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融资55亿元,中国商业航天要引爆了?

钛度号
SpaceX成全球最大独角兽极大利好商业航天。
 

 文 | 蓝鲨硬科技,作者 | 魏 强,编辑 | 卢旭成

9月初,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宣布完成7亿元人民币C轮及C+轮融资,由新鼎资本和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领投(以下简称“四川产业基金”)等机构跟投。这是中国跑在前面的商业航天公司最新融资进展。

2024年,跟一级市场冷若冰霜的融资环境比,商业航天的融资可谓热火朝天。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15起,比2023年同期多4起,同比增长36.4%。融资金额共计54.7亿元,8起投融资金额超过亿元。

9月24日,蓝鲨硬科技采访了星际荣耀副总经理、董秘李勇鹏。他透露,商业航天之所以掀起新一轮的资本热潮,跟三个方面有关:

1、宏观上,商业航天被列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各部委、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布局。

2、中观上,商业航天跟低空经济、芯片等类似,是比较热门的硬科技行业,受到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要LP的国内投资机构和各地服务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国资的青睐。

3、微观上,市场上重要的商业航天公司2023-2024年都完成了一些里程碑,比如星际荣耀2023年完成了双曲线2号的两次起飞;蓝箭航天2023年7月完成了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的首飞等。

我们注意到,星际荣耀C+轮融资是由四川产业基金旗下四川兴川、四川协同,与德阳什邡市等联合,跨区域对星际荣耀进行的战略投资。据了解,四川是中国重要的航天基地,星际荣耀通过本次融资,被招引到四川,同时它也可利用什邡的航空航天产业链条,与航宇科技、爱思达、新航钛等德阳本地航空航天企业加深合作。在经过漫长的摸索和试错后,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到了跟国家需求和产业紧密结合加速跑的时候了。

中国的商业航天时代

新能源汽车中国主力(蔚小李)玩家大都在2014年前后启航,因为受到特斯拉规模量产Model S和市值一飞冲天的启发。

中国商业航天主力玩家(银河、蓝箭等)也大都从2015年开始出发,因为那一年马斯克创立的SpaceX成功发射了能回收的猎鹰9号,并拿到了美国NASA(航空航天局) 16亿美元的订单,商业航天模式初步跑通。银河、蓝箭等企业创始人来自互联网和资本圈,对此尤为敏感。再加上当时国家提“双创”,市场上有大量的资本。

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卫星算起,如果以每年发射卫星的数量计算,全球航天发展高峰期分别发生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和中美竞争的时期。第一波高峰是以举国体制竞争为主,第二波则是以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的竞争。

为什么全球唯一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居然会转而依赖SpaceX等商业航天公司来发展航天事业?因为举国体制搞航天太贵了。

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不再具备运送宇航员的能力,只能运送卫星。运送宇航员及货物,还需要搭载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NASA长期合作伙伴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成立的合资公司ULA联合发射联盟,也能提供两种型号的火箭,但一次发射就要2-4亿美元。而美国完成登月后,希望将地月轨道交给商业公司去开发。

2004年2月,NASA推出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金额约2.27亿美元。这笔钱本来是内定给基斯特勒航空航天公司,马斯克知道后起诉了NASA,最后Space X拿到了该项目大部分预算。

可以说,当年卖掉Paypal套现2.5亿美元的马斯克,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拿到NASA的项目,很难想象SpaceX能活下来(2008年差点挂掉)。

李勇鹏将这种模式称之为:供需市场化配置,但由政府作为采购方兜底,通过社会资本或企业家形成商业化能力。在《埃隆马斯克传》里,作者认为是马斯克用固定价格合同干掉了原来美国NASA跟合作企业的成本加成合同。原来波音等公司按NASA的要求发射,不管成功与否,旱涝保收;而SpaceX则需要发射成功后才能收到钱,且如果要赚钱,必须尽可能压缩自己的成本。这也是马斯克拼了老命降低成本和推动火箭可重复利用的核心原因。

马斯克已蹚出一条路来了,而中美的博弈让中国商业航天拥有巨大的市场机会,李勇鹏用中美互联网做类比:

1、市场都很大。中国有14亿人口,美国有3.35亿,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市场;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商业航天市场,中国市场也不会小;

2、市场相对独立。一直到现在,与特斯拉不同,SpaceX的专利都没有开放。美国市场不会向中国开放,中国市场也不会向美国开放。

3、当中国商业航天的技术和成本追赶上SpaceX ,“一带一路”等国家未来会是中国商业航天重要的市场。

摸着马斯克过河

星际荣耀创立于2016年,核心团队大多来自航天一院。

据公开资料:航天一院又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首任院长是钱学森。

即便如此,星际荣耀也没有一开始就对标猎鹰9号搞可回收的火箭,而是制定了“固液并举”的模式,小固体+液体可重复。

其实,星际荣耀的团队主要背景是研究液体火箭。但固体火箭更简单,研发周期更短,花钱更少。从这看出星际荣耀团队的谨慎,因为技术背景出身,融资不易,同时也不知道能否持续,因此用小固体火箭先小步快跑。

李勇鹏透露,这样做的好处:

1、跑通监管。在此之前,谁也不知道商业航天该怎么监管。其实在SpaceX 2004年试验猎鹰1号的时候,也遇到范登堡军事基地不配合的情况,不得不跑到夸贾林岛基地做试验,迎来了3次失败。

2、跑通供应链。星际荣耀团队此前接触的是体制内的供应链,贵且诸多限制,需要自己根据商业航天的要求构建自己的供应链,“哪些可以用体制内的,哪些用市场化的。”

3、磨合队伍。让体制内和市场化招聘的团队尽快形成合力。

4、促进融资。用一个个节点的成功来说服投资人不断投资更具说服力

5、控制风险。作为航天背景的团队,深知每一次火箭发射都有可能失败,小步快跑有助于控制风险,同时不断前进。

因为中美竞争,因此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拿不到SpaceX的样机,不能像比亚迪当年逆向工程特斯拉、丰田一样解构和学习,只能看SpaceX的直播,查看其火箭手册,再根据直播时的数据进行分析学习。

不过虽然中国商业航天公司不能逆向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但马斯克的商业航天思维倒是开放的。举国体制下,每次火箭发射都是配合任务的,比如运送宇航员到天宫1号太空站,因此设计火箭的时候围绕任务进行并要确保任务的万无一失,并不会考虑火箭成本问题。

而商业航天低成本是核心。马斯克曾提出著名的白痴指数—某个制成品比基本材料高多少,他认为火箭是白痴指数比较高的领域,多50倍。如何降低成本,马斯克给了很多启发:

比如他在做猎鹰1号时,航天领域原有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部件价格(按NASA等要求)不能让他满意,比汽车行业类似部件价格高出10倍,因此他要求尽量自己制造零部件,最后70%的零部件自己制造。有一次,一个工程师说,猎鹰9号有效载重仓的空气冷却系统要耗资300万美元,SpaceX团队买了一些商业空调设备改造了其中的泵,装到了火箭顶部。比如SpaceX自建的发射综合体花费只相当于洛克希德·马丁的1/10。为了省成本,马斯克对发射失败容忍度极高,大不了炸掉重来——2010年6月,猎鹰9号尝试首次不载人试验性入轨飞行,突遇暴雨,天线被淋湿了,工作人员拿来吹风机把天线吹干继续起飞,最后居然成功了。

当然,降低商业火箭成本最核心的是推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李勇鹏透露,一般火箭分为一级和二级,二级是要消耗掉的,一级则有可能重复使用。而一级火箭的成本会占到总成本的70%,所以只要能将一级火箭回收,对成本的降低是最大的。

可回收火箭需要做到:发动机多次点火,推力连续可变;“严苛”控制精度,飞出最佳路线;“体重”轻又要耐缓冲,还不能怕热。因此,它面临的技术难点颇多:

1、能量分配,一次性火箭,直接烧完即可;而可回收火箭要预留能返回着陆场的能量;

2、控制系统。一次性火箭的电子控制系统一般在最后一节火箭,而可回收火箭则要放在可回收箭体上;

3、着陆支架。一次型火箭不用考虑,而可回收火箭需要确保箭体平稳着陆,需要着陆支架做支撑。为了回收更经济,一般考虑通过海上回收,这样就不用建设数百里的着陆场,只需着陆船(50*50平米)去迎接可回收箭体即可。

回顾一下SpaceX的发展历程,一开始它就选择了一级火箭是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是氧化氢,从2003年开始测试默林发动机,失败3次后,到2008年9月发射成功,但一直到2015年才完成可回收的猎鹰9号(9个默林发动机),2016年实现海上回收。

星际荣耀2016年成立,预计2025年完成可回收的液体火箭+海上回收测试,已在加速追赶了。不过这个差距是巨大的。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做了20次发射,完成19次。长征系列完成航天发射47次。美国2023年发射98次,几乎由SpaceX完成。

不仅星际荣耀,深蓝航天、天兵科技等都把完成可回收复用火箭当成重要的节点——那相当于中国商业航天的iPhone时刻。这也是去年年底和今年这些公司融资的核心用途。

中国商业航天爆发在即?

2023年,SpaceX实现了90亿美元的收入和30亿美元的净利润,2024年超越字节跳动成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估值超1.5万亿元。

这对于习惯对标美国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来说是极大的利好。从上表最新拿到融资的头部商业航天公司可以看出,它们都在短短时间内成为独角兽公司。

但跟Space X通过商业发射和星链收取每月100美元的服务费赚钱不同,中国商业航天的规模商业化远没到来。

星际荣耀2023年收入在5000万元,主要来自于2次商业发射和承接政府、研究机构的一些课题收入。李勇鹏透露,目前国内小型固体火箭一次发射费用大概三千多万。

SpaceX猎鹰9号发射1公斤的价格为3000美元(约2.2万元,星舰成功后价格会继续下探)。中国2016年是20万元,目前降到近 8万元,跟美国差3倍。

核心差别就在于,中国的商业航天依然是一次性发射,载重远低于猎鹰9号;且SpaceX已实现20次左右重复回收的箭体。

此外,正如上文提到,火箭发射的主要客户是政府,比如气象局、地震局等。当然,像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创办的商业航天公司蓝色起源,也把富人送上太空旅游当成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马斯克为了赚钱支撑他殖民火星的愿景,切入了规模达万亿美元的互联网市场。2015年开始设立了一个分部——星链,发射自己建造的近地轨道(340英里)卫星,构建卫星互联网,为那些互利网覆盖没那么好的地区提供服务。因为近地轨道卫星覆盖面窄,因此他希望发射4万颗卫星组成星链。

这极大利用了SpaceX的运输能力。自2019年发射以来,截至2024年9月,星链已拥有7000颗卫星,超300万用户,年营收超30亿美元。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泾渭分明,银河航天等主要做卫星,而星际荣耀等主要做火箭,星箭分离。星际荣耀等商业航天公司一方面要确保自己尽快实现可重复回收箭体(30次),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中国版星链的爆发带来巨大商业机会。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9月,据网络信息显示,中国启动命名为“星网”的星座计划,并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一份关于卫星频谱分配的申请文件,其中涵盖了高达12992颗低轨卫星的频谱资源需求。

由国家控股的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目标在2025年底拥有648颗卫星,实现区域网络覆盖,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最终在2030年运营一个由14,000多颗卫星组成的网络。2024年5月24日,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向ITU提交了鸿鹄-3计划的预发信息,将在160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1万颗卫星。

目前中国市场上可见的未来,具有实现可重复回收箭体能力的商业航天公司不超10家,如果这些发射任务都交由它们完成,足够它们实现收入的爆发增长。

本文系作者 蓝鲨硬科技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