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对话帆软:大模型不是BI的“万能药”,BI也不是大模型的“低垂果实”

大模型技术在BI的实践已经被过度神话,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脑子一热花几百万买个大模型,却看不到有什么业务价值,这可能是过早投入大模型的代价。

大模型厂商希望快速实现大模型商业化,必然要打造一批标杆场景和用例,让企业客户看到真正价值并为之买单。作为一家大数据BI(商业智能)和分析平台提供商,帆软很快就进入到了大模型厂商和企业客户的视线。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知识库,第二个可能就是BI,企业客户提了很多需求,类似复杂报表、BI等业务场景,大模型厂商自己搞不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内国外的头部大模型,都会主动来找帆软合作去打造场景。”帆软FineChatBI负责人翁林君表示。

实际上,这并不是AI第一次“入侵”BI,但却可能是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次,在帆软看来,生成式 AI 的快速发展为 BI 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技术红利,帆软坚持AI for BI 而不是 AI + BI。

“BI领域肯定不止于大模型,还涉及到数据连接、图表渲染、计算引擎、权限管理等各种基础能力,没有大模型之前,BI也在用机器学习去解决一些问题,只是大模型是一个增强版的AI技术。另外,如果底层数据脏乱差,AI也很难用起来,数据治理很重要,表面是大模型,冰山之下是数据治理。”翁林君说。

大模型不是BI的“万能药”,BI也不是大模型的“低垂果实”。幻想大模型能一下子改变BI产品的核心逻辑,以及BI很容易就可以被大模型塑造成标杆场景,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大模型之前,AI与BI的纠葛

迄今为止,BI产品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传统BI、敏捷BI、增强BI的过程。“传统BI”产品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表性技术包括 SQL、OLAP 数据可视化等,用户的使用门槛非常高,能把 BI 用好的都是 DBA 和 MBA 的结合体,在一个企业内的占比不到1%。

随后,数据可视化技术VizQL 的出现,让一部分懂 OLAP 数据模型,同时具备一定的数据思维和业务理解的分析师和业务部门的数据 BP 能够用“敏捷 BI”产品做自助分析,用户的渗透率大幅提升到10%左右。

紧接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从学术界蔓延至工业界,咨询机构Gartner 把该阶段的 BI 产品叫做“增强 BI”,核心理念是用 AI 技术去增强 BI 产品的能力,业界开始尝试用这些技术去进一步降低 BI 产品的使用门槛,催生了早期的检索式/对话式 BI 产品。

帆软对于AI的态度始终不温不火,此前也较少谈及AI,但据钛媒体App了解,帆软内部团队对AI做了一轮又一轮的验证,尤其在2019年前后,国内外厂商纷纷推出“问答式 BI”功能,帆软也开始探索“问答式 BI“产品化落地的可行性,成立了专项团队做产品化尝试,并推出 FineAI 进行小范围验证。

当时的“问答式 BI”在技术上大都采用规则解析或规则解析+端到端(小)模型的方法来实现文本到 SQL 的转化,技术上的限制导致问答的召回和精度不够理想。并且由于端到端(小)模型的跨场景泛化能力不足,就需要针对特定场景不断的增加语料,并重新训练模型来提高精度和召回,从而导致实施成本变得难以接受。

如此,这就导致“问答式 BI”会面临意图识别、查询结果的精度和基于场景定制化开发、部署的成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最终沦为一个摆设,实际用起来的少之又少,用户的渗透率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帆软终止了“问答式 BI”产品的市场推广。

大模型BI,填补了一块市场空白

直到大模型的到来,其跨任务、跨场景的泛化能力,让业界看到了实现一个成熟、能落地的“问答式 BI”产品的可行性。

“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很强,不需要针对每个数据集做单独训练,同时内嵌了海量知识,包括各行各业的数据分析领域知识,能够帮用户把业务问题拆解为分析思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小模型所不能解决用户侧和技术侧两个核心问题。”翁林君说。

回溯 BI 产品的发展历史,会发现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就是不断的利用新技术降低数据分析门槛,使之有更大的受众群体,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具体到“AI For BI”的落地场景,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嵌入到原有产品流程中,去提升搭建制作的效率。另一类是直接以对话为核心入口,去系统性地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前者,帆软研发了“AI 小助手”,具体包括公式生成、组件制作、数据编辑、看板美化和分析报告五个功能,后者,帆软孵化了“对话式 BI”产品 FineChatBI。

“AI 小助手确实能够在某些场景下提升分析师的制作效率,但整体价值没有通过降低数据消费门槛,让更广泛的业务用户能够用起来的价值大。所以,今年我们会重点投入 FineChatBI,目标是让更多的能够直接发挥数据生产力价值的业务用户用起来。”翁林君说。

从市场客户来看,BI需求可以按照两个维度划分,一是用户数据分析能力,二是数据分析的复杂性,此前的BI产品主要瞄准了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复杂场景,如FineBI,而一些一线人员所需要的BI场景,往往业务不复杂,但是用不起来专业的BI产品,此时FineChatBI就正好提供给这类用户。

“两类产品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分析需求,有些业务人员不是分析师,也想做数据分析,使用FineChatBI入手快、效果好,另外一些分析师主要解决复杂的BI需求。”翁林君表示

AI要用得起来,不能只靠大模型

大模型本身并不是BI的优势,在一个场景里面用好大模型才是,这需要清晰的场景设计、丰富的数据准备、可靠的基座模型。

在大模型到来之前,前一代的“对话式 BI”本质上是一个对话式/检索式取数工具,它的价值仅仅是让业务人员更容易的取到数据。新一代“对话式 BI”一方面利用 Text2DSL采用完全可控的方式取到可信的数据,另一方面,利用大模型 hypothesis testing 知识和分析思路生成能力补齐业务人员认知和能力上的差距。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产品定位成对话式业务分析工具,实现对话式的业务分析,让业务人员能够真正用起来。以可信查数为基础能力,构建思路拆解、数据查询、异常检测、归因分析、趋势预测、报告生成等整个分析闭环。核心是要了解每种技术的边界,把最合适的技术去解决正确的问题,而不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啥都用大语言模型去解决。”翁林君说。

大模型赛道越卷,对于帆软这类做应用场景的公司越是利好。不同的大模型数据样本不同,最后收敛的方向不一样,不同的任务帆软会使用不同的模型,开源模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帆软这类企业能够很明确地定义出场景里面的问题,然后能够针对性地挑选模型,对应准备数据,从而优化整个任务。

“虽然现在国内很多大模型都号称已经追平了GPT-4,但我们测试下来最好的模型还是GPT-4,大部分场景我们会先用好的模型试验这个场景能做到什么程度,验证成功以后,我们就会用开源模型结合数据训练”,翁林君如是表示。

在数据治理方面,不同于前几年大而全的中台热,帆软采用以用带建的方式做数据治理,大部分企业的中台建设跟不上需求变化,帆软用BI的需求反向推动数据治理,并且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治理工具,贯穿数据从治理到呈现的业务场景,端到端的驱动业务决策。

“大模型对BI行业影响将持续在两方面,其一,大模型作为一种技术红利,可帮助解决传统 BI 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降低数据分析门槛,使更多用户能够参与其中。其二,大模型会渗透到数据全链路各个环节中,从数据采集、管理和使用等方面提升整体效率,从而实现BI行业全面升级。”翁林君总结道。(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帅,编辑 | 盖虹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快报

更多

2024-11-16 22:44

嘉实基金和平安基金相继宣布与普华永道解约,涉及378只基金

2024-11-16 22:30

超30000公里,中国图迈机器人远程手术再获突破

2024-11-16 22:29

李庚希凭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2024-11-16 22:12

百亿级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创今年以来单周加仓幅度最高纪录

2024-11-16 21:30

挪威地产大亨、亿万富翁Olav Thon离世,享年101岁

2024-11-16 20:51

山东对8类家电开展以旧换新,最高可享受补贴1.6万元

2024-11-16 20:43

深圳计划鼓励并购重组,已经起草征求意见稿

2024-11-16 20:39

日本青森县陆奥湾发生4.6级地震

2024-11-16 20:20

北京加快存量数据中心提质升级

2024-11-16 20:17

以太坊站上3200美元/枚,日内涨3.56%

2024-11-16 20:16

11月16日新闻联播速览22条

2024-11-16 19:56

智己汽车与Momenta、英伟达官宣合作,打造行业首批索尔(Thor)芯片量产智驾方案

2024-11-16 19:44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行动,培育世界一流医药企业

2024-11-16 19:43

国家卫生健康委:以重大科技项目和政策协同为抓手,力争在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等方面全面提升

2024-11-16 19:22

杨植麟:kimi每月用户规模达到3600万

2024-11-16 19:19

海南旅游市场升温,今年前10月三大机场进港旅客逾两千万人次

2024-11-16 19:04

David Tepper:中国股票仓位接近四成

2024-11-16 18:47

李家超与多位东盟国家领导人会面,望支持香港尽早加入RCEP

2024-11-16 18:16

中蒙边境一日游线路恢复

2024-11-16 18:13

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FLNG)基本建成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