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Robotaxi三国杀

钛度号
漫长的沉默发育阶段,正在走向终局。

文 | 脑洞汽车

回看2024年,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的主要玩家,似乎都在迎来好消息。实现盈利,订单量和里程暴增,同时无论中美,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开通可商用的Robotaxi服务。

最重要的是,Robotaxi受到的社会舆论关注正在愈发强烈,关于其所带来的就业问题、法规问题、商业模式,得到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对于任何一个商业领域,这都是从试营阶段走向全面商业化的绝佳机会。

跨越了2022年的自动驾驶资本寒冬,那些依旧有意愿和实力留在Robotaxi赛道的企业,似乎正在迎来黎明前最后的沉默。经过了一系列产业洗牌,目前全球Robotaxi市场上留存的主要势力也非常清晰:Waymo为代表的传统自动驾驶企业;萝卜快跑为代表的中国势力;最近才入场,准备成为搅局者的特斯拉。

本文我们将梳理Robotaxi三方势力的所处境地,分析他们所面临的助力和压力。

谁能真正触发预想中的万亿级别市场,彻底颠覆个人出行方式?答案可能就藏在三种势力所上演的“Robotaxi三国杀”当中。

Waymo:王座依然在?

从无人驾驶软件到实车上路,再到Robotaxi模式,背靠谷歌的Waymo始终是走在阵线最前方的那一个。同时,它也清晰展现了无人驾驶发展的缓慢和艰难。

2016年,Waymo从谷歌独立出来,随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7年,其开始在不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测试无人驾驶汽车。2019年,Waymo正式在旧金山、洛杉矶等地进行Robotaxi运营。至此,Waymo可谓牢牢坐稳了无人驾驶与Robotaxi的王座,它的成功也刺激了全球车厂加快布局无人驾驶,同时大量中国科技企业进军这一领域。

但Waymo的高速发展期到Robotaxi登陆三座城市之后戛然而止。此后很多年,围绕这家公司的只有亏损、人才流失的相关信息,以及迟迟不见增长的Robotaxi规模。Waymo缓慢的发展,似乎也影响了整个行业。带来了随后在疫情期间的无人驾驶资本寒冬。

进入2024年,似乎“老大哥”Waymo的态势也终于好了起来。首先是在3月,Waymo宣布在洛杉矶开始面向公众提供商业化的Robotaxi服务,而此前这一服务只在旧金山才有。随后,Waymo又宣布将旧金山此前向有限乘客开放的Robotaxi变为面向所有用户开放,首次实现了在繁华城市地区提供全天候、全无人、可收费的商业化服务,极大提升了业界对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水平的预判。

提升商业化水平的好处在于,资本和合作伙伴对Waymo丧失殆尽的信心似乎开始回归。今年10月,Waymo宣布完成了新一轮56亿美元的融资,用以将Robotaxi服务拓展到大本营三城以外的地区,而与Waymo分分合合很多年的Uber,也在今年宣布将加大与Waymo的合作,预计在2025年于奥斯汀和亚特兰大联合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扩大商业服务能力的另一个好处,是使Waymo在订单量等关键数据上重回全球榜首。8月,Waymo对外宣布其每周的付费Robotaxi订单已经突破十万,反超了中国的萝卜快跑。而Waymo主要集中在洛杉矶与旧金山的无人驾驶车队也超过了700辆,超过了萝卜快跑在武汉的400—500辆车队规模。

这些好消息的叠加,似乎让Waymo重新回到王座。但问题在于,业界很多声音认为Waymo能在2024年一鼓作气实现多个维度的突破,并不源于其技术能力或者商业实力的增长,而是因为Waymo此前多年都保持了过于保守的研发与市场策略,以此来降低综合投入。其原本提供的Robotaxi服务覆盖面过低,基本不具备商业化价值。与其说Waymo重新获得了高速发展,不如说它只是重新做了几年前就该开始做的事情。而目前重启的Robotaxi进程,会不会由于谷歌体系将资源分配到其他业务中而再次停滞,这一点也充满了未知数。

无论如何,Waymo在这个领域依旧具有风向标意义。它的日子好起来了,外界对无人驾驶的想象与信任也会随之灿烂。

萝卜快跑:大风可起势?

如果2024年盘点中国科技大事件,那么Robotaxi的出圈必占其一。虽然出圈方式有些争议,但客观上看,Robotaxi在中国已经彻底从一项实验性技术,走向了街谈巷议的新兴产业。

伴随这股热潮,中国的Robotaxi事业迎来了一系列政策利好,比如2024年7月3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车路云一体化”与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建设政策。

按照计划,中国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济南等20个城市开展无人驾驶网约车试点。此前,中国开放自动驾驶测试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武汉、广州,并且更多是小范围内的测试性运营为主。这次政策出台意味着Robotaxi将在中国各个主要城市进行商业化落地,意味着法规范围内的相关市场瞬间扩大。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多年来翘首以盼的自动驾驶商业化契机已经来到。本来就被认为后发先至的中国自动驾驶,又迎来一股强烈的利好之风。

最能从这股风中借力的企业,毫无疑问是萝卜快跑。目前,背靠百度的萝卜快跑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嘉庆、阳泉、合肥等11个城市实现了规模化运营。相对来说,萝卜快跑是今天中国市场内体系最完善,里程积累最丰富,同时也最为用户所熟悉的Robotaxi品牌。

与Waymo类似,此前较为沉寂的萝卜快跑在2024年也迎来了一系列好消息,比如其在年初公布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新车型的成本价更低,20万元左右的成本较比上一代车型降低了60%,这为萝卜快跑扩大车队规模做出了准备。并且在今年,萝卜快跑也公布了自己的出海计划,在多个维度都实现了商业化进展,加上社会曝光度的陡增,极大程度上治愈了对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化焦虑与投资信心缺失。

目前国平的自动驾驶与Robotaxi产业,基本结构是“一超两强”。在“一超”萝卜快跑之下,是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两家企业。今年,这两家公司也都公布有了新一代无人驾驶车型。而从商业化进展上看,文远知行在广州、北京、阿布扎比都有公开运营,并且有中东最大的Robotaxi车队。小马智行则有250辆规模的无人驾驶车队,并在北京、广州、深圳开始了商业化服务。

萝卜快跑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看起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但也正处在与自己赛跑的关键阶段。客观来看,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度远不如此前预期。2020年到2021年大量资金厉兵秣马杀入无人驾驶赛道,但极高的研发投入与迟迟不能实现的商业化闭环,早已经耗尽了大部分投资者的耐心。

一边是政策的利好和市场的放宽,另一边则是重度研发投入与迟迟不能高速增长的商业化规模。每一家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可以说目前都奔跑在希望与压力的交界线上。即使是今年在武汉火爆出圈的萝卜快跑,事实上在这座城市运营的Robotaxi车队仅有400辆车,约等于一家中小型出租车公司的水平。

能否通过这几家头部自动驾驶公司打开局面,形成指数级增长的Robotaxi市场,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与资金进入这一赛道,将是中国无人驾驶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战。

产业利好的风吹着,商业压力的雨也下着。中国的Robotaxi势力,正在名副其实的风雨兼程。

特斯拉:刺客能成功?

哪家公司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吓人一跳?特斯拉会说,那舍我其谁。

虽然特斯拉只是在2024年宣布了杀入Robotaxi的计划。这个宏大计划真正落地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行,但业界已经普遍认为特斯拉必然是Robotaxi领域最大的搅局者,而且很快会与Waymo、萝卜快跑这样的中美老牌势力鼎足而三,成为游戏里最大的搅局者,或者我们可以称它为——Robotaxi刺客。

这个刺客的具体操作方案,是要打造一个规模空前的Robotaxi网络。根据特斯拉发布的消息,这个网络包括特斯拉自己的运营车辆,也包括已经卖出去的700万辆搭载了特斯拉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Model 3/Y等车型的私家车,还将包括接下来更具激进的,没有脚踏板和方向盘的Cybercab等车型。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能成功,意味着其他自动驾驶企业至少还需要与传统车型一致的操作方式以及远程安全员,特斯拉的Robotaxi已经可以放弃方向盘。其他企业还在运营几百到一千辆规模的车队,特斯拉准备拉上百万辆私家车入场。可谓一举将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加入Robotaxi游戏。

毫无疑问,这个计划如果真成功了,哪怕只成功了十分之一,对目前的Robotaxi市场都将是颠覆级的。所以目前很多人都认为Robotaxi即将迎来巨变,而最大的变量却是目前只有少量内部Robotaxi平台运营经验的特斯拉。

但就像特斯拉的绝大多数宏伟计划一样,其杀入Robotaxi的目标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比如Cybercab是不是能够顺利完成生产目标,又是否可能让如此激进的无人驾驶配置通过交通安全要求顺利进入市场。

而即使特斯拉不用Cybercab来打开Robotaxi市场,其传统车型也会面临很多麻烦。比如美国各个州对无人驾驶的监管力度和法规要求差异很大,大规模的Robotaxi商业化落地很难推进,甚至很多地方想要拿到新的Robotaxi测试拍照都要大费周章。

而与Waymo所代表的稳扎稳打路线不同,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技术向来以激进著称。今年10月,美国汽车安全监管机构(NHTSA)就对特斯拉FSD展开了调查。经常性陷入安全质疑,也让特斯拉一举冲入Robotaxi市场的难度提升了不少。

路线激进,甚至经常性反常识,始终被认为是特斯拉的底色和秘籍。但也要看到,在成功的商业板块之外,特斯拉也有大量规划不断跳票甚至落空。雄伟的Robotaxi究竟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裂变,是唯一的赛点

Waymo、萝卜快跑和特斯拉,这三大Robotaxi势力在今天的动作,都在展示同一个逻辑: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准备已经成熟,缺少的就是规模化复制为主的商业落地。

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家公司都无法保证极致的安全性,无法承担超过企业范畴的法规与社会责任。如何在安全、法规与就业的压力下,推动科技进步即时发生,避免花费了大量成本的无人驾驶成果,最终因为迟迟无法落地而酿成泡沫,已经成为对政策、产业与技术的综合性考验,而非单纯的企业行为。

不管怎么说,2024年透过Robotaxi的春风得意,可以看见无人驾驶产业的整体性回暖与成熟。接下来,能够让几百到一千规模的Robotaxi车队,快速裂变成上万甚至十万,才是头部企业之间唯一的赛点。

Robotaxi三国杀的真正胜负,可能无关于直接的企业竞争,而是关于一家企业如何迎接社会的压力与舆论的质疑,如何应对漫长时间带来的海量成本消耗。

好在最后揭晓胜负的时间,应该已经不远。

本文系作者 脑洞汽车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