同喜好的粉丝人群。
路画影视同样在引进多部粉丝基础深厚的日本动画电影后,瞄准二次元粉丝人群的创造性和消费力,围绕IP衍生、节展性消费等,提供线下零售、策展等线下体验。
在《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等电影上映时,同步打造嘉年华、粉丝节活动;在百联zx等二次元主题商业综合体里落地快闪店,并邀请声优前往举行见面会。以电影IP为核心,串联起线下粉丝体验业态。
中影集团手握大量影片和院线资源,则推出“预约放映”品牌,不定期投放不同影片,可以在中影旗下app和合作票务平台上预约。规定时间达到最低开场人数即可成团,票价大多低于首映时的院线发行价。
对粉丝来说,就相当于更灵活、门槛更低的重映包场服务。尤其受到诸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等一些体量相对小,但粉丝粘性高的影片受众欢迎。
整体来看,这些重映案例,触发的是电影消费市场的可能创新点,也是本土电影市场可以离IP消费更紧、更近的例证。
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基数作为支撑,本土电影市场依旧有很多微创新的点,等待深度挖掘。
所需要的,是各显神通。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