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粮备荒,聚热御寒,从数千年前的先民开始,人类就在探索规模化的能量储存。到近年,随着全球新旧能源切换加速,储能发展如火如荼。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在政策刺激、资本加注下,储能赛道未成熟先“拥挤”,竞争渐趋激烈。
群雄逐鹿的格局中,比拼越激烈,越见企业真章。10月17日上会的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思创”)即是新型储能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见证行业从萌芽到蓬勃,然任行业风云变幻,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仍高达188.67%。
复盘来看,海博思创的高增长纵然有储能需求旺盛的行业推动,但更多还在其根植于基因中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如今,公司拟以硬科技实力登陆科创板,意在借力资本市场持续加码数智储能技术,为储能电站的投资与运营创造更大价值。
实际上,储能独角兽海博思创的IPO不仅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再下一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储能行业发展规律——那些始终笃定创新的“技术派”,不仅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活下来,大概率还将在可预见的景气未来与行业“顶峰相见”。
站上风口的“技术派”
储能即能量存储,是指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狭义地讲,储能特指电能的存储。
过去的几十年里,储能已经得以应用,传统技术包括蓄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但始终存在能量密度低、效率不高等问题。为克服传统储能的局限性,新型储能技术应运而生,电化学储能发展尤甚。尤其近几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关键环节,既能平衡电网波动,又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91.3GW,相比2022年增长100%,新增装机量已经连续4年实现翻倍增长。
聚焦国内,自2021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及2022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叠加各省市层面储能规划陆续出台,储能市场增长更加迅猛。截至2023年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31.4GW,新增装机量已连续5年实现翻倍增长。今年上半年,电化学储能投运规模已达8GW/16.7GWh,超过去年总装机水平。
新型储能蓬勃,海博思创崛起。
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电系、后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张剑辉拉上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的老同事钱昊、舒鹏回国创业,海博思创就此诞生。
“我们最初创业的时候,国内的路上都没几辆电动汽车,更不用说储能市场了。”谈到公司的初创,张剑辉说,彼时出于专业的敏感性,也得益于在美国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对全球市场趋势的认知,我们已经隐约预感到储能这个赛道数年之后的“滚烫”,“新能源会是我们未来的事业”。
基于创始团队的专业背景,创业初期的几年,公司一直在进行储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积累,2018年开始进入储能商业化探索阶段。
2021年之后,储能行业按下加速键,早早布局的“技术派”海博思创顺势站上风口。凭借多年的技术沉淀,公司于行业爆发期快速崛起,连续中标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企的多个变电站储能项目,并独立完成了多个大型独立储能项目,持续占领行业领先地位。
根据 CNESA 统计,海博思创在2022年度、2021年度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排行榜中排名首位。2023年,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储能系统出货量依旧稳定增长。
业绩是最好的佐证。2021年-2023年,海博思创分别实现营收8.38亿元、26.26亿元、69.82亿元,同比增长126.25%、213.40%、165.89%;归母净利润1126.05万元、1.77亿元和5.78亿元,同比增长413.46%、1474.23%和226.13%。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再录得36.87亿元和2.82亿元。
核心技术锻造价值
行业爆发时业绩增长尚在情理之中,但随着储能赛道格局生变,海博思创依然保持向上。凭什么?
要回答这一命题,还要回到储能产品本身。
储能电池系统由电池组(BA)、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温控模块)、消防系统(消防模块)等设备构成,系统集成要在掌握这些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系统化的设计。换句话说,储能系统不是设备的简单堆砌,而是要把设备组合起来,产生1+1>2的效果。
海博思创作为较早布局的电化学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提供商,主要涉及集成环节,其生产储能系统所需的关键部件BMS、EMS、功率协调控制器、云平台均为自主研发生产,且已于2024年四季度实现组串式PCS产品的自研自产。
与此同时,公司已在储能系统的各个关键技术节点进行布局,涵盖电池、电力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算法、机械结构和热力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多个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的研发能力体系,覆盖从电芯应用到电池系统、到整站设计、到工程调试及运维服务的整个储能系统产业链。
众所周知,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大的隐患来自储能电池。以海博思创为例,其目前建设的最大储能电站可存储超100万度电,集成120万颗电池,规模大、控制难度高。且随着储能市场的爆发,入局者众,供应商集中、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导致价格竞争日益激烈。
这意味着,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核心是解决电芯和功率的一致性问题,进而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储能系统的经济性最大化。
面对行业现状和突破难题,以技术立命的海博思创积极寻找突破方向——通过深度定制化研发提升储能系统整体性能,摆在第一位的即是高安全电芯定制化。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电池管理芯片是车规级设计,并不完全适用于储能系统的特殊需求,且国内储能行业在电池管理芯片上对国际厂商的依赖较大,技术受制于人。为应对这种“卡脖子”问题,海博思创加大了自主研发芯片的投入,围绕耐压等级、可靠性、高精度、低功耗进行定制化储能芯片研发,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现有瓶颈,助力储能行业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储能系统安全领域,公司早早联合商业伙伴共同开展半固态/固态电池研究,从2022年推出的HyperSafe系列本质安全固态电池储能系统,到2023年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一等奖的“本质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离子储能电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再到2024年“安全应急小屋”的市场化应用,公司不断推动固态/半固态电池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商业化发展,实现从传统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抑制,根本上消除电芯安全事故风险,为未来储能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新选择。
基于核心技术的叠加,海博思创的电池管理和系统集成技术可以保障电池电量一致性偏差在3%以内,电池健康度估算误差≤3%,电池温控一致性≤3℃,均远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
当然,核心技术锻造价值的背后,是自带科创基因的海博思创多年来持续押注研发的结果,这也是其如今勇闯科创板的底气。
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2024H1,公司研发费用分别达到5593.78万元、9410.02万元、1.79亿元和1.17亿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31.01%。
“储能+AI”引领储能3.0时代
储能市场发展迅速,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大容量与长时储能需求的增加,储能项目规模由MWh级向GWh级跃升。叠加电力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储能应用场景的多样化,要求储能系统更加灵活经济,投资运营收益持续提升。
海博思创以实绩证明,储能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盲目追求市场份额的价格比拼,而是对行业变化的前瞻、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和硬科技实力的对决。
针对新能源大基地等对大容量储能产品的需求,海博思创推出了5MWh储能系统产品HyperBlock III,采用新一代的高容量磷酸铁锂 314Ah电芯,系统集成化程度高,具有高能量密度、低LCOS、安全可靠、长寿命、智能高效等特点。
在工商业市场,公司又研发了液冷户外柜产品HyperCube系列,凭借其极致安全、智能高效、部署灵活的特性,以及在多个项目的应用落地,该产品已成为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的主流明星产品。
面对新能源车充电、安全应急、通信基站等行业市场,海博思创还开发了充储一体机、光储一体机等全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客户对于各类场景的应用需求。
在上个月举办的第三届EESA储能展上,海博思创发布了全新的构网型高压级联储能解决方案,基于全栈自研的构网型430kW PCS,公司实现了技术方面的全新突破,能够使变流器模仿同步机动态特性,提供等效的电网主动支撑。
同时,推出了全新的充储全场景解决方案,并对该方案的主力产品充储一体机做了全新升级,最新一代产品HyperCube ProⅡ较上一代优势更为明显。从性能上来看,产品的储电量由69.12kWh提升至100kWh,单台充电桩储能容量支撑能力提升了35%。
当下,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AI+”正在各行各业掀起变革,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超越的“法宝”。9月初召开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储能+ AI”已成行业共识。
“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提升电站的资产价值。”早在去年的公开活动中,张剑辉就曾提到,储能系统的集成经历了从1.0时代到2.0、再到3.0的过程,如今的储能系统集成早已不是简单的硬件连接,而是更加突出软件的能力,需要在各种不同技术和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分析。
如是所言,海博思创率先布局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数智化赋能,是首批将AI与大数据应用于储能领域的厂商,其再一次以行业先行者之资,引领和推动行业向前。
在数智化背景下,海博思创不断升级完善数智化解决方案,打通全流程数据,实现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可追溯,并进行数字化指标评价,展开多应用场景分析和工况算法自适应调节,用数字化技术助力产品优化设计、提升电站运维服务效率。
海博AI以从全局到全细节的体系化数字建模,从全过程到全时刻的系统化智能基座,守护电站安全、提高运维效率、提升电站性能、延长使用寿命,赋能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价值。
另外,公司的制造基地也建立了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了从电芯自动上线、OCV 检测、全自动成组、激光焊接CCD检查、模组自动测试等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制造,具备高效、便捷、丰富、可靠的产品交付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此番IPO,公司将继续加码研发和AI,拟分别使用募资1.64亿元和1.22亿元投向储能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数字智能化实验室建设项目,剑指更广阔的未来。
据CNESA 预测,在保守场景下,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0.3%。
“国内大储行业是伴随新能源快速发展而崛起,当前新能源已具备较大规模,对于储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国内大储行业处于快速成长的初期阶段;储能是电力稳定运行的保障,随着储能商业化成熟度的提升,技术与品牌壁垒将明显提升,龙头企业有望获得长期的增长。”海通证券研报指出,头部储能集成企业通过规模化可实现一定的成本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建议重点关注包括海博思创在内的头部企业。(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核心是解决电芯和功率的一致性问题
群雄逐鹿的格局中,比拼越激烈,越见企业真章
储能+AI引领储能3.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