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分布式:下一个蓝海市场将是以用电为核心的负荷市场

钛度号
分布式光伏对推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作用和影响?目前处于什么市场阶段?未来又将呈现哪些新趋势?如何看待近年来光伏企业“出海”的现象?头部企业又将如何加强品牌建设?

文|网易财经ESG,作者|张晓斌(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分布式光伏指采用光伏组件等产品,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且就近消纳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起初,我们主要聚焦于绿色电力的生产,然而,绿色电力的核心不仅在于其生产,更在于其应用。例如许多大型电厂,包括水电及风光电基地,往往远离负荷中心,导致需通过高电压等级的线路,甚至特高压线路远距离输送。

由于电力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线损,同时成本也非常大,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们应当尽可能在负荷侧附近发展绿色电力,确保用户能第一时间使用到绿色电力。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分布式光伏,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从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下一个蓝海市场是城市

目前来看,分布式能源可分为企业型和居民型两大类。企业型分布式能源不仅允许企业直接安装并使用自产的绿色电力,还允许企业通过绿电交易、碳资产置换等方式获得经济效益。而对于居民型分布式光伏,其意义则更多体现在社会层面,如农民创收、乡村振兴、扶贫等。

分布式光伏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上,更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能够有效地实现多方受益,如在提高供电可靠性、减轻电网压力、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可以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此外,分布式光伏的推广还可以拉动地方的再就业和经济增长。

其次,分布式光伏的核心在于“就近消纳”。在这一模式下,分布式光伏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对新能源便捷性的亲身体验,增强了各行各业对新能源的认知和使用,相较于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展现出更为明显的跨界合作潜力。

谈及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兴起,可追溯至2015年底。彼时,光伏扶贫政策的推出,让农户认识到家庭光伏的经济效益。再后来,分布式光伏融资模式日新月异,从全款购买到光伏贷、融资租赁,再到合作共建与纯租赁,虽然吸引了众多能源企业、社会资本和跨界企业的追逐,但最终受益的始终是广大民众。

目前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光伏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发展亦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电力配网端的压力增大、绿色电力消纳与消费之间的平衡问题等,部分地区的光伏出力已经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分布式管理办法出台,分布式光伏即将进入电力市场化交易,其投资收益也将面临不确定性,这也对投资企业、行业内更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之前我们可以将分布式光伏作为一种稳定的金融理财产品,那下一步分布式光伏便需要回归电力属性的本质,发挥其多场情景应用的功能属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开始通过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并探索储能技术等措施进行调节。目前,部分地区已经通过大型的独立共享储能、台区云储能等创新模式进行统一规划,来使得整个地区未来可以接受电网的统一调度。

比如山东,作为耗能大省,工业类型丰富,多个产业需要晚间高负荷用电,在光伏出力不够时,便需匹配大量的新型储能来进行调节。目前,山东省已是新型储能装机第一省。而像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用电集中在白天,通过用户侧储能实现“峰谷套利”,进而降本增效。

其次,尽管农村目前被视为分布式光伏的主要市场,但我们还有一个庞大的用电区市场不可忽视——城市。随着分布式光伏向城市迈进,其应用场景、应用模式也将有所转变,一些新的产品技术将更新迭代,例如阳台式、幕墙式、光储直流等光伏产品的应运而生。

不过分布式光伏若想进入城市,亦需地方调整政策导向,从仅追求资源落地转为支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政策仅服务于某个企业,而非行业本身,那么无异于杀鸡取卵。就此,国家与省级层面亦需与科研单位展开合作,探索适合分布式光伏的新模式与政策框架。

行业处境非常尴尬

目前来看,光伏行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需要多方配合及资金支持。

企业层面,目前行业上游竞争激烈,普遍采取低价策略以抢占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亏损销售,其目的仅为挤压竞争对手,期待行业洗牌后自身能占据有利地位。然而,这种策略亦导致企业普遍陷入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难以投入研发创新,进而致使行业整体陷入困境。

资本层面,投资者往往追求快速回报,更倾向于短期套利,而忽略了长期的市场培育。因此,在市场培育阶段,资本投入往往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行业资金短缺问题。部分央国企认为未来分布式光伏将失去很多特殊政策,尤其是进入电力市场后,对收益预判有一定影响,就纷纷开始放弃分布式光伏这一领域。这是不对的,作为央企、国企,对于下步的民生建设、经济发展,更要有责任担当。

政府层面亦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若在对行业实际状况了解不足的情况下,仅基于光伏作为新兴产业的表面光环(如“新三样”之一、出口亮点等)盲目推动,或出于财政压力,提出不切实际的产业落地要求,许诺土地租金减免、免费代建厂房,按投资比例给予风电或者光伏的指标等,加剧了产能过剩和行业内卷,导致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现在这种尴尬的瓶颈,而能源主管部门也将因为信息不对称、行政级别沟通不畅等难以推出有效施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网作为核心环节,亦需要做出相应改造或牺牲。例如源网荷储、虚拟电厂、光储直柔、多能互补、台区配储等新业务模式的实施,均需电网配合进行技术和运营的调整。电网公司亦需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若电网公司主动积极不配合,那么任何新模式都无法推进。

展望未来,鉴于国内产能远大于需求,且海外市场电价结构有利,光伏企业出海已成必然趋势。然而,海外市场复杂多变,企业需深入了解各国市场特性,建立销售渠道,除非早已有所布局,现阶段出海那付出人力、财力等成本会非常高

面向海外市场,光伏企业想加强品牌竞争力,需应对电价结构、电网状况、储能需求及战争等因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需考虑不同市场对品牌、品质及价格的不同要求,制定针对性策略。像亚洲、非洲对价格有要求,欧美市场则对品牌品质的要求多一些。

作为头部光伏企业,应将自身定位为领袖型企业,不仅要追求自身发展,更应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多方共赢。同时,企业家们亦需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在行业关键时刻发声引领,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的实现并非单一企业或主管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涵盖了从电网体系到政府机构,再到能源使用单位、新能源企业、施工团队乃至每一位安装工人和每一个用电家庭。若各企业仅追求短期利益,能源转型恐将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近年确实存在不少企业尝试跨界进入光伏领域,如创维、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项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不少企业最终选择退出。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渠道建设和长期布局新能源的心。

跨界企业若仅抱着短期套利的心态,缺乏在人员、运营产品及市场推广乃至后期运维等方面的系统规划与长期投入,往往难以持续。相反,那些真正在分布式光伏领域深耕细作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本文系作者 网易财经ESG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