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真实用吗?

钛度号
师傅,这车门怎么开~

文 | 王智远

我以为,只有我遇到此类问题,没想到这么多人。

前两天,在朋友圈吐槽新能源汽车门把手问题,迎来不少朋友共鸣。我说,现在打车时,觉得好像跟不上时代,车门都不知道怎么开。

有的新能源车,要按一下按钮再往前拉,还有的设计成斜着的,完全摸不着头脑;一顿操作下来,没打开,显得特别尴尬;用力过猛,司机可能会在心里嘀咕,觉得我不爱惜车子。

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新能源车企普遍选择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01

我认为是一场科技感、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的博弈。

传统燃油车设计早就定型了,门把手这种小细节,就成了打破常规的关键。就像当年特斯拉用一块大屏取代仪表盘一样,隐藏式门把手成了新能源车的标志。

消费者看到光溜溜的车门,会感到新奇,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但这种体验反而让人觉得这车很科技;要是换成桑塔纳那种传统门把手,谁会多看一眼?

这种设计就像新能源车企的“入门券”,不用显得保守了。

门把手的技术叙事想必你也略听到一二。虽然工程师们可能承认,隐藏式门把手对续航的提升其实很有限,最多也就省个五到十公里。

但在发布会上,“降低风阻”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厉害,现在新能源车都在拼续航,任何能写进宣传资料的数据都很重要。

就像当年手机厂商吹嘘陶瓷背板散热多强,虽然用户感受不到,但参数好看就行。而且,把隐藏式门把手和流线型车身一起宣传,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超跑。花二十万买一辆“平民超跑”,性价比不是很高吗?

更关键的是,设计本身是市场竞争的手段。

新能源车的主要卖点是用户体验,传统车企把燃油车改成电动车,总有点别扭,而隐藏式门把手这种明显的特征,能立刻吸引消费者。

你去商场展厅看看,路过BBA电车,可能分不清是油车还是电车,但看到没门把手的车,十有八九是新势力的车,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和燃油车的直接比较,又让消费者觉得这车很创新。

不过,这种设计也有问题,在极寒天气下,隐藏式门把手容易出故障,维修成本还很高,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救援效率。

这不是我瞎说,在小红书、微博、知乎上有大量用户吐槽。但是,车企为什么还坚持用呢?因为愿意为科技感买单的消费者,容忍度极高。而且,本来就不想买新能源车的人,车企也不太在意。

所以,小小的门把手,背后藏着新能源车企在品牌塑造、技术突破和争夺用户心智上的三重博弈。

02

既然这样,问题来了:隐藏式门把手或触控式车门把手的成本,真比传统机械结构更划算吗?

这个问题得分开来看。我查了一下,单从物料成本来说,隐藏式门把手成本是传统机械结构的10倍起步。

拿特斯拉来说,根据外媒报道,Model S 更换单个门把手的费用在500到1300美元之间;Model 3 的费用是300到800美元;Model X 更换一个门把手要花500到1400美元;Model Y 则高达800美元左右。

懂车帝上也有不少用户提到,更换门把手总成费用在3000到5000元之间。这背后原因是,隐藏式门把手要额外的传感器、电机和电子控制组件,这些部件的物料成本以千元为单位计费。

问题出在手柄机械、电子部件上,只换手柄即可,但问题出在连接到所有手柄的布线或传感器上,就不友好了,你得更换所有。

所以,从特斯拉来看,隐藏式门把手物料成本的确高。

那国产车呢?

目前来看,国产车型更换成本呈现两极分化:中低端车型单个门把手总成的价格大约在500到800元之间。例如:某12万元级别国产车更换费用约600元,这背后得益于国内供应链的深度整合。

像宁波拓普这样的本土供应商,已经把微型电机成本压低到35元/个,比进口件便宜了60%。

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有些高端车型的按键式电动门,选装价格能达到8000元。它的触控式车门把手的价格,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因为为了应对碰撞断电的风险,车企不得不在门把手里加装一个独立供电模块。

有个品牌就说,每扇门单独配一个冗余电池,成本就要增加200元左右。四门车型一下子就多出了1000元的开支。

这还没算上低温加热装置(防止冻裂)、防夹手传感器这些“补丁设计”,以及比传统结构多30%的耐久性测试费用呢;而传统机械门把手的成本,其实只要150元左右。

还有一点很重要,现在没有国家强制要求车内必须保留机械把手的政策,有些厂商在设计时,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会保留机械把手。

换句话说,车企花了大价钱,装了两套系统,这反而违背了“精简设计”初衷。

不过,从车企角度看不一样了,隐藏式门把手单个成本比传统门把手高,但在整车研发里,属于“高杠杆设计”。

传统车企要改发动机,得花几个亿,而改个门把手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绕开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技术难题;随着供应链成熟,这类零部件成本会逐渐降低,说不定最后还比传统机械结构更便宜。

这跟手机取消耳机孔一样,一开始被骂,后来反而成了利润增长点。因此,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隐藏式、触控式门把手没坏,当然挺好,要是坏了,维修成本真不低。

但从车企角度看,这种设计是短期成本高、长期收益大的“聪明选择”;那至于最终是否值得呢?还要时间来验证。

03

既然门把手问题已经被大家吐槽了这么久,为什么车企就不能给个选择呢?比如:让消费者选传统门把手或者隐藏式门把手?

我觉得,表看是设计选择问题,实际上,背后藏着一堆行业里的“潜规则”,说白了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就像饭局上谁都不愿意第一个放下筷子一样,车企们在这事儿上早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勾连的“联盟”。

第一层原因:成本问题。

表面上看,提供两种门把手是多一个选择,但对车企来说,意味着要重建两套供应链体系,模具得开两套,生产线得分流,质检标准也得翻倍,这些隐性成本能把单车利润吃掉一大半。

关键的是,传统门把手早被新能源车供应链边缘化了。

比如:宁波拓普这种供应商,现在主要生产电动把手用的微型电机,改造生产线的成本,分摊到每辆车上,比重新生产机械把手还便宜。这像让习惯了做预制菜的厨师去炒小锅菜,不是做不了,而是太不划算。

第二层是行业规则,新能源车的科技感早已经和隐藏式门把手深度捆绑了,好比星巴克的Logo没了美人鱼,立马就变路边摊。

某新势力品牌高管也曾说过:“您看这车连隐藏式门把手都没有,智能化肯定落后。”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确实是行业里的共识。

这种认知绑架让车企宁可硬扛用户的投诉,也不敢破这个“规矩”;就像奢侈品柜姐绝对不会主动推荐打折款一样,车企也不想因为装了个传统门把手而显得“不够高级”。

还一点,我认为是行业的集体PUA。

所有车企都心知肚明,隐藏式门把手是个“毒苹果”。但谁要是先松口,谁就成了行业罪人。

有个车企的产品经理算过账,保留传统把手,车的风阻系数得多标0.01Cd,续航里程得少写5公里,在大家都拼参数时,这等于自己给自己挖坑。

更可怕的是,竞争对手会立刻抓住这点大做文章,把“技术倒退”做成大字报贴你脸上;消费者哪管你用户体验好不好,参数表上少个数字,直接就转投别家了,这种囚徒困境逼得车企互相架着往火坑里跳。

所以,这事,我感觉像精心设计的阳谋:

用供应链成本问题把车企绑住,用参数把消费者选择绑住,用认知把审美绑住,最后用沉默把反对者绑住。

除非政策下来强制要求,否则车企们都会默契地维持这个“皇帝的新衣”,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有时,集体犯蠢比独自清醒更安全。

04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新能源车门开启方式,学习成本,该由谁承担?

汽车制造商?经销商或者4S店?还是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机构?又或者直接把责任推给用户,强调“这是科技的进步,你得学着适应”?

我认为,比起纠结这些,车企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小道消息说,某安汽车在车门上贴了一个“按压开启”提示贴,每辆车增加7.3元成本;听起来挺贴心,更有意思的是,这家车企还把这项支出包装成“人性化设计”,写进了营销话术里。

还有某品牌,在门把手凹陷处雕刻了盲文指引,每辆车多花12元成本。这些看似为用户着想的举措,其实在把用户教育成本转化为品牌资产。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真的为了方便用户,而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这车很高级”。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各大社交平台,发现“新能源车门难开”的吐槽数不胜数,这背后暴露了消费者的真实困境:

花几十万买车的用户,要像破解密室逃脱一样,摸索着找开门机关;可悲的是,70%的消费者在展厅对比后,还是会主动选择隐藏式门把手 ,因为怕被贴上“不懂科技”的标签。

这种群体性认知绑架,让用户甘愿支付隐性学习成本。

所以,车企深谙“不适感=科技感”的消费心理,故意把开门方式设计得复杂;比如:特斯拉坚持使用单踏板模式,尽管增加了学习成本,但却强化了“颠覆传统”的品牌认知。

这种策略下,学习成本不再是负担,而成了筛子;能熟练操作隐藏式门把手的人,自动被归类为“科技先锋”群体,进而产生身份认同带来的二次消费。

还有更离谱的吐槽说,以后会不会催生新利益链条?

比如:推出专门针对电子门把手的车险,把学习成本转化为保费。要是真有这一天,买车保险可能又要额外增加一笔开支了。想想都觉得可怕。

万一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会迎来一个魔幻的现实:学习如何开车门,竟成了现代人的成年礼,甚至变成了一场寻宝游戏 。

真希望,昨天我看到的段子能快速实现:

出来一个人,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把新能源车门把手的设计统一下;毕竟,谁也不想每次打车时,都像个新手,面对车门不知道怎么开。这你受得了吗?

本文系作者 王智远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行业内围绕隐藏式门把手的“潜规则”,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回复 4月5日 · via pc
  • 车企不敢打破行业“规矩”,宁可牺牲消费者选择权,也太没魄力了。

    回复 4月5日 · via iphone
  • 车的开启方式越来越复杂,消费者还得为这学习成本买单,太不合理。

    回复 4月5日 · via android
  • 隐藏式门把手确实提升了车的科技感,颜值一下就上去了,但极寒天出故障太糟心。

    回复 4月5日 · via h5
  • 围绕隐藏式门把手的这些问题,车企真该好好反思改进了。

    回复 4月5日 · via android
  • 要是能给消费者多一种选择,估计销量还能往上提提。

    回复 4月5日 · via iphone
  • 车企为了省成本,剥夺消费者选择权,只提供隐藏式门把手,太不地道。

    回复 4月5日 · via iphone
  • 车企就顾着让车好看有科技感,咋就不考虑下使用体验呢?

    回复 4月5日 · via pc
  • 希望车企多听听消费者意见,别再一意孤行搞隐藏式门把手了

    回复 4月5日 · via h5
  • 车企在设计、成本和用户体验间没找到平衡,隐藏式门把手问题一堆。

    回复 4月5日 · via iphone
更多评论

快报

更多

2025-05-19 23:05

国内期货夜盘收盘涨跌互现,棕榈油涨近1%

2025-05-19 22:54

比特币回升至104000美元

2025-05-19 22:50

百合股份:目前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2025-05-19 22:46

增持承诺“爽约”,公司退市后控股股东仍遭监管警示,海印股份回应

2025-05-19 22:39

消息人士:若特朗普政府批准交易,新日铁将向美国钢铁投资140亿美元

2025-05-19 22:38

越秀地产附属拟约41.49亿元出售北京海臻置业65%股权

2025-05-19 22:24

韵达股份:4月快递服务业务收入41.51亿元,同比增长5.84%

2025-05-19 22:23

纳思达:拟出售美国利盟100%股权,将集中资源发展打印机自主品牌

2025-05-19 22:17

习近平在河南洛阳市考察调研

2025-05-19 22:15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通话

2025-05-19 22:09

美股低开高走,道指率先翻红

2025-05-19 22:07

美格智能: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2025-05-19 22:03

特朗普与普京进行电话会谈

2025-05-19 22:02

美国4月谘商会领先指标环比下降1%

2025-05-19 22:01

中国操作系统市场规模或达250亿元

2025-05-19 21:49

曝苹果目前每年从App Store赚200亿美元

2025-05-19 21:48

瑞银: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关注度升温,“A+H”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2025-05-19 21:45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

2025-05-19 21:31

美股开盘:三大指数集体低开,纳指跌1.42%,特斯拉跌近4%

2025-05-19 21:29

慧博云通:拟引入长江产业投资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

1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