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智能手环,数字的呈现总是很繁荣。比如近日有一组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的数据就显示,今年手环出货量或超过800万只。而或许,这只是一场资本市场的独自狂欢。
外界分析,手环总有一天会烂大街,因为如今从事可穿戴领域的公司都将产品瞄准手环,红海泛滥最终会湮灭手环。而事实上,笔者认为手环行业本身存在的弊端及与人性的契合度才是其硬伤!比如,Fitbit Force近日的停售召回系因自身的材料问题……
1.苛求工艺与技术滞后的矛盾
有智能手表商近日在透露产品经历的各种痛时,讲到了弯曲类玻璃屏幕的制作难度问题。研磨问题大,很多工厂都搞不定。
事实上,只要是圈圈类的产品都存在这种问题,包括手环。曾有吐槽者说手环的塑料感太强了,做工太差劲,事实上这便是目前的曲面技术还比较滞后的原因。如果外表材质需要弯曲、折叠或卷动,而又不想选择贵且重的类似的卡地亚、劳力士的钛合金不锈钢腕带,塑料或许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外表,包括屏幕及外表材质下方的芯片、电池等也必须随之弯曲,这样的曲面技术肯定要比平面的高很多。比如可弯曲封装柔性基板,其涉及到蚀刻、贴合、表面电镀处理、形状加工等多道制造工艺,制造流程相当复杂。
拿大家更熟悉的智能手机为例,比如LG、三星近年来都在炒曲面屏手机,包括iPhone 6都在传言能“掰弯”。但是目前一直仍无法投入量产,仍滞留于大屏幕时代的原因就在于想“掰弯”的技术没那么简单。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一个屏幕内部的导电需要弯曲,同时还要透光,目前这样的导体材料为防静电镀膜,但这样的技术非常昂贵。
矛盾还有很多,比如还体现手环的电池续航力上。一方面要求24小时贴身佩戴的严苛与频繁要求充电的缺憾又是在拿矛戳盾。
2、 难以激荡人心的同质化
笔者指的是手环功能上的同质化。比如:Nike+ Fuelband可测时间、卡路里、步数和 NikeFuel(一种可测量所有活动的通用工具);Jawbone Up可以跟踪睡眠运动和饮食、空闲提醒、智能闹钟;索尼Core手环的功能有:记录睡眠时间、跑步距离、走路距离+听过的音乐和看过的视频……
总结上述几个品牌手环案例的核心功能便是监测运动+睡眠+其它N个可有可无的功能。按照人类的审美眼光,出现1的时候可能是伟大,出现10时或还是奇迹,而当100、1000、10000……铺天盖地同质化地出现时,最后便只剩下厌倦了。
既然做圈圈,那么就不应该陷入思维怪圈;既然手环没有被称作是“健康圈”、“运动圈”,那一定会延展出跨越健康与运动范畴的功能的,比如GPS定位:像去年360儿童手环所具备的防丢功能;体感交互:可通过检测肌肉收缩动作无线遥控智能家居;比如认证功能:加入NFC模块实现门禁钥匙、移动支付等。
3、手腕上的“紧箍咒”?
科技领域暗含着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圈:少数懒人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则让大多数人便得更懒。没办法,人的天性就是懒惰。人类想操控机器让自己更舒服,机器必须按照人类设定的“方式”为其服务。而在逐渐逼近KK《失控》描述的“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的时代,人却必须按照机器的方式生活。机器不仅没让人类舒服,反而成为人类的束缚。
放在手环上,第一,它要求24小时人类全在线,甚至连洗澡、睡觉都不放过,仿佛成为人类手腕上的“紧箍咒”。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任何作为外在终端的设备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如今与人类紧密度非常高的手机,每6.5分钟被人类查看1次,也做不到24小时不离开。任何人也不想做到这一点,即便是来自仙界的孙悟空,都时时都想摘掉头顶的“紧箍咒”。
第二,手环必须通过监测你的卡路里及步数为你量身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运动计划,所以你必须按照它精算的方式重新规整自己的生活,尤其是运动。这是机器发出对人的命令,而人性的懒惰终究是无法靠外部命令来根治的。倘若最初这种“建议”类的分析方式对用户还起作用的话,那么要么缘于用户的新鲜感,要么是缘于手环实际上是用人性的另一种劣根性在与懒惰做博弈——贪婪。
当深谙人性的懒惰本性后,智能硬件们就应该越来越简约,不断做减法。比如Latin智能秤连秤体上的显示屏都砍掉了。逆天么?可用户舒服了呀。连低头弯腰看数字的动作都省了,可以窝在沙发直接看手机了。是谁说,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来着?
4、 还处于边缘的伪智能
既然上文提到懒惰、贪婪,笔者认为人性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恐惧。如果一款智能产品只是停留在量化数据的告知与建议功能,无法为用户带来安全感方面的服务,那么伪智能们,请靠边站!
最初接触智能手环的概念时,笔者对手环的轮廓还单纯地停留在电影《功夫》中,记得猪笼城寨的三位高手(五郎八卦棍、洪家铁线拳、十二路谭腿)将斧头帮打得锐气大挫、败阵而退,洪家铁线拳的铁手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所以顺理成章的观点也是:智能手环应该是智能级的防身武器。
笔者之所以提出上述类似于GPS定位、体感交互、认证等手环功能,就在于很多功能是出自于服务性保护与防御,消弭用户恐惧心的考虑。尤其是针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儿童及老年市场。
事实上,早在360儿童手环刚问世时,就有人猜想说,安全很可能是继运动和健康之后手环的第三个机会。后续的或许还应该有老年人市场的急救功能,参考的功能案例许可借鉴外国一款CPRGLASS的谷歌眼镜应用,据报道,它能指导用户在紧急状况下对需要施救的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大致流程是:谷歌眼镜通过摄像头检测患者脉搏→引导施救者胸部按压→谷歌眼镜陀螺仪显示按压是否准确。与此同时,该应用会调用GPS导航找到所处位置并拨打医院电话,再用短信将信息发送给最近的医院。
其实未来,智能无论发展到何种形态,最终的智能其实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服务人类方面,而在于其要能比人类更聪明,并且始终是以愈加聪明的方式来保护甚至挽救人类的。
5、无力、无奈的可被替代性
文末,笔者补充一段很经典的段子。想投身做手环的甲咨询乙的意见。乙问:你的手机里装了多少App?甲答:几十个。乙又问:那你手上能带几个手环?甲瞬间顿悟:……
该案例说明,人类目前还没有对手环产生像手机APP一样的“下载”(下单)欲望。而且目前,在手机本身处理器技术和应用算法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手环目前能做的事,手机大多通过一个APP就可以搞定。所以手机既然还那么刚需,手环们的当务之急还是先想想怎么干掉手机吧!
(王小琉个人微信号wangxiaoliu203406 ,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关注IT、可穿戴、智能硬件)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上周机缘巧合,跑了一趟深圳,而且专门去面见的几个厂都是制作可穿戴设备的行业翘楚,在他们的样品展柜里把玩了N个生代的成品、正在研发中的半成品,还看了工程师本子里的新品计划……很强烈的一个感觉:滥了。真心是滥了。从目前能接触到的成品来看,还数nike和jawbone的为佳。无论app,功能,还是产品的设计做工。但作为消费者要掏真金白银捧一只回来,我想仍需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