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观察
都说铁打的大药企,流水的biotech。
曾几何时,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biotech相反,在资本寒冬中,海外大药企逆流而上,开启了大牛市行情。
当超9成biotech跌跌不休之际,2022年全球领先的20家药企市值平均增长了5.4%。这不难理解,在市场环境下行之际,充满不确定性的小药企被抛弃,抵御风险能力更强的大药企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
然而,到了2024年,大药企阵营也发生了分化。如果盘点全球制药营收TOP20(截至2024三季度营收TOP20的大药企)的股价,会发现,备受期待的大白马,接二连三的从高位跌落。
而股价涨幅最高的,则是仍处于转型爬坡阶段的梯瓦。
果然,生物制药世界最不缺颠覆的故事。那么,这种跌落与逆袭之间,又能够带给市场何种启示?
跌落的白马
整体来看,TOP20中,过去一年股价上涨与下跌企业各占一半。其中,梯瓦、礼来和吉利德是涨幅最高的三家大药企,拜耳、再生元和诺和诺德则是跌幅前三。
相比于拜耳因收购孟都山而深陷泥潭,其股价继2023年下跌30%之后,再探历史新低,再生元、诺和诺德以及福泰制药、安进等则是先后从高位跌落。
“我们做错了什么?”,这可能是一众尖子生的困惑。
对于再生元,2024年过于跌宕起伏。上半年其股价不断上涨,成功突破千亿美元门槛,市值最高达1332亿美元;然而,到了下半年画风急转,年底其市值较最高点蒸发近550亿美元。
对手的进击、Eylea仿制药的胜利、双抗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再生元处在一个极其微妙的阶段。
一方面,凭借两款爆款药物,再生元完成了从biotech到big pharma的蜕变,突破千亿美元;另一方面,市场虽相信再生元研发和平台技术能力的,但新的百亿重磅药物,哪有那么容易?而再生元被寄予厚望的肿瘤业务,并不像自免、眼科那样光鲜,进展也乏善可陈。
所以,尽管其交出了一份在CEO眼中“强劲增长”的三季报,但市场并不买单,造就了这起550亿美元的“惨案”。
福泰制药则是因为重磅止痛药,临床数据不及预期,股价遭到重创。
事实上,在宣布非阿片类止痛药 VX-548临床结果前,福泰制药年内上涨超10%。由于VX-548在2期坐骨神经痛(LSR)研究中,虽达到主要终点——即显著减轻了疼痛,但安慰剂也很强,这样的数据令华尔街大失所望,导致公司市值一夜蒸发超过150亿美元。
同样“不及预期”的,还有减肥药。
尽管过去一年,诺和诺德依旧在高歌猛进,三季度总营收达2047.2亿克朗,同比增长23%,甚至司美格鲁肽若四季度加速冲刺,还有望问鼎“药王”。
然而,其股价却自6月份高点以来连续下挫,从上半年上涨41%到全年下跌15%。短短数月,诺和诺德基本面有何剧烈改变?并没有。
这背后,核心还是市场对减肥药的预期早已打满,这种情况下,减肥药几乎没有犯错的空间。
于是,市场对各家药企的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等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便临床数据表现良好,但如果市场认为不达预期,股价仍可能遭受重挫。
诺和诺德也不是孤例。还有安进,尽管减肥药在二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了预期效果,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导致其股价大幅下跌。在7月份创下历史新高后,转头向下跌去了20%。
当然,不同于诺和诺德的高增长,对于处在专利悬崖边际的安进来说,预期过分系于一款尚未临床成功的药物,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还有待商榷。
逆袭的黑马
相较年初的一路飙涨,礼来也未在众望所归中成功登顶万亿美元市值,不过其年内35%的涨幅,依然有资格傲视一众大药企。
相比于失意者由于临床数据不及预期,股价大跌,吉利德则是因为其长效HIV疗法lenacapavir的亮眼数据,而一改股价长期横盘的颓势。
先是6月份,吉利德公布了PURPOSE1试验数据,在头对头每日口服PrEP药物的情况下,lenacapavir在每年注射2针的情况下,实现了0感染。
随后,其又在9月份给出PURPOSE 2试验数据,进一步证实了lenacapavir的潜力。
吉利德股价自然应声上涨,6月份至年底涨幅近50%。
无论礼来还是吉利德的上涨,都算不上逆袭。真正的逆袭者,是以117%涨幅问鼎TOP20榜首的梯瓦。
过去一年,梯瓦股价翻了一倍多。这背后,是仿制药巨头打了一场漂亮的创新转型“翻身仗”。
众所周知,梯瓦作为全球第一的仿制药企,有过辉煌,但也深陷并购泥潭。危急之际,梯瓦决定换帅并提出了全新的“Pivot to Growth”战略。
简单来说,在创新导向下,梯瓦一方面希望发挥增长引擎潜力,通过加速强大的创新产品组合,实现短期内的增长回归,并充分发挥具有前景的生物仿制药管线;另一方面,巩固优势地位,专注领先的高质量仿制药产品管线,使其成为可持续的强大支柱。
具体到创新领域,梯瓦希望扩大其产品管线,专注于“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免疫肿瘤学的核心治疗领域,并希望这部分资产成为潜在FIC或是BCI产品。”
事实上,梯瓦的创新药布局早在此前,就已经开始初显实力。2017年,其最早开发的氘代药物之一Austedo(安泰坦),获得FDA批准治疗与亨廷顿舞蹈症相关的“舞蹈病症状”。
2020年,安泰坦在国内获批上市,并于当年进入医保目录。在梯瓦预期中,到2027年Austedo的年销售额将超过25亿美元。而早在2022年,在偏头痛新药Ajovy、Austedo的发力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仿制药市场销售下降带来的业绩压力。
2024年,梯瓦更是大步迈入创新收获阶段。
先是5月初,梯瓦与合作伙伴Medincell宣布每月一次皮下给药TEV-749治疗精神分裂三期临床获得成功,研究达到PANSS主要终点,安全性良好,没有注射后谵妄镇静综合征(PDSS)副作用。
消息公布后,梯瓦股价大涨13%。
核心原因在于,基于BEPO技术平台,TEV-749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长效奥氮平。2009年,FDA批准了长效奥氮平注射剂(1月制剂)ZYPREXA RELPREVV。但由于其会引起PDSS,所以在美国,因安全性问题使用有限。
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作为一种给药方式,能显著改善药物依从性,特别是对于不依从服药的患者。考虑到精神分裂症的巨大市场需求,TEV-749的前景可期。
TEV-749大获成功之前,梯瓦还宣布了偏头痛新药瑞玛奈珠单抗在华III期研究结果:经12周治疗6-17岁患者月偏头痛天数和月头疼天数较安慰剂显著降低,并且耐受性良好,无安全性信号。
此前,瑞玛奈珠单抗借助“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大湾区,而随着III期研究完成,梯瓦势必会加速国内上市申报。考虑到国内是全球偏头痛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有着庞大且急切的临床需求,未来瑞玛奈珠单抗的市场表现同样值得期待。
当然,2024年梯瓦给予市场最大的惊喜,还在于重磅自免药物Duvakitug(原名TEV-48574),这也让市场彻底意识到其创新实力,不容小觑。
创新才是出路
12月17日,梯瓦、赛诺菲宣布,Duvakitug在临床2b期研究RELIEVE UCCD中达到了主要终点,接受Duvakitug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在第14周时达成缓解,并展现出BIC的潜力。
具体来说,在第14周时,分别有36.2%和47.8%的UC患者在接受Duvakitug低剂量和高剂量治疗后实现了临床缓解,而安慰剂组的比例为20.45%。CD患者两剂量组的缓解率,则分别为26.1%和47.8%,而安慰剂组仅为13%。
并且,治疗效果在各亚组中具有一致性,Duvakitug的总体耐受性也良好。赛诺菲研发负责人称此次结果“前所未有”,并补充道:“如果在III期研究中药效的幅度得以延续,我们相信这将是一款具有差异化的药物。”
赛诺菲、梯瓦计划与监管沟通,启动III期临床。毫无疑问,这些积极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梯瓦创新研发实力。
正因此,消息一出,赛诺菲股价上涨超7%,梯瓦则飙升约26%。
原因无他,UC、CD是两种最常见的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BD)类型。IBD常见症状是严重腹泻、疲劳等,极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得到有效的持续性治疗。
根据Prometheus(2023年被默沙东108亿美元收购,核心管线为一款靶向TL1A的单抗)财报,IBD在全球影响了500多万人。由于IBD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没有研究清晰,这导致该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只能是缓解症状。
目前,IBD市场在全球约为18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约490亿美元。
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凸显了继续开发IBD新疗法的重要性。也正因此,大药企纷纷入局,TL1A单抗正是其中的潜力新星。
TL1A全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样配体1A,近年来备受大药企的青睐。研究发现,TL1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异常表达。从作用机制来看,TL1A通过其DR3受体在肠道炎症级联和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因此,针对TL1A靶点的药物有望用于治疗UC、CD等多种自免疾病。
赛诺菲也正是看中TEV-48574的潜力,于2023年与梯瓦达成约10亿美元的合作,共同开发并商业化Duvakitug。
对于梯瓦来说,一旦Duvakitug成功上市,不仅将为其带来丰厚回报,更会彻底扭转外界的对其“仿制巨头”的固有印象。
如下图所示,梯瓦已经搭建起11条创新药管线。
事实上,包括已上市的Ajovy、Austedo及在研的Duvakitug、TEV-749在内,一系列创新管线足以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面,更何况后面还有不断创新管线及生物类似药正在推进。
此前的仿制困境,对比当下的创新局面,反转之间,使得梯瓦摘得了全球大药企涨幅之冠。
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创新才是出路。
药无定数
回看这些大药企2024年的股价表现,不难发现,当市场把预期抬得过高,眼前的繁华会让大家忽视背后的风险,哪怕概率很低。
创新药研发,自始至终都是一项风险高、不确定性高的事业。即使有着最优抗体技术的再生元,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爆品成功率。
而梯瓦的脱颖而出,难免令人感到颠覆。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生物制药世界最不缺颠覆的故事。
这种颠覆背后,一方面是因为,创新本就是一场颠覆游戏,这里没有想当然,也没有不可能,更多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那就是“标签”的作用。与其直接判断药物本身价值,不如看看是谁做的、谁买的,基于这样的“标签”更易得出新的、被认可的结论。
只不过,过往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顶尖的研究人员也无法违背行业的客观规律,顶级的大药企也无法保证每个项目、每笔交易的成功率。
这一次,梯瓦则告诉我们,谁说仿制药企做不到真正的创新?
正因此,当我们回归创新药研发逻辑,就会真正理解,TOP20股价涨与跌的本质。当下它们交出的成绩,无论好坏,都是多年前创新布局的一个结果;而决定它们3年、5年后如何的关键因素,则是当下的布局与投入。
当然,即使是大药企,也很难随随便便成功,这既需要钱、人和策略,更需要前进与坚持。更何况,创新本就是一场发散性竞争。
药品研发并没有绝对的中心,核心取决于产品疗效。而决定疗效的,是不同的原理和技术路线,没人可以垄断、预设结果。
因为,药无定数。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