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模型之后,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为近两年 AI 行业内讨论热度较高的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要方向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华为、腾讯、美团等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的关注。
11月中旬,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华为具身智能中心”)宣布正式运营,致力于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国际前沿发展。会上,华为具身智能中心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涵盖乐聚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多家科技企业,联合企业协同创新,提供一站式产品技术交易服务,助力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的集散与升级。
这是华为首次披露其亲自“下场”做“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与产品。
不止是华为。美团战投等机构近期以接近10亿元投资智能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星动纪元”日前公布Pre-A轮融资3亿元消息,背后投资方能够看到阿里的身影,阿里巴巴、联想创投等参与本轮融资;腾讯则通过旗下腾讯Robotics X 机器人实验室打造具身智能产品;软银投资的优艾智合,日前与西安交通大学宣布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科技龙头们纷纷发力“具身智能”这一概念技术。但70家人形机器人、数百家智能机器人公司争夺同一赛道,这会是一场泡沫吗?
对此,优艾智合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朝辉对钛媒体App表示,“具身智能”本身并不存在泡沫。之前的讨论热潮主要是由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兴起所引发的。然而,如果将具身智能简单理解为“人形机器人”,可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泡沫。尽管业界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朝辉认为,“具身智能”能够让特定的机器人形态在不同场景进行针对性的操作显然有更高效和更具适应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拓展,具身智能领域将展现出更大的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具身智能不仅不是一个泡沫,而是具有坚实基础和广阔前景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持续投入和研究。”
热潮涌现但商业化较弱,人形机器人搭上”具身智能“快车道
什么是“具身智能”?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将 AI 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换言之,一个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首先听懂人类语言,之后分解任务、规划子任务,移动中识别物体,与环境交互,最终完成相应任务。
正如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李飞飞所说,“具身的含义不是身体本身,而是与环境交互以及在环境中做事的整体需求和功能。”
1991年,现代机器人之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发表的研究论文《没有表征的智能》提出了一种对智能的根本性重新思考。布鲁克斯反对传统的认为智能必须基于复杂算法或内部数据模型(即“表征”)的观点。他认为,智能行为可以直接从自主机器与其环境的简单物理交互中产生,而这种交互不依赖于预先设定的复杂算法。
布鲁克斯的这一理论基于他对昆虫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个称为“行为主义智能”(Behavior-based AI)的概念,该概念强调通过与环境的直接物理交互来生成行为,而不是通过内部世界模型。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智能系统不应该首先处理抽象的内部世界表征,而是应该能够直接响应外部环境的刺激。
这一理念对后续的机器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自主移动机器人和实时处理系统的设计方面。布鲁克斯的工作推动了一系列以“底层智能”为基础的研究,这种研究试图模仿生物体中观察到的自然和自适应行为。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 AI 实验室进行的研究,特别是他开发的移动机器人“Genghis”,展示机器人能够在没有复杂中央控制系统的情况下在复杂环境中导航。
1999年,罗尔夫·普费弗(Rolf Pfeifer)和克里斯蒂安·谢尔(Christian Scheier)合著的《理解智能》一书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理解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认为智能仅仅源自大脑或算法的局限。他们认为,智能是行为主体的整个身体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他们强调了身体对智能形成的根本影响,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身体化智能”或“身体化认知”,从而加速“具身智能”的到来。
随着以ChatGPT为核心的生成式 AI 的爆发,让人形机器人拥有了更强的“智力水平”。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3年一场演讲中表示,AI 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即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之间的关联。他说,“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它是‘长了身体的智能’,标志着技术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他认为,具身智能能够直接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而国内的资本市场,敏锐地捕捉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潜在价值,今年前11个月,大量资金涌入这一赛道,投融资总量超过50件,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其中,成立仅一年的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以下简称“银河通用”)今年获得美团、商汤等机构7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后,又获得港投公司的天使+轮次投资;由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立的智元机器人,在过去一年时间完成七轮融资,估值已达到70亿元。
此外,国家与地方背景基金和红杉中国、IDG资本、上汽创投、北汽产投、百度风投、柏睿资本(关联宁德时代)等机构已纷纷加入到这一赛道当中。如今,很多机器人在用PPT讲融资故事之时公司估值已超过亿级。
然而,商业化层面,基于“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发展不如预期。
有一家制药类客户向钛媒体App坦言,当采购完国内研发的一款所谓具身智能机器人之后,它的工作依然需要人类的辅助,而且行动迟缓,远低于人类的效率。因此最后,这家公司将机器人进行了“荒废”处理,不再用机器人执行任务。
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新兴技术研究所所长席宁对钛媒体App表示,当前的仿人形机器人并非产品,而是一款实验设备,当前的技术远远达不到替代人类实际应用需求的程度。
“仿人(人形)机器人有很多,但那些东西只是一些prototype(原型机),你不能说是产品,因为有特定功能、特定市场需求、可以卖的才能叫产品,但现在仿人机器人还没有到产品那一步,现在只是一些研发和试验结果,对于企业来说它不是产品,大家买这种机器人到底做应用,还是研究开发,或者是解决实际需求、代替人去做一些事情,这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只是试验原型设备。”席宁称。
事实上,现在大部分所谓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对外展示看上去更像一间样板房。虽然特斯拉、Figure的机器人的动作控制、基础抓取能力以及倒红酒、煎鸡蛋等细分场景的展示,让人眼前一亮,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机器人所做的事情差别不大,缺乏新意。机器人进入工厂工作,在性价比、稳定性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等方面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据澎湃新闻,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清源研究院研究员刘志毅表示,即便机器人市场表面火热,但行业内大多数还停留在“Demo”阶段,能真正落地商用的非常少,距离理想中的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阶段还很遥远,保守估计需要5-20年分阶段过渡。2024年上半年公开表示在做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可能已超过70家,但未来能持续发展的可能不到10家,如果无法获得大公司的战略投资,初创公司的生存将面临困难。
“目前这些机器人,无论是轮式、双足还是带有灵巧手的,想要实现大规模生产都非常困难。”刘志毅指出,要建立大规模生产的供应链体系,人形机器人所需资金投入巨大。
正如我之前所讲,相比海外的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大规模量产进度,2024年,留给国内人形机器人产品小批量量产并交付时间不多了,目前大众并没有看到国内现有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真的能替代人类产生更多的生产力。
正如波士顿动力创始人Marc Raibert所说,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炫耀,而不是一种生产力”。
AI正改变机器人产业,预计2030年规模超2500亿
“工业场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导致很难通过一套软件、一套硬件完成所有的任务分工执行,‘一脑多态’的通用基础模型的构建,是工业具身智能落地的必然技术路径。”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表示,目前具身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智能系统的进步,而不在于机电系统的通用化。
实际上,“具身智能”机器人其实不止人形一条路,利用 AI、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软件技术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是解决替人机器人的发展路径。这似乎是华为想要做“具身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11月15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企业合作,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深圳市大族机器人、墨影科技、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参与了签约,后续华为将与签约企业开展应用场景的相关合作。消息公布后,上述涉及到的上市公司都迎来了股价大涨情况。
对此,张朝辉认为,华为在宝安设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彰显了科技领军企业对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视和战略布局,对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这种竞争态势有助于推动技术革新、提高行业标准、吸引与培养人才、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市场需求,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尽管市场竞争加剧,但它也激励着行业内的每个参与者追求成长与突破,共同推动具身智能领域向更高品质和更高标准演进。
张朝辉领导的优艾智合,由四位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创立。
成立7年来,优艾智合共完成约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肥东产投、吴兴产投、熙诚金睿、方广资本、IDG资本、松禾资本、蓝驰创投、SIG海纳亚洲软银亚洲、真格基金、英诺天使、常见投资、HAX(SOSV基金)、招商局伯乐、西交1896资本等机构。
优艾智合在半导体、新能源、3C等智能制造领域的垂直细分市场占据优势。据统计,目前,优艾智合移动机器人出货量超3000台,客户复购订单占比75%,机器人累计运行时间超2500万小时,服务了台积电、立讯精密、芯联集成、蜂巢能源、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石化、中海油在内的半导体、新能源、电力行业等500多家客户。
“我们成功实施了多个‘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张朝辉对钛媒体App表示,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路径,是如何通过迭代一步或两步来更好地实现更客户价值和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
此次优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成立活动之后,张朝辉向钛媒体App透露,2023年,优艾智合业绩同比增长超过100%、国际业务增长超过230%,产品方面,旗舰产品出货占比超88%。
很显然,基于“具身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依然面临重要机遇。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从全球范围来看,机构预计到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7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3.5%。
高盛数据显示,在理想情况下,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11037.3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相当于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花旗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Statista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 AI 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90亿美元,较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近30%。到2030年,预计这一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AI正改变机器人产业
华仔6的
全球 AI 机器人是个大市场
人形机器人所需资金投入巨大
华为入场说明人形机器人+AI,真正机器人时代来了
给您
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