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了,但欲望没老」:被遗忘的老年防艾困局

钛度号
孤独催生廉价交易,老年艾滋映射情感荒漠化。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苏晰,编辑 | 袁梓泽

在我们的生活里,衰老常被贴上“岁月静好”的标签,但在这层滤镜之下,一场隐秘的“银发危机”正在蔓延——老年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以远超大众认知的速度攀升。

车大爷今年62岁,因为一次晕厥,被送到医院。三个月之内,他整个人爆瘦了十二斤,由于常年在工地干活,他皮肤黝黑,但是他的嘴唇却白得吓人,肋骨也是根根突起。

一开始,由于他的血液分析结果,主治医生怀疑他是白血病,但是住了一个多星期,症状却没有减轻后,医生才想起了另一种银发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的疾病,化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车大爷患上的是艾滋病

得知这个结果,车大爷只张大了嘴,久久没有动弹,轻轻叹了句:“咋是这个病?”每当护士想要问及染病途径,他只是扭过头面对墙壁,一言不发,似乎是沉默得接受了命运带给他的“审判”。

直到疾病需要上报,和家属的交谈中,他才承认由于单身多年,和一些失足妇女有长期的不洁性生活史。

像车大爷这样的老年人,在中国并非孤例。数据显示,我国老年艾滋病感染者中,60.8%的男性通过商业性行为感染,而女性感染者中近三分之一是被配偶传染。病毒在老年群体中悄然形成“传染链”,但社会对此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老年无性”的刻板印象中。

在艾滋病研究领域,通常将年龄≥50岁的HIV感染者定义为老年HIV感染者,以便与性活跃人群(15~49岁)区分。我国自1989年报告首例老年HIV感染者开始,每年新报告老HIV感染者数量与占比不断增加。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 )报告 ,截至2020年底,全球约有3770万(3020万~4510万)例HIV感染者,≥50岁的HIV感染人群比例从2000年的8%大幅增加到2020年的24%,中国老年感染者比例也高达26.6%。横向对比,日本、韩国老年感染率同样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老龄化社会与性需求间的矛盾已成全球课题。

对我国来说,晚发现是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主要特征。尽管从 2015年至2019年≥50岁艾滋病患者晚发现比例由49.6%减少至45.9%,但平均晚发现比例仍达到46.8%,超过2010-2014年全年龄组41.8%~35.5%的晚发现比例。

晚发现背后更是隐藏“三重暴击”:

第一,就医滞后。老年人群的HIV感染者多在医疗机构被诊断发现,占71.5%,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才寻求诊疗。然而,这些通过医疗机构发现的感染者,其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其他途径发现的感染者,其免疫系统已接近崩溃。

第二,形成隐形传染链。某社区调查显示,超80%认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病”,仅12%的老人知晓安全套可防艾。正是这种“认知荒漠”导致男性通过商业性行为感染艾滋病后,在自身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染给自己配偶,我国女性感染者中近三分之一是被男性配偶传染。

第三,检测排斥。社会普遍存在“老年人无性需求”的刻板印象,导致医疗机构默认老年人群感染风险低,未将其纳入常规检测范围。甚至部分医生可能认为老年人性活跃度低,导致漏检率高达34%

由于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女性50岁以后基本进入绝经期,性需求下降明显,而大多数男性随年龄增长性需求下降并不明显,生理结构的差异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老年男性表现出来的性需求往往超过同年段的女性。

商业性性行为是老年男性获取最便捷的,也是老年男性感染HIV的主要方式。2015-2019年我国新报告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的老年男性中经商业性性行为感染比例为60.8%,老年女性感染者中经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HIV的比例为31.7%。基于此,一条隐形的“传染链”悄然形成。

我们进一步来看,这条“传染链”背后代表的逻辑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三点:

第一,封闭的性。一直以来,社会默认老人是“无性”的,甚至认为将老年人和性挂钩,就是“老不正经”“老流氓”。在这种语境下,老人的性需求一直是被压抑的,不被放在台面上讨论的,而艾滋病更是与年轻人有关,与己无关的。

第二,孤独的人。有研究表明孤独感、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均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有关联,老年人相较于中青年龄组更容易缺乏家人陪伴与精神的寄托。在老年男性中存在大量独居、与配偶两地分居的情况,这类生活空虚单调、缺少心理支持的老年男性相对有家人陪伴的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空巢老人“ 的现象在农村已经随处可见,加之离异、丧偶、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老年人的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第三,缺失的知识。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相对中青年龄段人群对艾滋病了解较少,风险意识低。使老年人对于艾滋病知之甚少,导致其对艾滋病防治风险意识不强,比如安全套的使用,许多老年人仅知晓安全套具有避孕作用,并不知晓其在预防艾滋病等性病传播中的作用,而大多数的老年人并没有避孕的需求,使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首次将老年人列为重点防控对象。提到鼓励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预防干预,减少中老年人不安全性行为。鼓励将老年人艾滋病检测工作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相结合。为性病就诊者提供规范化诊疗和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加强对老龄感染者的社会支持。将老年人预防性病艾滋病纳入老年健康素养提升、老年健康宣传周、老年心理关爱等工作。

但是老年防艾工作不仅仅是政策的出台,更需要精细化的“适配方案”。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商业的发展,在老年人群中进行艾滋病预防也有了全新的路径。这些新的路径必将与国家的整体政策形成合力,共同守护老年人群。

第一,构建"智能+适老"数字化宣传体系。针对老年人群文化程度低、互联网使用率低的特点,需开发适配老年人行为习惯的数字化宣传体系。比如在快手、抖音投放方言短剧,模拟广场舞社交、保健品推销场景植入防艾知识;再比如与老年手机厂商合作,预装“一键呼叫HIV检测”小程序,联动社区药店提供匿名快检服务。

第二,家庭干预撬动“孝心经济”。家庭是降低老年群体高危行为的关键防线,强化代际沟通,鼓励子女与父母讨论性健康话题,破除"老年无性"的认知误区,减少因孤独引发的商业性行为。比如推出“与父母谈性”的家庭教育课程。

第三,商业创新破除老年“性耻感”。深度挖掘老年性健康需求,用产品创新打破“耻感壁垒”。比如,市面安全套的设计多针对年轻人,老年适用款几乎空白,企业需要创新性地推出易撕包装、大字号说明的安全套,主打“防艾护老”概念。

老年艾滋病的背后,是性教育断层、情感需求模式与科技适老化不足的叠加效应。破解困局需用“商业思维”重构防艾体系——将政策转化为老人听得懂的语言、用得上的工具。唯有如此,才能让“夕阳红”真正远离“艾”的阴霾。

当老龄化遇见艾滋病,我们输不起一场“认知战”。

参考资料:

1.付鸿臣,徐杰. 我国50岁及以上新报告男性HIV感染者感染方式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

2.陈方方,马凯芳,张晓婷等. 2015-2019年我国新报告50岁及以上异性传播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性别比分析 [J]. 疾病监测,2022.

3.周小毅,周紫月,石璇,朱平,庄勋.老年人艾滋病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

4.知乎:为何越来越多老人染上艾滋病?老年人的HIV感染风险被严重低估!

本文系作者 长青研究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16:17

有银行紧急下调大额存单利率

16:15

武汉1亿成立城市发展科技公司,含多项AI业务

16:13

港股收评:恒生指数涨0.38%,恒生科技指数涨0.23%

16:10

上海家化:已回购614.31万股,使用资金总额9721.58万元

16:09

特斯拉美股盘前涨近4%

16:09

公募一季度分红逾675亿元,QDII基金分红暴增

16:08

地素时尚:已回购468.51万股,使用资金总额5638.45万元

16:08

奥锐特:已回购74.81万股,使用资金总额1493.08万元

16:08

极氪科技集团发布3月销量40,715台

16:07

阿里据悉秘密研发新模型Qwen3将发布,官方暂无回应

16:04

广汽丰田3月销量66066台,同比增长19.3%

16:03

央行:加快推动金融业反洗钱监管优化转型,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管理体系

15:57

海正生材:已回购113.65万股,使用资金总额1099.93万元

15:54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蚂蚁集团投资宇树科技为不实消息

15:51

法国3月制造业PMI终值为48.5,预期48.9,前值48.9

15:51

三部门:支持科技型企业债券融资,推动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支持计划等证券化产品

15:50

三部门: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

15:50

三部门: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

15:50

三部门: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15:50

三部门:适当提高科技金融相关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