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微信朋友圈“渐凉”了吗?

在媒体热议微信的支付功能时,而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容量则开始变得多而杂,原来朋友间分享引发的共鸣开始减弱,很多内容扑面而来,却又呼啸而过,最终沉淀与忘却。微信原来不同于微博的那点小资、那点自我、那点亲切正慢慢消失……。

 

最近一段日子,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链接越来越多,而在半年前,朋友圈里看到的更多是直接内容的转发(链接很少)。链接使标题横行于屏幕,在无WIFI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实在没有耐心去点开那些链接。让我们回想一下,在微博热火的日子里,当满屏充斥着微博大V们的宣言转发时,微博就失去了其草根性,失去自我的小小博友们在海量信息中慢慢离开微博,转向更加自我的微信。而今天的微信,大量的链接转发和二次点开使朋友之间的交流,变成链接背后的一个个平台与我们的对话。

从情感角度看,必须知道,任何社交平台的核心本质是平行沟通的桥梁,而非传经布道的神坛。当满篇的平台、机构言论密布于屏幕之上时,无论它是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抑或是历史采撷……,都会让社交平台笼上了一层隔离面纱,这时,透明无间的亲切感就正如这时节的秋风般摇曳着离我们而去,剩下空洞的清凉。

从商业角度看,满足“自我表达”需要的情感沟通是社交平台聚集用户,从而得以生存、发展与壮大的商业逻辑,也是构建社交商业机制的基石。如,QQ的商业逻辑源于PC用户即时沟通的方便表达;微博的商业逻辑源于每个人展示自我的需要,面对未知的公众平台博取得更多的自我认可;微信的商业逻辑植则源于手机朋友圈的即时交流和情感共鸣需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微信的迅速火爆一方面源于工具性的短信与语音即时交流,另一方面也源于朋友圈带来的思想共鸣。

在微信的世界里,不同于QQ以工作学习即时沟通工具为主的好友圈和微博以陌生朋友为主的粉丝圈,朋友圈的构造是以基于手机通讯录为主的熟人圈,因此相似背景朋友的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是朋友圈构建商业生态的基础。一直以来,微信限制公众号的发展,就是为了保证这种商业生态圈的独特优势。

但如今,微信的公众平台发展越来越多,大量的公众平台导致越来越多的内容提供,即便每天一个平台只限发一条,但朋友圈对于个人用户没有转发链接的数量限制,同样会导致公众平台的内容泛滥。可以这样说,公众平台在微博是以直接平台的方式淹没个体内容,而在微信,他们越来越多的转发链接则使微信平台内容的质量下降,当大量朋友越来越远离朋友圈的内容平台,微信就即时沟通与其他平台的抗争优势势必下降。

实际上,无论微博还是微信,内容传播平台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都是如何保证用户的“自我表达”需求的实现,形成平台和用户的良性互动,否则,没有了对用户内容的精准营销,在失去对用户的新鲜感后,产品生命周期的命运是任何平台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笔者认为,如微信一样,纯粹从硬规则,即技术层面规避公众平台,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为互联网吸引用户本身就在于平台的开放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只要允许转发、分享,公众平台就必然有绕开屏障的方法。更好的方法是:

一是建立精品内容的评估筛选机制或者平台,如APPS应用商店一样,通过评分投票等机制,自然筛选出精品应用和热门应用。对于公共平台内容的评选,不是对平台自身的评选,而是对内容提供质量的评选;

二是建立精品内容的采撷汇总机制或者平台,正如知乎平台做的知乎日报,就是把各种五花八门的内容进行筛选与汇总,找出精品内容进行分享。微博、微信等平台可以鼓励更多的第三方内容机构对海量内容进行采撷与汇总,使平台交流的内容质量更好、用户内容精准匹配度更高。

一直以来,微信的功能就是在用户体验中不断修正改进的,真心希望微信在向支付等商业化战略进军的同时,不忘内容平台是自身商业生态的另一端,只有为用户构建坚实的内容交流、信息交流平台,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建立更加坚固的交易平台(不要忘记支付宝是建立于庞大的商品交易基石上的,微信的支付交易同样需要有庞大信息交流用户的支持)。

本文系作者 绿野山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内容的精选,但是内容的精选没有什么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是限制人的分发内容的数量或者根据某账号的评价记录进行开放相应的权限。总结起来,建立比较完备的账号体系。(呲牙)

    作者赞过
    回复 2013.11.08 · via pc
  • 让我们回想一下,在微博热火的日子里,当满屏充斥着微博大V们的宣言转发时,微博就失去了其草根性,失去自我的小小博友们在海量信息中慢慢离开微博,转向更加自我的微信。而今天的微信,大量的链接转发和二次点开使朋友之间的交流,变成链接背后的一个个平台与我们的对话。

    回复 2013.11.06 · via pc
  • 本文很不错,很值得将链接点到微信朋友圈分享(鼓掌)(偷笑)

    回复 2013.11.05 · via pc
  • 从情感角度看,必须知道,任何社交平台的核心本质是平行沟通的桥梁,而非传经布道的神坛。当满篇的平台、机构言论密布于屏幕之上时,无论它是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抑或是历史采撷……,都会让社交平台笼上了一层隔离面纱,这时,透明无间的亲切感就正如这时节的秋风般摇曳着离我们而去,剩下空洞的清凉。 从商业角度看,满足“自我表达”需要的情感沟通是社交平台聚集用户,从而得以生存、发展与壮大的商业逻辑,也是构建社交商业机制的基石。

    回复 2013.11.05 · via pc
  • 文章分析的很对

    回复 2013.11.05 · via pc

快报

更多
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