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慢咖啡的黄昏时刻

钛度号
越开越少。

文 | 雪豹财经社,作者丨王萌

激战正酣的中国咖啡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瑞幸自2023年达成万店成就后,过去一年时间又开出一万家新店。2024年10月,库迪咖啡宣布在首店开业两周年之际,门店总数破万。

与此同时,一批老牌咖啡品牌正在遭遇经营危机。

据多家媒体报道,太平洋咖啡全国门店数量减少百余家,内地仅存门店71家;一度比肩星巴克的Costa节节败退,接连退出多个城市;曾立志要将门店扩张至500~1000家的Seesaw,目前已缩减至不足百家。

与瑞幸和库迪的快速扩店、快速取餐不同,上述品牌的门店通常占地面积大、扩张速度慢,也因此被贴上“慢咖啡”的标签。在这个名单上,还有上岛咖啡、雕刻时光、漫咖啡、咖啡陪你等。

在国内消费者还习惯于喝速溶咖啡提神的年代,这些老牌连锁咖啡馆带着“现磨”“优雅”的舶来品滤镜,占据了大型商场、繁华街区的中心点位,塑造了一代消费者对现制咖啡的最初印象。

但当中国第三次咖啡浪潮席卷而来,“慢咖啡”们却没能乘上这股东风,反而在冲击下逐步走向落寞。

越开越少的慢咖啡

“但凡有得选,我都不会买太平洋咖啡。”林桦(化名)跟雪豹财经社分享她的购买偏好。

为了陪朋友做检查,林桦一大早就来到了位于昌平区的北大国际医院,又困又饿的她试图买杯咖啡,但逛遍了医院,也只在角落里发现了一家太平洋咖啡。林桦颇为诧异地告诉雪豹财经社:“这么多年没见,我还以为这牌子早就倒闭了。”

她不知道的是,太平洋咖啡在北京仅余两家门店,另外一家位于怀柔的雁栖开发区。

梧桐落一叶,天下尽知秋。太平洋咖啡在北京的生存境况折射出整个品牌的现状。两年来,太平洋咖啡陆续关闭大量门店。截至2024年10月,它在内地仅剩71家门店。

太平洋咖啡门店图  图源:太平洋咖啡官方微博

另一家“慢咖啡”Costa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寂寥。

11月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北京王府井东方新天地商场里,一家Costa门店显得颇为安静。Costa把自己定义为“真正的咖啡”,一直坚持使用半自动咖啡机。但在雪豹财经社到访当日的14点-18点,店里的咖啡机都没能迎来几次工作的机会。

远远传来磨豆机的轰鸣声,来自于对面的Manner。

和太平洋咖啡一样,Costa也在慢慢收缩版图。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1-2023年,Costa的存量门店分别为431家、474家、453家,而截至2024年11月29日,Costa在全国的门店数量为389家。不到一年时间,净关店64家。

Costa咖啡门店图  雪豹财经社 摄

相比之下,Seesaw和漫咖啡的现状稍欠体面。

2024年10月,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时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Seesaw公司法人、创始人吴晓梅被“限高”(不得实施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在此之前,Seesaw已多次陷入法律纠纷。爱企查显示,2024年7月至11月间,与Seesaw相关的多起涉及买卖合同纠纷的法律案件一直在陆续开庭审理。

作为韩系咖啡品牌代表的漫咖啡,也于2020年就传出要关闭三分之二门店的消息。前不久,多家媒体还曝出了漫咖啡门店“跑路”的新闻。

据凤凰网财经10月底的一篇报道,位于北京永旺梦乐城的漫咖啡门店,玻璃门紧锁,室内的木质展示柜已被清空,用来包装物品的气泡膜散落在门口的地上。靠窗的木桌上,还能看到顾客喝完尚未被收走的咖啡杯和零散的纸巾垃圾。混乱的样子与原本的精致,判若两“店”。

据上述报道,这家漫咖啡门口张贴的一张退店公告是由商场物业发出的,直言该店在租赁合同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单方面关停门店。

2024年,随着中国咖啡市场进入中场战事,一批脆弱的中小咖啡品牌被市场出清,关闭门店、缩减规模成为无可奈何的选择。

黄金20年

如今,中国的现制咖啡市场是快咖啡的天下,打工人把咖啡喝成了“牛马饮料”,要么点外卖,要么匆匆走到公司附近的门店,即拿即走。

把时间再往前回溯20年,中国的现制咖啡市场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仿欧式的装饰、悠扬的爵士乐、古典欧风的卡座,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代青年对咖啡最初的记忆。

上岛咖啡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咖啡+简餐”的模式,面向以商务休闲为目的的高端商务人士,到2004年左右门店数突破3000家。彼时,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面不过也才约500家。

上岛咖啡门店图  图源:微博“上岛咖啡的点滴”

上岛咖啡的黄金时代结束之际,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连锁品牌从它手里接过了棒。

2006年,在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八年,顶着“英国国民咖啡”头衔的Costa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开出中国首店。

依靠着悦达和华联两大靠山,Costa分别在众多南北方市场纵深拓店,不少华联旗下的物业都默认与星巴克的排他条款,在和星巴克的租约到期后,就替换上Costa的招牌。这段时间,Costa的扩张之路高歌猛进,开店速度约为星巴克同期的2.5倍。

太平洋咖啡则是在2011年进入内地市场,一年半的时间就开出了一百多家门店。

2012年,韩剧热播带动了韩流热潮,漫咖啡、咖啡陪你等韩系咖啡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拓店。2014年,咖啡陪你在内地市场拓店至约600家门店,并宣称“仅次于星巴克”。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慢咖啡”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主流。它们大多主打“空间”“场景”,吸引需要“找地方谈事”的白领和商务人士,或追求品质生活的小资青年。

当时咖啡消费的重点并非售卖咖啡本身,更多的是兜售一种精致、优雅、有格调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咖啡的溢价支撑和维系了咖啡门店高昂的运营成本。

“一喝咖啡误终身”公众号、精品咖啡品牌Maybe Coffee主理人罗志嘉认为,这些老牌咖啡品牌没能在早期完成对消费者的深刻影响,“当激烈的竞争到来时,人们被接踵而来的新品牌迷花了眼,奔向一个又一个的低价”。

慢咖啡的出路

事后回看,2017年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一个拐点。

是年,瑞幸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银河SOHO开业。这家编号为NO.0001的瑞幸咖啡店与当时市面上常见的咖啡店相比格外不同:整个门店空间裸露在外,一眼就能看清所有店内设施。但它最让人看不懂的是,没有设立足够舒服的座位供顾客休息。

从0001号开始,瑞幸快速攻占了写字楼市场。此后短短一年时间,瑞幸在全国22个城市开出了2073家直营门店,成为中国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这些只有制作区和柜台的门店,代表着咖啡快取模式的兴起,过去由“慢咖啡”们主导的“咖啡厅=第三空间”的认知开始被瓦解。

瑞幸门店  图源:瑞幸咖啡官方微博

近三十年来,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重心几经变换:上岛、星巴克、太平洋咖啡卷格调、卷空间,如今的瑞幸、库迪卷规模、卷创新、卷价格。

只有变成瑞幸的模样,才是“慢咖啡”们唯一的出路吗?

在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看来,消费者对于现制咖啡的需求不都是外带模式,“对慢咖啡的未来不必全然悲观”。

况且,快咖啡品牌也并非全然无忧。一个行业共识是,低价咖啡为中国咖啡市场培育了更多的消费者,但也让咖啡品牌背上了沉重的经营压力。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季度,瑞幸自营店同店销售额分别同比下跌20.3%和20.9%,或受此影响,它主动缩减了每周9.9元覆盖的产品范围以平衡经营成本。

“学习瑞幸可以让品牌更适应中国咖啡市场的变化速度,但绝不能与它完全对标,必须要做好差异化竞争。”葛贤通告诉雪豹财经社,在当下的低价泥沼中,慢咖啡品牌仍然可以通过空间+甜品、简餐及周边商品的组合售卖来提高客单价,打开更大的盈利空间。

但价格仍是敏感因素。德勤中国和穆棉资本联合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一二线城市,70%以上的消费者对咖啡都以实用性需求为主。

在罗志嘉看来,对于大部分将其视为提神醒脑的工具性饮料的消费者而言,“咖啡属于日常饮品,单价必须下调”;而少数深度爱好者对咖啡的价格相对不敏感,但对品质和口感更挑剔。

葛贤通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咖啡进入中国市场近三十年,消费者画像已然发生巨大改变。“大家现在的消费心态是,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本文系作者 雪豹财经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