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属性上,互联网思维,是国内商业意识形态的某种进步,但并不足以让我们过去追求实用、干货等诸多导向性词汇相形见拙。或者从类同角度,正是由于它的导向性同样也远未清楚,以至于在当下的转型期,如果把失败困顿的原因仅仅归咎于没有互联网思维,那么这种人不是招摇过市的骗子,就是称不上理解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如今互联网思维被广泛提及,背后是互联网已然成熟,却还在高速蔓延,似乎是时候刺痛整个国内市场。这在涉及诸多大众领域的传统企业端,带来的更应当是阵痛:其中明显的外部疑惑,是“就那么三件套,谁都明白怎么回事,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效果?”;内部管理上,这种疑惑也逐渐转变为焦虑,“我们尝试切入互联网思维,效果不见,各种案例方法却越来越庞复,到底怎样能够快速应用?”。
聚焦此次互联网思维引起的争议,也正是冒着这样一方面需求确实存在,一方面却又被误读的风险:我个人认为破解它的迷局,是因为所谓互联网思维根本不是方法论,而是一个思维维度,结合自身特点的市场行为。
互联网思维不是方法论,而是思维维度
词汇属性上我已经说明过这种争议(见拙作《互联网思维,背书还是质疑》)。但若从市场属性来说,如果互联网思维,足够称得上是合格的思维论,就本应该有思维维度,需要得以讨论的议题。
维度具备自由性。这里我选一个角度,可以先把它理解为,经验维度与直觉维度的矛盾:经验维度上,我们经受多年求快的商业发展路径,加之大小企业资源经验不一,大多数不火的必定听小数火的,这容易导致背书者无数,所谓方法论也容易各一;直觉维度上,存在市场观察的个体优势或者疑虑,有用无用的直觉,自己实践才知道,这才导致互联网思维,最终无法定义与统一。
看到这里,应当明白的重点是:大多数追求经验的方法论,最终还是源自于后者靠直觉判断的思维;但若当后者足够成熟,根本不可能告诉你,什么是它的核心。这里的矛盾在于,即使直觉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似性,但为什么我仍然会以此举例,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进步呢?
通俗的理解,还记得中国人开加油站的老段子么?这里的分析,是“不肯告诉你”这个论调,终于让国内企业,终于有几个看上去像懂市场的“犹太人”。论调背后,是国内整体环境,以往缺乏市场意识决定:我认为,互联网思维之所以屡次被误读、难以应用,只是因为它已经从概括性经验论,进步到了集成端的思维论;你要钻研它,就反而需要脱离经验直觉这些商业意识形态,回归到底什么是市场本身,你有没有能力和资源、或者最少是天份,重点放在了解什么是现在和未来的市场本身。
全靠自己,互联网思维,没有他人说的那么多一二三四五的方法论。
还是定义一下吧,我认为互联网思维,是长阶段、直接经营用户市场的行为。还记得所谓看不起、看不懂、学不会的诸多段子么?它也只是模式的一小种,与其放那么多精力学习表层的方法论,不如思考它的精力,起初并不是放在让你看不起、让你看不懂和让你学不会上——这是另一个思维维度的问题了,你的烦忧,竟然让它收获了额外的阶段性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苏一壹,科技品牌评论人;搜狐新闻客户端、公众微信搜索“苏一壹”)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互联网思维”本来就是个模糊的词,才有大家这么热吵的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