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一新声,作者 | 琳玉
在堪称“碎钞机”的智驾赛道,上市一直是行业关注热点。而近期,智驾赛道独角兽们,正在进行IPO提速。
8月8日,自动驾驶计算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成功上市港交所;8月9日,芯片领域另一明星企业“地平线”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超级独角兽“文远知行”则紧锣密鼓地筹备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有望成为自2021年滴滴赴美上市以来,中国公司在美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大厂资本躬身入局,创业者们摩拳擦掌,智驾细分赛道“第一股”争夺战逐渐白热化。而看似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
IPO之路热闹非凡,流血上市是常态
近年来,智能驾驶的热度不断攀升。爱企查数据显示,当前“智能驾驶”相关企业已达到2709家,而这些企业的服务范围,涉及到行业上下游的大量相关产业。
在现阶段的Pre-IPO和成功IPO的智驾企业中,芯片领域已出现黑芝麻智能、地平线、芯擎科技三大独角兽;激光雷达领域头部企业包括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相比而言,自动驾驶方案领域显得更加热闹,知行科技、佑驾创新、纵目科技、文远知行、小马智行、Momenta等一众企业相互竞争;智能网联仿真测试领域则以赛目科技为代表。
此次浪潮中,据不完全统计,年内正在走IPO程序、或已经成功上市的企业共有9家。从规模来看,上述智驾公司的市值几乎都在50亿以上,还有企业甚至超过500亿,年营收规模在5-20亿左右。其中,速腾聚创、如祺出行、佑驾创新三家企业还分别在最近的一年左右完成了2轮融资,在当前创业投资冷淡的市场环境下实属不易。
然而,发展中的智能驾驶市场太不稳定,即使成功上市,破发、股价下跌、市值大幅缩水也是常态现象。
在已上市的企业中,今年成功IPO的三家公司速腾聚创、如祺出行、黑芝麻智能,纷纷表现出市值低于上一轮投后估值的情况。
速腾聚创作为2024年港交所挂牌的第一家企业,上市后,其股价曾一路上涨,总市值最高甚至超过400亿港元,而当前市值已经下降到74亿,相比上市时,已缩水近2/3。
另一家被称为“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第一股”的如祺出行,在今年7月份上市后,股价同样震荡下行,最高总市值曾达到71亿港元,仅一个月的时间,当前市值已跌至52亿港元。
这些企业在上市前都曾接受过多轮融资,每家企业都存在大量股东。上市后,前期资金有退出需求,企业面临巨大的股东抛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设定股票出售锁定期,也仅仅是将抛售压力后移,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今年7月4日,速腾聚创部分限售股到期,随后股价迅速发生大崩盘,最大跌幅超过70%。另一方面,最近刚上市一周的黑芝麻智能,在主要股东承诺12个月限售的情况下,其市值也已经跌至111亿港元。
尽管IPO前线血流不止,一级市场中仍有大量企业还在等待上市。
IT桔子数据显示,国内当前智能驾驶(自动/辅助驾驶)相关企业,已完成D轮及以上轮次融资的企业共有166家,估值超过50亿的企业有150家,估值超过100亿的有89家。
有业内消息称,估值在130亿左右的智能辅助驾驶企业福瑞泰克正在进行IPO材料申报的最后冲刺阶段,估值在110亿左右的豪末智能此前也表示考虑在年内IPO。
在IPO道路上,有企业二战甚至三战上岸,有企业一战折戟后消沉至今,也有企业上市后又退市,而未拿到入场券的玩家还在全力冲刺。当前,智能驾驶几乎全线的应用场景均还未跑出成熟的商业化模式,而各个产业中也并未出现垄断性的企业,IPO只是企业成长中的里程碑之一,未来谁会分食更多的市场份额,仍待市场检验。
在此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纷纷倾向于寻求登陆港交所或美国证券市场。其中,平台运营商及智驾供应链企业更偏爱港交所,而具备高阶自动驾驶研发能力的方案商则偏向美股上市。甚至,在今年有IPO动态的9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选择赴港上市、3家企业选择赴美上市,没有企业选择再战A股。
其中的原因在于:当前A股市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而港股市场为提升竞争力,正通过政策红利不断吸引来自新兴市场的内地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A股成功实现IPO家数仅为44家,同比下降了74%,募集总额324.93亿元,同比下降84%;此前,纵目科技和佑驾智能在A股上市失败后又转向投入港交所。
而港交所方面,今年4月,证监会与香港方面再次深化合作,采取5项措施来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专门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自2018年增设了18A章节后,2023年,港交所再次推出18C章规则,主要为未商业化,或处于商业化初期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打开上市大门,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这项利好,对于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的智能驾驶企业而言,可谓雪中送碳。其中,黑芝麻智能正是新规实施以来,第二家依靠18C规则上市的公司。
A股港股一紧一松,更促进了港股的活力与吸引力。在港股的带动下,年内IPO逐渐升温。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171家企业向港交所主板递交IPO申请,其中内地企业成为主力军,且二季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内地企业较一季度显著增多。
三只大手出力,成智驾集体IPO主要原因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为什么近期智能驾驶企业即使流血也要前仆后继的奔赴上市?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第一新声分析认为,来自政策、市场、财务三方的力量正在推动企业加速走向IPO。
政策端,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智能驾驶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下半场,自然是国家关注和扶持的重点领域。
去年11月,《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首次在国家法规层面,对搭载L3和L4等较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打开了政策通道,饰选符合标准的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商业化进程。
随后,今年1月,五部门联合发文通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体化”应用试点工作。今年7月,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在此过程中,国内多个城市也相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立法,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从中央引导政策到地方法律法规的落地雷厉风行,展现出了国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决心和效率,也反映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而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是确保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合法和有序发展,同样也是为资金流向和市场变动稳住了信心。
市场端,产业链上下游各端口对整个智驾市场充满预期。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另据IDC数据预测,到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规模为89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8%。
在世界范围内,谷歌、特斯拉、英伟达等世界超级公司纷纷重金押注。“即使外星人明天绑架了我,特斯拉也要解决自动驾驶问题。”马斯克在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这句话强调了特斯拉对于智能驾驶的决心。
而国内的明星资本、整车厂商、科技公司、地方政府等同样在智驾市场“隆重出席”。观察近年来的融资及合作事件可以发现,在国内头部智能驾驶企业的身后,都站着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绝对力量”。
以近期有上市动态的三家企业为例:小米、联想、英特尔入局,红衫资本、五源资本、高瓴、北极光、启明创投等明星资本大手笔出资,比亚迪、上汽、广汽、蔚来、奇瑞汽车、大众汽车、宇通集团等知名车企下场站台。同时,绝大部分企业都和头部整车厂商达成了合作关系。
“宁可犯错,不可错过。”针对新兴赛道的机会,这种激进的态度曾一度成为行业各方布局智能驾驶赛道的共识。然而,资本市场的期望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投资者前期的热情明显推高了部分项目的估值,但企业的实际表现却远远落后于这些预期。
财务端,企业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三年期间,地平线、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分别总营收29.25亿元、10.58亿元、5.37亿元,但其调整后的总亏损金额仍远远超过其营收金额,分别为46.26亿元、13.30亿元、25.68亿元。
“智能驾驶太烧钱”这是共识,而这些钱绝大部分都烧在了研发上。招股书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上述三家企业的研究费用均远远超过自身的营收金额,黑芝麻智能在2024年前三个月的研究费用甚至达到了其营收的10倍以上。
而按照发展计划来看,当前企业依然倾向于将更多上市筹集的资金用于研发,用于商业化的资金仍然相对较少。
其中,黑芝麻智能计划,将此次IPO所得款净额中的约80%用于未来五年研发;约10%用于提高商业化能力,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佑驾创新计划将约40%用于提升人工智能及产品方向的研发能力,约20%加强销售能力;而文远知行则预计其中35%用于研发,30%用于商业化。
重仓研发导致造血能力不足是智驾企业的通病,在此前创投市场活跃的时期,企业尚可以通过一级市场融资,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如今整个赛道已经从过去拼概念、拼DEMO真正转入了拼定点、拼量产的新一轮竞争。与此同时,受疫情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加之头部企业估值泡沫显现,使得智驾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变得越来越难。
而当前这些驾企业的前期资方,不仅在一级市场的出手明显变少,还表现出明显的退出需求。“现在上市只是两个字:交代。给投资人一个交代。”有投资人如此形容当前企业扎堆冲击港股和美股的现状。
而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巨额亏损压力下,当前“上市”或许成为了少数能够解决企业生存问题的道路之一。有从事自动驾驶的投资人向媒体表示:“融资难、赚钱也难,这波还在烧钱的自动驾驶公司们上市已迫在眉睫。有些公司打着Pre-IPO的融资旗号已经打了一两年了,再不上市就要崩盘了。”
IPO不是终点,未来属于“技术领先性企业”
在资本市场而言,上市的时机很重要,第一股的名头也很重要。借助IPO的力量,原本势均力敌的格局可能因为IPO而重新分割。因此借着势头冲一把上市占个座,是目前各大玩家及资本的共同想法。
然而,上市能够解决智驾公司的财务亏损问题、将企业拉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吗?恐怕也是比较难的。
公开数据显示,黑芝麻智能通过IPO募集的资金为10.36亿港元,而即将上市的地平线、文远知行预计将募集资金约为5亿美元和4亿美元。毫无疑问,募集到的资金体量在企业巨大的亏损现状面前显得有些单薄,甚至可能还达不到一年的亏损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实际上已经有企业率先摆脱了亏损状态。比如,2021-2023年,赛目科技分别实现收入1.06亿元、1.45亿元和1.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57.1万元、4868.6万元、5343.1万元。
但即使实现盈利,业绩不稳定、营收依赖大客户等问题依然是现阶段智驾企业的焦虑点。数据显示,2020-2023上半年,赛目科技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00.0%、93.4%、67.2%及78.9%。2021年-2023年,黑芝麻智能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是77.7%、75.4%和47.7%;地平线前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总额占比分别为60.7%、53.2%以及68.8%。
IPO是行业走到商业化关键路口,上的好就是弯道“超车”,上得不好就是弯道“翻车”。能让各方笑道最后的,远远不止“输血”这么简单。上市或许能够暂时缓解资金压力,但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那么,借助IPO抢占“第一股”先机后,谁能“稳”坐头把交椅?
第一新声认为,当前,无论是上游芯片、传感器等零部件厂商还是智能驾驶服务、解决方案等企业,都受到下游实际应用端的限制。
虽然在应用端,国内汽车主机厂相继实现城市NOA落地,高阶智驾系统逐渐成为新车标配;重卡、集卡、送餐车等物流自动驾驶正在飞速迭代;而无人驾驶方面,robotaxi已经投入大规模运营,robotruck、矿用车无人驾驶等场景正在成为产业的重要探索方向。但受限于多方困境,来自C端和B端的用户仍存在众多顾虑,企业难以交付完美的应用方案。
所以,能帮助企业“稳”坐头把交椅的,也许并不是上市带来的短时间危机解除,也不是依靠大客户而摆脱亏损拿到小额利润,而是在重点、难点技术与服务上不断突破,并控制成本实现产品量产。只有始终保持技术与服务的先进性,才能在智能驾驶应用真正爆发时快速反应,赢得更多的市场。
以智驾计算芯片为例,即使目前L3级别及以上的自动驾驶还未落地,但国内以蔚来、小鹏、智已等为代表的主机厂已经对新一代旗舰车型采取了“硬件预埋,软件升级”策略,其自动驾驶芯片预埋算力在500-1000+TOPS左右。据悉,当前黑芝麻智能最新研发的芯片算力也仅能达到250+TOP,因此黑芝麻若想触达前端市场,还需持续提升产品力。
无人驾驶赛道也是同样的现状,当前,国内外均有企业已经进入较大规模运营阶段。近期,Waymo新增运营面积超过1200平方公里,在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三个城市已经能够每周完成5万次以上的付费出行。国内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也已在武汉、重庆、北京等城市完成了百万订单,有望接近盈亏平衡点。但关于无人驾驶的安全、事故追责、保险等问题还均未形成完善可行的体系。未来,能率先解决这些问题的企业,也必将分食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如何在全球化战略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这些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那些长期无法解决现金流亏损,也难以实现技术与服务难点突破的企业,可能将来面临的不仅是焦虑,而是并购和消亡。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