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搏命固态电池

钛度号
打起精神,拒绝弯道超车。

文 | 市值观察,作者 | 文雨

历史从来都不是缓慢爬行的,而是总在不断跳跃。

2025年,原本以为距离现实还很遥远的固态电池突然站在了聚光灯之下,随着各大车企和电池厂纷纷公布发展时间表,固态电池的量产已经进入倒计时。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三年后的锂电池产业又将是一番全新的景象。

未来已来

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没有之一。

目前液体锂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是150-210Wh/kg,续航和低温性能有限,且冬季亏电明显;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稍微高一些,但上限也只有350Wh/kg左右,同时缺乏安全性,在剧烈冲击或针刺下容易引发事故。

固态电池可以一劳永逸的补齐这些短板。

首先,全固态电池不含液体电解液,可大大降低起火风险;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500Wh/kg以上,循环使用寿命也在万次以上,遥遥领先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和续航一直是制约新能源车的两大核心痛点,但只要固态电池能够上车,一切就都不是事了。

固态电池相对液体电池并不是等量替代,而是增量替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eVTOL垂直起飞所需的动力是地面行驶的10-15倍,对应电池的门槛是400Wh/kg,飞行过程中又需要经历起飞、巡航、降落等阶段,电池的瞬间充放电倍率必须在5C以上,关键是安全性要求也比地面高很多。如果是液体锂电池,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基本都无法实现,整个低空经济产业自然也就无法发展。

而一旦固态电池开始大规模商用,不仅可以上天,还能入海,到时候应用场景的物理边界就会被彻底打开,市场空间也会极大扩容。

还有,固态电池对上游也会形成拉动。

比如锂,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搭载金属锂负极的硫化物固态锂电池对锂的需求量为1455吨LCE/GWh,是传统锂电池的2.4倍,搭载锂金属负极的半固态锂电池对锂需求量为1088吨LCE/GWh,是传统锂电池的1.8倍。到2030年,固态电池对锂需求量将达到55.2万吨LCE,对比之下2024年全球锂资源总需求量也不过只有约115万吨。

再比如设备,单GWh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分别为1.2亿、1.5亿、2.5亿,如果再考虑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扩容带来的设备数量增加,整个设备市场的远期规模可能数倍于当下。

2024年4月,宁德时代在CIBF上宣布2027年可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今年2月15日,比亚迪电池CTO孙华军在CASIP年度会议上表示比亚迪的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批量示范应用;十天后的2月25日,欧阳明高院士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国内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实现批量装车,并于2030年大规模量产装车。

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经全面展开,这对行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但对中国企业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大敌当前

在固态电池领域,日本已经埋伏了多年。

根据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统计数据,在2002年至2014年的全固态电池相关专利申请中,日本独占54%。

2018年,由隶属于经济产业省的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牵头,整合丰田、本田、日产、松下等汽车和电池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至此,日本开始举全国之力加速推动固态电池发展。

202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需投资约3.4万亿日元(折合245.5亿美元)建立强大的电池制造基地,以此来提升日本在电动汽车和能源存储等领域的竞争力。

2024年,日本政府又宣布向丰田、日产等企业提供3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4.4亿元)资金补贴,用于投资开发固态电池和其他电动汽车技术。

相较于日本,中国对于固态电池的研究与布局似乎略显迟疑。

2016年,宁德时代邀请在美国橡树岭实验室(曾参与曼哈顿计划,是全球最顶尖的材料化学实验室之一)工作10年的梁成都加入公司担任研发体系联席总裁,全权负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组,此举可以看成是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起点。

但据《晚点LatePost》报道,当时公司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搞清楚最前沿的实验室和相关公司的技术进展,帮助高层做技术决策。

直到最近两年,宁德时代才开始加大对固态电池的投入,2024年,宁德时代一口气引进了几十个固态电池初创公司和中科院背景的技术骨干。

连行业领头羊都没能先知先觉,其他企业也就可想而知了。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24年,日本在全球固态电池申请专利中的占比高达36%,中国和韩国分别为27%和18%。

在量产进度上,目前丰田、日产、三星SDI等企业的全固态电池均已进入试制阶段,中国企业不再具备先发优势,甚至局部已经开始落后。

过去两年,国内锂电池领域的投资预算高达3万多亿,2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2025年的产能规划合计已提升到6000GWh以上,而2024年全球锂电池总体出货量也不过才1500GWh左右。无论产能还是技术,中国都已将液体锂电池做到了极致。

但是,每一次技术路线的漂移都是追赶者弯道超车的绝佳战略机遇期,科技产业中没有人可以永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也没有人永远都是陪跑的社会边角料。

居安思危

一部锂电池发展史,就是一部中日韩相互搏命的历史。

1991年,索尼率先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商用锂离子电池,并将其装配在其新款CCD-TR1摄像机中。

锂电池的商用直接推动了消费电子的历史进程,摄像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席卷而来,带动锂电池迅速放量。到1998年,日本的锂电池年产能已飙升至4亿支,在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占比高达90%。

由于锂电池和消费电子高度捆绑,而东芝、松下等日本消费电子企业在21世纪逐渐衰落,整个日本锂电池产业也就慢慢风光不再了。

日本跌倒,韩国吃饱,三星SDI和LG化学在90年代末相继踏进锂电池行业,前者依靠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三星电子业务的提携一路攻城略地,后者则在消费电池业务败北后逐渐转向动力电池。

2014年前后,韩国动力电池产业彻底达到巅峰,LG化学和三星SDI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超过50%,两大巨头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在中国疯狂进攻,国内企业则被逼到墙角。2015年,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客车企业与三星SDI和LG签订了供货协议。

生死存亡之际,工信部于2015年4月紧急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人称“白名单”。“白名单”的核心其实只有一点,就是整车厂必须采购白名单上企业的产品,否则拿不到财政补贴,而白名单上只有中国电池厂。

当时并没有人想到,这一举动直接决定了未来十年全球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

2016年全球动力电池的老大还是松下,到2017年权杖就已经交到宁德时代手中。此后几年中国企业猛踩油门,日韩连尾灯都看不见了。

据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六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本土势力牢牢掌控全世界70%的动力电池产能并且还在扩大地盘,迫使日韩企业继续交出市场。到2024年四季度,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已全部陷入亏损。

动力电池直到今天依然是新能源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占据整车成本的40%以上,远期看这是一个几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别的赛道,巨量的就业、税收、GDP均从中诞生,谁都想要,谁都也输不起。在液态时代穷途末路的日韩电池厂势必毕其功于一役,卯足了劲要通过固态电池放手一搏,以期实现逆风翻盘,而从现实来看,他们的确也不落下风。

当然,最广阔的市场,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强大的工程师队伍,最充裕的资本,和最有为的政府,这些都决定了我们依然掌握战略主动。中国企业必须打起精神,拒绝弯道超车,在固态电池这一仗中拿下日韩,如此,中日韩三分锂电池天下的局面将正式终结,市场尽归中国。

本文系作者 市值观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 给小编加鸡腿🍗
  • 爱了爱了😁
  • 挺有深度的,不错
  • 紧跟时事,赞一个👍🏻👍🏻
  • 真不错,收藏了
  • 写的很不错,关注了
  • 都没有那么简单
  • 这么厉害的吗
  • 学到了学到了
  •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啊
  • 行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
  • 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番风顺的
  • 说的好有道理😄
  • 内容值得人们反思
  • 数据还是很详细的
  • 内容很精彩,夸一夸
  • 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 内容很详细👍🏻
  • 小编辛苦了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11:53

金凯生科:蓝区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3%公司股份

11:48

北京交警:海淀小客车刮碰行人致4人受伤,肇事者被查获

11:45

*ST宇顺:公司估值指标较可比公司有较大的偏离,敬请注意投资风险

11:44

阿里巴巴:剔除大润发和银泰,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0%

11:42

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大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1:39

网易美股盘前涨幅扩大至近7%

11:32

丁薛祥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11:30

预告:国新办5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有关情况

11:26

工信部:1~4月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22.8万项,合同成交额1.6万亿元

11:22

中航西飞:公司C919飞机零部件交付量大幅增加

11:17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11:16

德林海:股东陈虹拟减持不超过3%公司股份

11:11

沃尔玛发布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4.3%

11:11

海航控股:4月收入客公里同比增长10.33%

11:10

春晖智控:春晖仪表终止挂牌获批

11:06

沃尔玛美股盘前上涨2%

11:06

深交所修订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2号——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11:00

上交所修订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规范运作(2025年5月修订)》

11:00

盛弘股份:股东肖学礼询价转让股份定价为27.76元/股

10:56

唯科科技:潜在技术储备涉及PEEK丝杆等

265
15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