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出书搞众筹:预售《后媒体时代——媒介转型》精装本

我们的优秀作者魏武挥要出新书了,书如其名,这是一本纪录媒介转型期的书,里面也会收录一些魏武挥作为特约撰稿人在钛媒体上首发的《大裂变时代的媒体人群像》系列人物访谈。支持魏武挥,就为其众筹吧。

钛媒体注:我们的优秀作者魏武挥要出新书了,取名《后媒体时代——媒介转型》,书如其名,这是一本纪录媒介转型期的书,里面也会收录一些魏武挥作为特约撰稿人在钛媒体上首发的《大裂变时代的媒体人群像》系列人物访谈。支持魏武挥,就为其众筹吧:

 

后媒体时代这个词,我百度了一下,应该属于我的“原创”——就我想表达的意思而言。它最早出现在我09年一篇专栏文章里。而在更早的时间里(大概07年),我就有动念要写一本今天这个时代媒体变化的书。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的时代。

我觉得上一句话已经属于“常识”、“公理”性质的东西,无需证明。我并没有打算写一本纯学术书籍,故而这句类似常识的话,我不想再引用过多的数字来证明。在城市生活中,媒体,已经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

不过,这么常见的东西,却被称为一种“专业”。就我所知,大学里很少开设“媒介素养 ”这种通识课——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并非如同毛概马经邓论那般是个学生就要学的通识课。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有一门通识课,叫“生命科学导论”,简称生科导,人人要学。我琢磨着设计者的意图是:这个星球上,我们接触的大量物体属于生命,从动物到植物到微生物,学一点生命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星球。

这在我看来,属于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学习。我一点不想否认这种学习的必要性。然而,课程设计者似乎忽视了另外一个环境,这个环境的重要性不亚于自然环境,即“媒介环境”。按照媒介环境学学派的看法,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两个:自然环境,和媒介环境。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缺少媒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很狭隘的。大多数中国人这辈子应该很少有机会亲眼见到奥巴马,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认识他。你怎么认识的呢?媒介。IT评论圈子里很多人会写文章聊一聊苹果这个公司,但我以为,很多人应该从来没去过苹果。但这不妨碍我们了解它,依然是媒介的功劳。就连那些在上生科导的同学们,你们也要靠媒介学生科导啊!别拿教科书不当媒介!

但媒介在变,这种变化有些是很细微的,有些则是很激进的,但整体上变化非常大。媒介变了,我们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之一也就变了。自然环境出现大变化,人们争相告知并讨论。但媒介环境出现大的变化,我们却——唔,居然媒介素养不是通识课,我再一次表示我的愤懑。

这本书讨论的就是媒介的变化,媒介技术的变化,以及变化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比如,商业形态的变化。包括两大部分:其一为本人的思考所得,计10万字上下,其二为20篇左右的媒体人专访,约6万字。

阅读此书需知:

其一,我并没有假想出一个读者群体来,我也不知道什么人应该是这本书的读者。我必须承认,有些地方我会写得深奥些(比如互联网圈子里的人才能懂),有些地方你可能会觉得我太啰嗦。

其二,我平时写文章是一个括号党、破折号党,在此书中,我会用“脚注”的形式来取代他们。这本书的脚注不是可有可无,应该视为此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三,我的确不是在写一本学术书,所以除了有机组成部分的脚注外,我的尾注并不多,一般情况下是引用一些数据的时候会注明一下出处。但我会在某些概念上,很学术地探讨一番。学术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学术方法很重要。概念是方法的基石。

其四,我写这本书的态度严谨程度超过我写的任何一篇专栏、约稿乃至所谓学术论文,我酝酿这本书的时间超过了六年。我可以如此表示:我写下的每个字,至少我写作此书时,个人深信不疑。

其五,本书中有部分内容来自我过往的文章,但我重新审视过。依然没什么变化的原文照录,有变化的我会修订。如果你看到了发现似曾相识,嗯,谢谢你,曾经是我文章的读者。

此书以众筹方式筹集前一千本预售,定价100元,可在明年上半年获得本书之精装签售本一册,且承诺:本书之后付梓,精装本不超过1100本,余者皆是简装。本书包括两大部分:其一为本人的思考所得,计10万字上下,其二为20篇左右的媒体人专访,约6万字。

此书亦是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的媒介转型研究项目的第一期纸媒部分的完整成果。嗯,我的确雄心勃勃地想做一个三部曲,之后会是电视和广播。

点击这个链接进入本书的众筹平台,这个平台是我的朋友前资深媒体人陈序的创业项目,可能在使用体验上有些小问题,望多多包涵!

注意咯,是100元哈。少了可不算,多了我笑纳,:)。

本文系作者 魏武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