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Jellycat:成年人的“精神奶嘴”为何火爆全球?

钛度号
Jellycat能够穿越周期、成功破圈的秘密是什么?

文 | 增长黑盒GrowthBox

十一假期,一家卖毛绒玩具的快闪店可谓是现象级出圈,让中国年轻人开启了一场“发癫”的盛宴。

当他们在店里排了两小时队、走到前台结账时,魔幻的一幕就发生了:

只见美女服务员从柜台后拿出挑好的玩偶,轻轻问道:要不要加奶油呀?

得到肯定得答复后,她就会拿起旁边的奶油机,一边模仿挤奶油的“嘘”声,一边比划着把不存在的奶油加在娃娃上。

此时,他们还会配合服务员“再多加一点哟”、“加到跟你一样高”、“打包的时候别弄洒了”。

广大网友不禁感叹:在这场充满“信念感”的比拼之中,谁先笑场谁就输了!

事实上,不仅在上海,纽约快闪店里正在有条不紊的烤着汉堡娃娃、巴黎店员正熟练地给马卡龙娃娃加着调料、伦敦则让顾客亲自给炸鱼娃娃撒盐。

让全球年轻人沉迷在“过家家”中无法自拔的始作俑者正是Jellycat - 一个来自英国的毛绒玩具品牌。

在公司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些长得很像咖啡厅的“Jellycat CAFE”快闪店开到了各国的首都,并为成人顾客们提供“特色打包服务”。

全球不少顶流名人,包括国内的明星,都是Jellycat的粉丝。比如赵露思、龚俊、王源都曾晒出自己的收藏。就在10月1日,伦敦的网友还拍到了王思聪及其女友在Jellycat专卖店抱走了满满两箱娃娃。

有意思的是,中国各地不少文创品牌、商业体,纷纷开始追随这股热潮,推出了更具中国特色的“Jellycat平替”。我们很容易找到诸如“山西人自己的Jellycat”、“天津人自己的Jellycat”等等。用户愈发狂热的追捧,让Jellycat闷声发大财:短短3年时间,公司的营收已经翻了3倍多,接近2亿英镑(18亿人民币)!公司仅仅有208个员工,这样计算的话Jellycat的人效高达900万人民币(对比一下:特斯拉是500万,微软是700万,谷歌是1200万)[1]。

更让人惊讶的是,Jellycat的增长并非昙花一现式的爆发,而是长期的健康发展。其净利率一路攀升至34%,甚至超过了乐高和一些知名奢侈品。作为一家未上市的公司,Jellycat账上的现金储备也越来越多,今年派发的股息就高达5800万英镑!那么,Jellycat能够穿越周期、成功破圈的秘密是什么?

很多人将其归结为拿捏了“情绪价值”,也有人说是独特的营销策略。这些都没错,但我觉得这背后还有更多疑问:

  • Jellycat和普通的潮玩品牌有什么区别?
  • Jellycat到底切中了用户的什么场景和需求?
  • Jellycat创造了什么情绪的价值?
  • 这背后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市场趋势?

我想到,解答这些问题不仅是满足大家商业上的好奇心,也能激发更多生意上的灵感。

那这个十一不放假也罢!我连夜查阅了大量资料、分析了各种国内外市场数据、回溯了Jellycat 25年的发展历史,接下来将为你拆解Jellycat破圈的四大要素,并总结潜在的商机。

PART1 共鸣的人群

Jellycat与传统的文创、潮玩品牌不同,并不是一上来就瞄准年轻人的市场需求,这其中存在曲折的破圈路径。

1999年,Jellycat由英国的托马斯和威廉兄弟俩创立,品牌名字则是托马斯7岁的儿子起的 - 这也预示着,Jellycat最早的定位不过是母婴品类下一个细分的玩具赛道,主要受众都是儿童。此时,公司还有一个专门面向婴幼儿的品牌Jellykitten,少量的成人需求则由公司旗下另一个品牌Catseye承接。

Jellycat能赚到第一桶金,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口红利。欧洲的生育率曾经维持了10年以上的攀升,面向儿童的产品颇有需求[2]。Jellycat只需要从英国大本营不断拓展欧美的经销商渠道,就不会缺新用户。

可好景不长,2011年之后生育率开始下降,红利也逐渐消失。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公司在2010年砍掉了Jellykitten。

按照这个剧情发展下去,公司10年前就凉透了,它又怎能在今天火爆全球呢?

其实,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公司进行了重大的破圈行动,将Jellycat的定位转变为“全年龄段玩具”,并于2017年再次砍掉了Catseye,将所有的品牌资产全部集中到了Jellycat身上。人群拓展战略给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接下来的几年创造了更高的增长速度,并顺利接住了后续的“情绪价值”红利。
2021年,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曾表示,公司最引以为豪的成绩是面向成年人卖出的产品数量,与婴儿/儿童的产品数量几乎是1:1的关系。Jellycat突破了人群的局限,蜕变为真正的全年龄段品牌[3]。

但问题在于,Jellycat并没有针对成年人市场重新设计产品或改变品牌调性,为何能够轻易的渗透新人群呢?

我认为这跟lululemon破圈的逻辑非常相似:品牌锚定的核心人群,并不是主力的消费者,而是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从而引发其它人群的追随。起始的圈层,会带动更大的外部圈层产生共鸣,一层层传递下去。

比如,lululemon选定的核心人群是“super girls”,但真正的购买力其实在40岁以上的有钱人 - 因为向往年轻女性的生活方式,她们纷纷选择了瑜伽服作为载体。而对于更广大的年轻人来说,则是更羡慕这群精英姐姐们,攒钱也要买一条瑜伽裤。我们先来看第一层破圈:父母与孩子,天然就能产生亲情的共鸣。国外有不少新闻报道都显示,父母正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慢慢喜欢上Jellycat的,并培养出了收藏的习惯。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你给孩子买过一只Jellycat玩偶,你们带着它一起玩耍,甚至一起睡觉。某一天,你突然感觉自己似乎也爱上了这只玩偶,于是背着孩子偷偷买了一堆做收藏[4]。

那么在第二层,这些父母自然也会影响身边的消费者,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入坑。年纪更大的人或许是羡慕这种亲子关系、或许是更怀念童趣,从而选择跟随年轻父母们的潮流。

从Jellycat官网的用户画像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4年前25-34岁的年轻父母是主力军,但今天在新用户高速增长的前提下,35-54岁的长辈占比大大提升。

PART2 刚需的场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了:父母与孩子的共鸣只局限在家庭关系中。如果只是父母被孩子反向种草,破圈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无法在成年人之间传播。

那么有没有一种场景,可以将孩子和外人、父母和外人等多个不同圈层链接起来呢?

当然存在,那就是送礼!

通过google的关键词搜索量,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识别出Jellycat所具备的季节性趋势:在每年万圣节、圣诞节集中的Q4,用户兴趣就会爆发式增长。比较有意思的是,Jellycat产品上新的节点是每年1月和7月,但季节趋势明显盖过了上新的风头。
对于欧美用户来说,逢年过节送毛绒玩具,是一个绝对的刚需。我们来看整个品类的搜索数据:用户兴趣的波峰全部出现在每年12月圣诞节期间,且在过去10年呈现上升趋势。
所以Jellycat早在2014年开始,就不断地强化送礼场景定位。如早年的官网所示,“a perfect gift for all ages”。
送礼场景,正是作为各个圈层之间穿针引线的重要媒介。这些玩偶作为礼物,从外人那里不断送到孩子们手中,从而影响了更多的父母。父母们自己被种草的同时,也将其加入了礼物清单,持续扩散出去,最终形成了一个囊括所有圈层的循环。

Jellycat在圣诞节、万圣节之类的关键节点,往往会推出限定款产品,并配合强势的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在日常也把“送礼”这件事拆解到极致,延展出了十几种不同的分支:从恋爱、毕业、婚礼、生娃等人生重要阶段,到生活中的小惊喜,用户甚至可以定制玩偶上的专属名字刺绣。

PART3 疫情的红利

Jellycat的创始人威廉曾说过一句有点老套的话:“我们的运气不错……但我也认为,我们看到机会时就抓住了它们。‘幸运是自己创造的’这句话确实有道理。”[3]
我觉得,这其实完美的诠释了Jellycat近三年来高速的增长。

从人群属性的角度考虑,年龄超过12岁的人(包括成年人)往往会对玩具失去兴趣,转身投入社交媒体和游戏的怀抱,所以这群“大朋友”也被称为“儿童成人(kidult)”。疫情期间的居家时间大大增加,促使“大朋友”们广泛寻找娱乐手段,玩具行业整体呈现了繁荣状态。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从 2021 年 6 月到 2022 年 6 月,“大朋友”购买了美国市场24%的玩具,并贡献了玩具市场销售增长的三分之二。实际上,12 岁及以上的玩具销售份额自 2017 年以来几乎翻了一番。

正因为Jellycat早早布局了成年人市场,才能抓住这个机会。

小红书上也流传着一个说法:Jellycat不仅适合30个月的小朋友,更适合300个月的大朋友。今天的Jellycat已经超越了送礼的场景,更多成年人会买来自用。

情绪价值肯定是背后的核心驱动力,但我比较好奇的是,这种“情绪”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又为何会在疫情影响下爆发?

答案就是“怀旧(nostalgia)”。

《史记•屈原列传》有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在身处困境时,成年人更需要一种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而回归“本源”、追忆往日美好的时光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心理学研究表明,毛绒玩具可以作为“过渡性客体”,为人们提供一种柔软和稳定的感觉,其柔软触感和可爱造型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舒适、安全感的渴望,让人联想到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而这种感觉是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渴望拥有的[5]。

就拿美国人来说,今天超过一半的仍然拥有一个毛绒玩具,而40%在睡觉时会把毛绒玩具放在身边。[6]

人们抱着Jellycat,就如同魔法师有了魔杖作为媒介,一秒钟就可以召唤出往日的欢乐。

同样借助google搜索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趋势。过去3年,不止是怀旧这个大的主题,就连怀旧电影的热度都在持续上升,人们开始纷纷怀念过去美好的岁月。这股潮流甚至一度影响了奢侈品和时尚行业,连穿搭造型都在回归90年代。
数据来源:Thinkwithgoogle

所以,无论是Jellycat的触感、拟人化的营销包装,还是店员们幼教式的服务,都让人找回了曾经的童真。尽管疫情不再影响我们的生活,但这种追寻治愈的方式却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可“感觉”并非一种专利,世界上毛绒玩具这么多,凭什么Jellycat能脱颖而出?这就是Jellycat在产品创新上的“降维打击”了:坚持用婴儿安抚玩具的标准去做成人玩具。所有产品均符合欧盟EN71安全玩具标准和美国ASTM玩具检测标准,婴儿抱起来啃都没问题。

仅在欧盟Jellycat就申请了超过500个产品专利。与一般毛绒玩具比,其品质极其特别,采用了高密度聚酯纤维作为面料,使得手感细腻到爆炸,而且不扎手、不脱毛,水洗之后都不会变形褪色;填充物则选用了高弹力PP面,进一步增加了柔软度。产品还整体进行了脱敏处理,甚至鼻炎患者都可以放心接触。

Jellycat其实是把“好摸感”这项指标做到了行业极致,从而制造出感官上的壁垒:学术研究表明,光滑和柔软的触觉刺激越高,会给人带来更高的“愉悦感”和“松弛感”[7]。

普通的玩具,显然不足以创造相似的体验。也难怪Jellycat一直标榜自己是毛绒玩具中的“奢侈品”,因为享受婴儿般的待遇,对于成年人来说本来就是一种奢侈。

这直接成就了Jellycat的溢价能力,使其无惧经济的周期,每年都在涨价。Jellycat还引入了IP形象的“退休”机制,与乐高等玩具的限定款玩法类似,从而造就了繁荣的二手交易市场 - 一只“退休”的玩偶,往往能在闲鱼上炒出天价。一个更加重要的逻辑是:疫情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从而消除了成年人进行“过家家”的羞耻感,使得Jellycat原本的破圈路径效率更高了。

几年之前,大部分人就算爱上了Jellycat,通常也不会主动开口说自己会抱着一个娃娃睡觉,甚至还是家里孩子的同款。但疫情到来,当发现身边所有人都开始收藏玩具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没有顾忌的放飞自我了 - Jellycat的粉丝们开始迫不及待的把产品安利给身边的“大朋友”们,并公开炫耀自己的满屋收藏。

PART4 内容的助力

最近三年Jellycat爆发式的破圈,自然少不了媒体渠道和内容的助力。

但让人吃惊的是,Jellycat其实是一家英国味十足的保守企业:公司不接受媒体采访、进行公关活动,甚至到了2021年才刚开始运营官方社交媒体账号。

广泛的传播,其实更依赖达人明星的种草,以及UGC的自发分享。

多年之前,Jellycat多次出圈就是靠“星二代”的晒收藏,比如贝克汉姆的女儿、汤姆克鲁斯的女儿。随着Tiktok短视频在欧美地区高速发展,创作者们纷纷发现,Jellycat玩偶简直是完美的视频创作素材!因此,各种梗图、剧情视频火爆出圈,也在国外年轻人群把Jellycat体彻底带火了。

就在过去一年,jellycat这个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还在tiktok持续上升。

不过我觉得大部分读者也不用tiktok,所以这里还是以Jellycat在中国市场的内容营销作为拆解方向,参考价值也更强一点。

由于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所以Jellycat并没有经历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破圈,而是直接锁定了中国年轻人群体,通过不同兴趣圈层的渗透来破圈。通过社媒声量的分析发现,小红书成为了Jellycat拿下中国年轻人的首要阵地,声量占比近64%,UGC内容占比超过96%。
事实上,Jellycat在小红书的热度十分惊人:笔记数量已经从2022年的13万飙升到今天的108万,官方账号粉丝量也超过了55万。那么它在小红书上破圈的路径是什么?我借助AI工具对于小红书讨论Jellycat的用户进行了分析。
首先,Jellycat在小红书触达的人群圈层几乎都是年轻人群体。我合理的推测,最早Jellycat在小红书上的核心人群应该就是留学生群体,并在下一步扩散到了更多国内的大学生群体以及上班族。
其次,Jellycat牢牢抓住情绪价值这个趋势,深得小红书用户的偏爱。其实大部分购买产品的驱动力也并不是产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情绪使然。
第三,Jellycat的使用场景在送礼之外已经得到极大的扩展。用户不仅要让别人获得快乐(送礼),还想让自己获得快乐(收藏),以及大家一起快乐(分享)。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使用场景其实也有一定区别。比如在校学生对于节日庆典(圣诞节、万圣节装饰)、日常生活(抱着睡觉、摆拍等)的需求更强烈,而年轻打工人或年龄更大的人则对送礼、特殊活动(求婚等)、收藏兴趣更高。

继续研究小红书的用户搜索行为,这里面也反应出一些更具体的用户需求:

品牌和地区结合:如“jellycat上海限定”、“上海jellycat”、“jellycat上海实体店”,表明最近的快闪活动影响力极大。

产品系列和特定商品:关键词中出现了如“jellycat飞龙”、“jellycat雪龙”、“jellycat食人花”等,这些可能指向用户对特定系列或特色商品的搜索,反映出消费者对品牌内不同系列商品的兴趣和偏好。

使用教程和技巧:例如“jellycat面包教程”,可能表明用户不仅对购买感兴趣,还想了解如何使用或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玩具,这也暗示了一部分消费者对DIY或UGC的兴趣。

限定版和预约购买:诸如“jellycat预约攻略”、“jellycat预约方式”等关键词出现,说明消费者对限定产品的获取非常关注,并寻求策略性地获得这些商品。

PART5 大朋友的玩具:连巴菲特都无法拒绝的好生意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的拆解,我们可以归纳出Jellycat身上值得学习的破圈要素:

  • 产品的起点就不能是一小群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能够与更大的人群产生共鸣和链接
  • 能够有一个刚需的场景,把不同人群串联起来,从而带动自发的传播
  • 能否乘上趋势的风口虽然看运气,但产品质量、品牌调性等坚持是抓住机会的前提,甚至当趋势来临时形成“降维打击”
  • 因为内容是趋势的载体,所以巧妙借助内容渠道,把传播加上杠杆,能够加速破圈


那么从赛道机会来看,为什么玩具会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好生意?因为成年人正在回到他们的童年,以忘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也许是疫情,也许是政治,也许是战争。

成年人购买玩具的热潮依然在2024年持续,比如美国近一半18 岁以上的购物者在过去一年中为自己购买了玩具,这也导致18 岁以上的购物者在Q1的玩具销售占比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学龄前儿童(3-5岁)[8]。

在中国,玩具的兴趣人群也在进一步扩大。比如玩偶的用户兴趣在抖音上有了明显的增长。
或许巴菲特也洞察到了其中的商机,从而在2022年间接收购了Squishmallows这个毛绒玩具品牌,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商业帝国再添一员猛将[9]。

2023年,在巴菲特为股东们具备的年会活动上,甚至还专门设置了展区售卖10000个玩偶,其中就包括巴菲特和芒格为IP的特供款。(图片来源:CNBC)

尽管Squishmallows在2017年才成立,却展现出了后来居上的架势。2023年,公司一共卖出了2亿个玩偶,当年营收竟然高达10亿美金[10]!

2023年,Squishmallows还与麦当劳合作推出了快乐儿童餐,在70多个国家引发抢购。(图片来源:麦当劳官方)

在内容传播上,Squishmallows也不采用广撒网的策略,依旧从核心人群入手,比如深度绑定年轻的KOL和KOC,并为粉丝成立兴趣社群。公司的CEO表示,自己“从来不做传统营销”[10]。

最后,我们在分析热点事件的同时,也要有一些冷静的思考:

1.    Jellycat的爆发式增长未必可以持续:

  • 如果它要渗透更多的年轻人,面对的竞争会更大。不仅是前面提到的Squishmallows,泡泡玛特、迪士尼都会抢占年轻人的钱包。
  • 其高昂的价格注定无法适应大众人群 的性价比需求,反而是名创优品等IP产品的“平替”会在更受欢迎。当各大玩具公司都有所行动的时候,Jellycat的市场份额自然要受到挤压。

2.    “用Jellycat的方式去复制一个Jellycat”未必是最优解:

  • 要么是把破圈的模式、创造情绪价值的策略复制到其它行业,比如前文提到的国内文创产品
  • 要么是在同赛道中采用不同的路径去破圈,比如Squishmallows:公司在破圈策略上依然选择锚定核心人群,但起点并不是婴幼儿。首席品牌官声称,毛绒玩具最理想的受众是比典型玩具消费者年龄更大的群体。他们认为 11 到 22 岁的人才是核心人群:当他们把玩具带回家中时,既可以向下引发弟弟妹妹的向往,又能向上吸引哥哥姐姐的注意力,从而推动全年龄人群的破圈。因此65%购买Squishmallows的用户年龄在 18 到 24 岁之间[11]。

参考资料:

  • [1]《The Global and American Companies Generating the Most Revenue Per Employee》,Ondeck
  • [2]《How many children were born in Europe in 2020?》,ELFAC
  • [3]《“Making beautiful things that people remember”: in conversation with William Gatacre, co-founder and MD at Jellycat》,MBS
  • [4]《Why Adults Are Snapping Up a Stuffed Toy Originally Meant for Babies》,WSJ
  • [5]Winnicott, Donald W.,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953, 34, 89-97.
  • [6]《National Teddy Bear Day Survey Finds More Than Half of Adult Americans Still Have Their Teddy Bear From Childhood》,business insider
  • [7]Karim AKMR, Prativa S, Likova LT. Percep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Tactile Objects: The Role of Visual Experience and Texture Parameters. J Percept Imaging. 2022 Jan;5:000405.
  • [8]《U.S. Toy Industry Shows a Softening Decline in Early 2024, Thanks to the Adults》,Circana Reports
  • [9]《100 million Squishmallows sold in a year — How the toy sensation joined Warren Buffett's conglomerate》,CNBC
  • [10]《Squish mania》,TIME[11]《Adults Are Spending Big on Toys and Stuffed Animals—for Themselves》,TIME
本文系作者 增长黑盒Growthbox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