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晚,高端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华海清科(688120.SH)公告,公司和/或公司全资子公司华海清科上海拟合计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10.05亿元,收购公司参股子公司芯嵛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嵛公司)剩余82%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芯嵛公司将成为华海清科全资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该笔交易的溢价率高达1541.43%,而标的公司至今尚未盈利。尽管业绩对赌明确了设备交付标准,并设置了较高的营收增长指标,但并未对盈利做出考核要求。
该笔收购案出台的背景,是华海清科在12月初被美国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意味着公司的半导体国产化替代已箭在弦上。通过本次收购,华海清科有望较快实现对离子注入核心技术的吸收和转化,提升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但后续的商誉消化及整合风险依旧不容忽视。
溢价收购亏损资产,未设置盈利指标
收购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确定芯嵛公司100%股权的整体价格为12.25亿元,本次拟收购的82%芯嵛公司股权合计交易对价为10.045亿元。交易价格与评估截止日芯嵛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值相比的增值率为1541.43%。
华海清科表示,本次收购交割完成后,芯嵛公司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预计将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未来存在商誉减值风险。
资料显示,标的公司芯嵛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从事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2023年完成A轮融资。同样在2023年,华海清科完成对芯嵛公司的增资事宜,持有其18%的股权。
不过,芯嵛公司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公告,芯嵛半导体在2023年前五个月仅实现营业收入78万元,净亏损达到1516.68万元,而截至2024年5月31日,其净资产只有7463万元。
对此,华海清科表示,芯嵛公司目前尚处于亏损状态,并且预计未来短期内仍将持续亏损,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也将加大此类业务的研发投入,以实现离子注入设备的持续迭代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同时公司本次采用现金方式支付转让对价,公司原有业务的每股收益将被新增业务板块摊薄。
在溢价现金收购的同时,交易设置了业绩承诺及补偿安排。
根据业绩考核标准1:标的公司于2024年度、2025年度、2026年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0.45亿元、1.05亿元、3.4亿元。其中,各年度营业收入构成要求为:离子注入机台验收后确认的营业收入占比至少80%,且零部件、维保、材料等其他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不超过20%。
以2024年为基期,至2026年,预测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5%左右。
根据业绩承诺考核标准2:2024年度、2025年度,标的公司分别发出并交付不少于4台、8台离子注入设备给终端客户并进入客户设备验证或验收程序(2026年度不适用此考核标准)。
国产替代箭在弦上
公开资料显示,华海清科是一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半导体装备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化学机械抛光(CMP)装备、减薄装备、划切装备、湿法装备、晶圆再生、关键耗材与维保服务等,初步实现了“装备+服务”的平台化战略布局。
目前华海清科产品及服务已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大硅片、第三代半导体、MEMS、Micro LED等制造工艺,已基本覆盖国内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商的大生产线。
随着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封锁的持续升级,国内半导体厂商国产化进程加快。
当地时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文件,将140家实体增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华海清科及公司全资子公司华海清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华海清科(上海)半导体有限公司和华海清科(广州)半导体有限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
对此,华海清科方面回应称“对其没有太多实质性影响。公司核心零部件大部分已实现自主可控,并与供应商达成稳定供应关系。后续其会继续关注事件影响,并与供应商及客户做好沟通。”
此次华海清科斥资10亿元收购芯嵛公司剩余股权,与布局应对美国的技术、设备封锁不无关联。
华海清科在收购公告中指出,芯嵛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实现大束流离子注入设备生产的供应商,公司可以通过本次收购较快实现对离子注入核心技术的吸收和转化,跨越式地完成产品和业务板块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据悉,离子注入机为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制程设备,其销售额占半导体工艺设备整体销售规模的比重约为3-5%。而该设备长期由部分国际知名厂商垄断,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离子注入设备仍然主要依赖进口,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巨大。
华海清科同时提醒,尽管公司与芯嵛公司处于同一产业链,在市场、产品、技术和成本等方面具有业务协同的基础,但由于管理方式的差异,仍不排除本次交易完成后双方难以实现高效整合目标的风险。(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