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成立40周年之际,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2024中国企业高质量出海论坛》上,分享了联想全球化20年的实践经验。
回顾联想出海的起点时,杨元庆提到,2000年他带领团队前往美国拜访微软、英特尔等高科技企业,坚定了联想全球化的决心。“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尝试过不同路径,比如自建式发展。但很快就发现,没有长时间的资源投入和经验积累是不可能做成的。”
2004年,联想通过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正式出海。彼时,联想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了的全球PC业务。收购完战后,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从而使得联想在原有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收购,联想拥有了IBM个人电脑的全球研发机构、生产制造以及销售渠道。同时,IBM的“Think”品牌也将由新联想集团使用。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表示,此次并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风险:客户流失的风险,即客户是否继续认可和接受IBM的品牌;人员流失的风险;文化融合的风险。
杨元庆坦言,当时没有中国企业成功并购海外品牌的先例,联想只能怀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摸着石头过河”。
“并购成功之所以难,最大的难度在于整合。”
杨元庆强调,并购整合不仅仅是财务报表的合并,更是涉及产品、品牌、销售、服务、供应链、生产制造、研发、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不同情况做细致的、针对性的策略设计,更要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灵活,在妥协、坚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产品与品牌方面,联想在并购过渡期内保持联想和IBM产品和品牌各自独立运行的模式,以防员工和客户的流失。业务稳定后,双方根据品类特点进行不同程度地深入整合,并创造性地推出消费品牌YOGA,与Think商用电脑形成互补,将联想电脑的市场地位不断推高。
“在产品与品牌整合的过程中,不仅交织着组织、人员、流程的整合,还涉及工作方式、经营理念、语言文化的融合。”杨元庆补充,老联想与IBM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比如垂直管理与矩阵管理、中文体系与英文体系、直接管理与地区团队间接管理、主人翁精神与经理人文化。经历了从磨合到融合的方方面面,联想最终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也沉淀下更多的经验与方法论。
麦肯锡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当前部分领先中国企业在非本土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了30%-40%,而这一比例在成熟的全球化企业中能达到80%,表明中企出海依然潜力无限。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缘波动以及国际市场复杂性等多重挑战。
杨元庆从联想二十年全球化经验出发,为中国企业出海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重视通过本地化产品创新构建全球知名品牌。“构建品牌力的核心是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则一定要基于对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挖掘,且必须物美价优、质量过硬。”
第二,要重视通过贴近本地市场构建韧性供应链。“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有从出口导向跨越到深度融合的本地化,串联起更多产业链环节,搭建起更加高效、抗风险性更强的供应链,才能更加贴近本地市场,服务好当地的消费者与客户。”
第三,要重视通过合作共赢塑造当地市场企业公民形象。“我们选择出海,不是为了征服某个市场,而是为了融入他们。”他表示,只有在出海时思考如何为当地创造价值,共享发展红利,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才能真正扎根海外市场。
根据Canalys发布的市场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PC市场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台式机、笔记本和工作站的总出货量增长1.3%,达到6640万台。其中,联想排名第一,全球出货量达到1650万台,同比增长3%。报告预测,全球PC市场未来12个月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主要由于2025年10月Windows 10服务终止前,仍有大量的Windows PC装机需求。(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出海做生意也确实不容易
联想通过并购出海也是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