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在睡眠中度过,但越来越多的人正饱受睡眠障碍的折磨。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30-69岁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数量约2亿人,是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OSA确诊率不足1%,远低于美国20%的诊断率。可想而知,在真实世界,中国的OSA患者数量十分庞大。
准确的诊断是OSA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与护理先决条件。
目前,多导睡眠监测被称为诊断睡眠障碍疾病的“金标准”,但其劣势明显,患者需要在实验室中接受监测,还需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价格昂贵,且对于患者而言,要在睡眠时在头皮、面部等部位贴上多个电极,舒适度不高、耐受性较差。
针对这一关乎个人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的核心诊断痛点,如今如火如荼的AI技术正在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案。
日前,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与京东健康联合主办的“京东健康·全球医疗AI创新大赛”决赛举行,其中,在“睡眠监测智能算法”主题之下,参赛团队展示的睡眠呼吸暂停检测算法模型,有望削低睡眠障碍疾病诊断门槛。
本次竞赛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内的首个医疗AI大赛,发起方之一京东健康作为医疗AI领域的资深实践者,在不断进化自身AI能力的同时,也在向行业提供展示平台,以挖掘潜藏其中未被识别的创新亮点,在医疗AI技术最具价值的落地应用上打桩垫层。
透视大赛背后的医疗AI生态
中国医疗AI行业起步较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才开始医疗AI方面的研究,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I)的快速迭代,AI在医疗健康领域内的应用也逐次落地,在诊疗一体化中逐渐成为医生的强力辅助。凭借着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AI技术大幅提升了疾病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还在不断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
但是,医疗AI的发展也并非坦途一片,行业严肃性决定了AI的落地难度大于其他领域,这对本就稀缺的医疗AI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医疗行业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产业链连贯性和融合性较低,掣肘需要大量数据投喂的AI技术发展,导致具体应用的落地减速。
基于这一医疗AI发展的既定趋势与当前困境,一直密切关注AI创新应用的京东健康在今年6月,全面启动了“京东健康·全球医疗AI创新大赛”,来自全球范围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赛者络绎不绝,共1556名选手组成的1284支团队进入角逐,累计提交作品次数超过一万次。
经过长达3个月的前期初赛、复赛以及代码审查等环节的层层筛选,20支队伍成功入围决赛,在行业领域内专家严格的评审后,获奖团队诞生。
基于自身在AI创新应用方面的深厚积累和对行业需求的深刻洞察,京东健康在此次大赛中设立了“睡眠监测智能算法”和“医疗大模型创新应用”两大主题。
在“睡眠监测智能算法”主题之下,参赛团队展示了优秀的睡眠呼吸暂停检测算法模型,不仅在准确识别呼吸暂停事件上表现出色,而且在实时监测和用户友好性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
创业团队“AI骑士”提出的“基于视觉的睡眠监测算法方法”,一方面直接利用原始的生理信号进行分类处理,另一方面,将原始生理信号转换为图像形式,再基于图像分类,最终设计出了融合两者的多模态模型,实现了对呼吸暂停事件的精准识别。令人惊喜的是,其模型体积已缩减至KB级别,可轻松适应各类穿戴设备。
在“医疗大模型创新应用”主题之下,参赛团队带来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电子病历质控与生成平台、FEET-足监测系统和LLMAgent糖尿病长期管理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皮肤癌识别系统等多项优秀成果。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电子病历质控与生成平台解决方案公司“融乘数科”提出的“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电子病历质控与生成平台”,能够处理和理解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等多种模态数据,并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自动生成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小结等病历文档,而且通过前置问题过滤与后置质控引擎,确保了生成内容的准确、安全、可控,显著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AI骑士团队与融乘数科团队在本次大赛的两大主题之下分获一等奖。
通过本次医疗AI创新大赛,可以看到AI技术与医疗行业的有机结合少不了专业人才的锐意进取,大赛作为展示平台,呈现出了医疗AI从初级套用向深度融合探索的一个切面,而这也是京东健康作为行业领先的创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企业,为行业挖掘人才并推动产业进阶的初衷。
京东健康:医疗AI的实践演绎者
十年前,医疗健康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是“互联网+”,在经历了医药O2O、在线辅助问诊等层层递进后,AI能力迅速进阶,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AI+”也顺势成为当下医疗行业全面升级的核心引擎,而京东健康一直是紧跟技术迭代的实践者。
在大模型技术引爆千行百业的2023年,基于京东集团“灵犀”通用大模型,京东健康发布了医疗大模型“京医千询”,并提速推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面AI化部署,形成了面向消费者、医生专家、医疗机构和企业伙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矩阵,完成了业内最完善的大模型场景拓展和业务布局。
不同于众多的通用模型,虽然数据能力优秀,但用武之地不多,“京医千询”一经推出就忙碌不迭,据京东健康技术产品部智能算法部负责人王国鑫介绍,“京医千询”在过去的一年一直在做旧应用的AI再造,包括面向医生的辅助问诊、复诊系统,面向患者的管理部分。
正如王国鑫所言,在大模型技术之前,京东健康的医生助诊系统早已上线。京东健康在2020年递交的招股书中就表示,已经在利用各类AI应用,优化诊前问询、处方续签和用药管理等环节,帮助医生提高诊疗准确性和效率。
从早期的AI技术能力者到医疗垂域大模型的领航者,京东健康在AI技术上的投入与探索一脉相承。
今年7月,面向中文医疗大语言模型的开放评测平台MedBench更新评测榜单,“京医千询”大模型以综合得分92.4分的成绩位居榜单第一。
大模型能力受到权威肯定的同时,京东健康也有着最全应用场景。
去年4月,京东健康上线了国内首个皮肤专科互联网医院,打造了国内首批皮肤专科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而基于“京医千询”大模型,京东健康皮肤医院的AI辅诊准确率超过95%,皮肤医院开发的专病随访服务患者付费转化率已达20%。
在9月份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京东健康皮肤专科医院作为唯一的互联网医疗代表,荣获“业态创新服务示范案例”,可谓医疗AI的最佳实践者。
在推进大模型落地方面,京东健康心理服务第三次升级,基于“京医千询”大模型发布了AI心理陪伴师“聊愈小宇宙”,具备个性化角色定制能力,实现了与人交流过程中的共情体验。京东健康也在C端产品有了新的探索,推出智能健康助手产品“康康”,可以随时解答用户健康疑问,并精准、高效地匹配医疗服务资源。
在医疗行业中最核心的医院场景,京东健康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持续深化战略合作,由双方联合研发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诊前数字医生”入选2024年度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2024)医院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左手是丰富的内生场景推动大模型落地和迭代,右手是与外部生态持续产生的深度互动注入资源,在京东健康,用AI来推动健康服务的智能化发展有着闭合链路。但是反观一只脚已经迈入AI时代的医疗行业,因技术在各细分赛道的渗透程度不一,全面切换至AI速度的时机尚未到来。
医疗AI的前景由谁来搭建?
政策层面已经为医疗AI的发展铺好了道路。
在2023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就提出,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学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支撑在应急救治、远程会诊、远程检查、临床辅助诊断决策、公共卫生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应用。
随着大模型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相应的标准体系也已快马加鞭落地。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联合产学研用医各方,共同搭建了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已形成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及成熟度评估三大系列。
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报告,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30%。
即便有政策支持、市场规模膨大的正向驱动力,但纵观整个行业,仍然在医学数据、模型开发、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挑战,诸如低质数据会削弱AI模型精准度,罕见病数据少导致数据分布不均,严重的数据分布不平衡可能带偏算法,生成不切实际的结果,以及AI“黑盒”问题,患者对AI的接受度和信任度,等等。
医疗AI行业参与者不仅要满足具体需求场景的适配、还要进化技术能力,突破上述发展困境,这非某一企业可以独自完成的课题,而是需要产业链上智能医疗设备厂商、大数据模型企业、AI诊疗服务平台通力合作,以及医疗机构敞开双臂提供真实场景、科研及高校向行业输送提供创新视野与优秀人才。
正如全球医疗AI创新大赛,本身就是一场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范例,决赛汇集了行业内多重角色,决赛的学术界评委是来自CAAI、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业内资深专家组成,产业界评委由京东健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组成,共同针对参赛队伍进行现场评审。
京东健康CEO金恩林表示,大赛为国内AI创新者搭建了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广大从业者的智慧和创造力,有助于推动解决医疗健康行业当下所面临的难题和痛点。期待有更多人投身到这条潜力无限的赛道中,京东健康愿意与大家一起为社会、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
奔跑于医疗AI行业前列的京东健康,在修炼自身的同时也深知产业共同前进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才有了这场开创性的大赛,以此为窗口,医疗AI是中国医疗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而产学研医各界的融合与创新是医疗AI提速发展的硬质基座。(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