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钛哥钛妹全球行】我在伦敦骑车

步行和骑车的区别,大概如同旅行和生活的差距吧。前者能享受更多恣意的自由,而后者要遵循轨道和规则,要时时提醒自己需要到达的目的地。

钛媒体注:本文作者是钛媒体实习编辑缭草同学。2013年夏天,缭草小师妹在钛媒体编辑部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聪明勤奋的缭草同学,从编译、统稿到采访无所不能,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缭草远赴伦敦完成她的硕士学业,在近期记录了自己在伦敦的骑行生活,文中还提到不少有关伦敦公共交通、市民文化等城市风貌,以后也还将继续与咱们分享她的伦敦生活与科技见闻。我们也开通了钛哥钛妹全球行的特色栏目,纪录大家在全球各地的生活足迹:

 

英国歌手Katie Mulua有一首歌叫Nine Million Bycicles(MV可移步优酷观看),歌是这么唱的: There are nine million bycicles in Beijing....

九百万辆自行车的气概,大概只有北京才有。遗憾的是在北京的外地人大概很少会想到骑车。一来空气糟糕,二来公交地铁实在便宜得过分,另外偷车贼猖狂加上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都太远,用自行车代步太为勉强。

曾在东四八条的胡同里住过一阵子,十字路口时而见得到骑自行车的外国人:戴着头盔、有的还戴着口罩,跨在二八式自行车上,俨然一副"入乡随俗"的样子,却总觉得味道不对——这就好比,大山的中文说得再好也总是有种“错位”的喜感一样。

后来想想,问题应该是出在车速上。印象中,北京的自行车是晃晃悠悠的,像南锣鼓巷里的老大爷骑着车去上早班,一路上会有邻里间打招呼道:马老师早啊——!大概是从家骑个几百米就到学校了。这种闲情是步行去赶地铁的人无法体会的。

而在伦敦,骑自行车多是年轻人的冒险游戏。

两年前,之于伦敦我还是一位游客,当时在公园里骑过公共自行车,游荡着看夕阳,好不悠闲。而这次在伦敦住下后,第一次企图骑车真是惨痛教训:不习惯左行、座椅太高、不会调变速档、不认识路。骑到了步行的砖块路上,最后不得不在人行道上推车回到大路;沿着自以为熟悉的路走下去,却发现骑到了反方向的单行线……

可是车还在自己手上,又不能原路返回,于是过了一个路口不知道如何转向便只能过下一个路口……险象环生之后,终于在一个红绿灯前拦下一位同是借车骑的小哥,问他“附近哪里有还车点”,这位小哥淡定地摘下耳机给我指了个10米之外的地方。

停完车的那一刻真是如释重负。

伦敦交通有三宝:历史最悠久的地铁今年刚迎来150周年纪念,红色双层巴士和黑色出租车(Red Bus and Black Cab)也一样具有鲜明的标志性。

和英国的其他许多东西一样,伦敦交通系统TFL(Transport For London)同时保持着惠及大众的风度、有章可循但能把人绕晕的规则、以及——最重要的——高贵冷艳的价格。

持普通Oyster Card(类似北京的一卡通)坐公交地铁,一区内地铁单次2.1镑,公交车单次1.4镑。当然,你也可以买日卡/周卡/月卡/年卡等等。游客大概没时间去搞懂这些,也并不在乎。而学生地铁月卡约80镑和公交月卡约50镑的价格,依然太过高贵冷艳。

所以选择骑车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省钱。

尽管深知自己不够靠谱,但充分研究了一番之后,我还是决定把“骑车”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在伦敦,二手自行车一般要花掉100镑以上,像我这样,不太懂车也不会挑选,于是,公共自行车便是非专业人士最好的选择。

伦敦的公共自行车有一个统一的名字:Barclays Cycle Hire,由巴克莱银行赞助。又因为是(呆萌的)伦敦市长 Boris Johnson在2010年启动的项目,于是,它有了个昵称叫做 Boris Bike。

(骑行中的伦敦市长Boris Johnson,略帅)

截止2012年,伦敦市区已拥有8000多辆Boris bike、570个租车点。蓝色的自行车,在一区里面几乎随处可见,任何人都可以用银行卡自助租借。

Boris Bike的质量基本过硬,有三个变速档,车筐位置还有可以绑随身物品的松紧带,夜晚骑行时车灯会自动亮起。租用一年的费用是90镑,有一把全市通用的钥匙,可以省去用银行卡的麻烦。

从住处骑车出门的最佳时间是8点半左右,这时有足够的车、还车点也有足够的空位;返回的最佳时间是6点,此时虽然是晚高峰但是同路的骑行者较多,若是下雨也可以降低一些危险性——这些都是折腾出来的经验。

上路前,要在租车点挑一辆车、调好座位高度、调变速档、看好路况、确定目的地有停车位,然后再出发(近乎在北京停辆私家车的麻烦,囧……)

头盔和荧光服并非必须,但是一件防雨的外套还是推荐的,不管骑不骑车,它都可以穿一年四季。

(市民拍摄的伦敦公用自行车停车点)

由于历史悠久,再加上道路变化甚微,伦敦的路况非常复杂。首先是有许多窄路和单行线;四车道的公路已经算是市中心的大马路,也没有绿化带隔开的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通常情况下是骑到公交车道的最左边。

走公路的坏处是,在高峰期常常会受到密集的双层巴士和大型货车的挤压,常常是追着几辆车或者被几辆车追着走;在窄小而车多的单行线上,可以骑马路正中间,尽量让货车和巴士司机看到你;偶尔有自行车专用道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在线内骑行,可一旦要转向,骑车者也必须和汽车一样要看好转向标志提前换道。

还有一点,自行车的停车线默认在所有车辆的最前面,还必须对红绿灯有灵敏的反应……总的来说,骑车的视野和开车很相近。

而步行和骑车的区别,大概如同旅行和生活的差距吧。

前者能享受更多恣意的自由,而后者要遵循轨道和规则,要时时提醒自己需要到达的目的地。

坐在傍晚的双层巴士上,车灯流光溢彩,可以仔细观察各色各样的游人,也可以毫无防备地看着风景发呆睡过站……

而在自行车上,感受到是的一天结束后的疲惫和最后冲刺的快感。承载过一天忙碌嘈杂的公路就在你脚下,夜幕就这样慢慢降临。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道路和行人上,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伦敦。

道路是城市的脉搏。

红灯——车流戛然而止。这时的自行车流,可以从汽车长龙左侧狭窄的空间“滑”到所有车辆的最前面,娴熟的车手会在车与车的夹缝间穿梭前行,左脚点地,右脚等待启动。

红灯面前人人平等,屌丝们可以短暂地感受一下在相对的加速和减速中超过跑车的快感。

黄灯——自行车在前面嗖地飞出去,车流再次移动,起跑线将在下一个红灯重新划定……

在红绿灯密集的一区,大部分的自行车至少是可以比公交车快的,而技巧熟练自行车手之间也上演着无声而友好的较量。

这是经常的场景:许多人穿着专业的骑行服,大部分人戴着头盔、穿荧光服,一小部分人和我一样骑蓝色的Boris Bike,有居民也有游客。

(伦敦骑行者)

据说,伦敦自行车的平均时速是16km/h,虽然总是被同路的人甩在后面,但是单程3.5km的路、在路上也只需要15分钟,还是比步行和公交都快得多。

骑车这种出行方式对有健身习惯的西方人来说,还能顺便省个健身房钱。

Boris Bike的愿景是,让骑车成为和地铁公交一样普遍的出行方式。这听起来像句废话。但我后来才发现,在一天之中,会有专门的搬运车将Boris Bike在不同停车点之间移动,平衡人们白天在城市中移动的需求,同时坏掉的车子可能会被移除或者得到修理。加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预定的骑车地图和免费提供的警察局培训(虽然很囧的样子),多多少少体现出推广骑车运动的诚意。

出于自知之明,我给自己定了一些安全上的规矩:比如下雨的夜晚不骑,晚归货车多时不骑,过于疲劳时不骑,over。

但我还是保持了小小的癖好。比如,我仍然喜欢用右脚点地左脚启动,仍然不戴头盔不穿荧光服,仍有做“马路杀手”的潜力……但渐渐地会觉得,不骑车好像少了点什么,那种外面是雨水里面是汗水的感觉有时候会令人觉得充实,像是每天固定的锻炼。

生活有无数种方式令人疲惫,只要抱有一点点的好奇心,它会对你展开不一样的画面,也有无数种方式给你惊喜。

我还记得,在某个令人狼狈的风雨天,和一个摩托车手一起停在红灯前。我擦去眼镜上的雨水,他对我会心一笑,像两个长跑者之间相互点头的心照不宣。

这样的时刻也许是对一点点勇气的最大褒奖。恍惚之间,我仿佛不再是那个找不到变速档、在小巷里迷失的恍惚游客,而是与他们一样,在这个城市中探险。

本文系作者 缭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依旧行云流水般的顺畅。。。 我说伦敦的地铁价这么高,原来自行车行是市长大人开的。(调皮)开个玩笑。历届伦敦的市长大人们确实很伟大,成功治理了污染,要不然Boris bike是不可能的事,有谁想到马路上当吸尘器。希望北京的市长大人们能看到本文,再次鉴定一下学习伦敦治理大气的方法和决心,让大家早日骑上beijingshizhang bike。。。

    回复 2013.11.09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