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如果你再不知道“可穿戴设备”这个概念,可能你真的要被朋友踢出地球了。因为在中国,乌泱泱的一大批互联网大佬+VC+科技信徒,已把“可穿戴设备”看作是最朝阳的事物。
外界普遍认为,纯粹卖概念的硬件除了“炫、酷”,有个毛用?那么,剩下的一大波智能手环、手表等难道都是在卖功能吗?在笔者看来,所谓的功能与服务均是传统工业社会产品的卖点,互联网时代产品更多的是在卖功能“外衣”背后的人性需求,尤其是对于尚未形成成熟机制的可穿戴设备,所有“阳谋”幕后的那些“可能”,或许才是人(包括设备厂商)本身最需要的东西。
那么这个“可能”究竟是什么?先卖个关子。
从BAT的“精算盘”看一场硬件复兴潮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的、炙手可热的领域,总是会引起BAT大佬的红海“三国杀”。可穿戴领域也是如此。从这场厮杀中,你或许能嗅到什么才是首轮可穿戴风潮中最应该看重的价值。
2013年5月,马化腾曾表示:“要深度关注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机会,包括手表、手镯、眼镜,未必是直接去做,但是会关注其怎么与腾讯的服务相结合”。此音刚落半年,马云就赴韩秘会三星高管商讨智能眼镜合作。而就在“二马”一个观望、一个低调之时,百度团队带着李彦宏训导的“狼性”杀气果断上手,一边推“小度”等智能硬件,一边建dulife可穿戴设备品牌,同时创“百度云创新实验室”,三管其下。
为什么大佬们都在惦记着瓜分可穿戴这块“蛋糕”?为什么他们惟独没有亲历而为做蛋糕的举动?在笔者看来,每个互联网大佬都心怀“大数据”的美梦。“软+硬+云”几乎是所有可穿戴系的标配,大数据梦的大佬们其实惟独想拽走那朵“云彩”而已,并只漂在自己头顶上。
大数据究竟有什么用?翻天覆地的互联网时代,其实更讲究的是“私人订制”式的C2B模式,如果你还像传统广告式狂轰滥炸型,那必须没有前途的呀,如果用户需要的是一箱苹果,你凭什么还在那呱唧呱唧一筐香蕉的好呢?所以通俗地解释“大数据”的价值,就像《大数据时代》一书的观点——“大量的数据能够让传统行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只有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才能做到数据和需求之间的精准、智能匹配。这是一个顺应大时代发展的衍生物。
看看百度的系列动作吧,无论是与TCL推出的智能手环、PICOOC的Latin智能秤、木木健康的血压计……百度都冀支持新设备使用统一的百度账号系统,实现与百度云产品的规范对接。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能方便用户把不同产品上的数据统一同步到百度云中。如此细致,可谓深谋远虑。
请跳出“功能控”的怪圈
可穿戴设备不会像智能手机,能成为出货量那么巨大的单一终端,至少目前来看,它仍只是个活跃在“极客圈”的尤物而已。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另外因为芯片、传感器等有被“打散”、供应链极易中断的趋势。所以,如果一部“可穿戴”倘若不能将相关的数据服务模式套进产品中,想只依赖大规模销售终端吃硬件的老本几乎会将自己逼进绝路。
顺着这样的思路来看,可穿戴设备应该抛却“概念控”观念、跳出“功能控”怪圈,真正核心应定位在这里——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至到最终改变人的行为。
有眼光的公司发掘了可穿戴的蓝海,但只是在产品功能上做不断叠加,恨不能将产品做成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机器人;有谋略的公司则更多地在设计过程中就开始“算计”产品功能背后的可能性:
我们的用户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如何能获得更多用户?什么样的功能可以获得用户好评?我们还能为用户们做些什么?
接下来,你可能会看到,诸如TCL、PICOOC与百度云牵手的“联姻”举动。有了互联网大佬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和云服务支持,你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了。
大数据的策略就是这样——它更偏重于发现,以及猜测、印证的循环逼近结果。如果你不针对上述系列疑问提出种种解决方案,接下来也不依托于账户和互联网服务,最后在相对离散的终端上,你一定无法实现数据上的聚合,实现“大数据”之梦。
最终的最终,你会因无法提供相匹配的用户需求而毙命市场......
几个或能成就大数据的领域
说到底,此轮可穿戴设备的风潮中,我们虽然一味在强调硬件复兴,可背后其实还得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个软硬结合行业——“软饭硬吃”。
不过智能硬汉们,其实没啥可丢人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用相关产品形成O2O闭环产业链;你还可能从大数据中抽象出数据样本,最终延伸到指导生活……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一切皆有可能,可能没有什么可卖的,首轮卖的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