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电话号码本只是保持人和人的沟通,并没有把社交关系、个人爱好、个人状态表现出来。我们希望4G业务能够具有新的联系体系,能够非常丰富的表现每一个人的社交需求”,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2014 GTI国际产业峰会上表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短彩信无法满足人们多媒体通信的需求,尤其是面对OTT异质替代,国际电信运营商纷纷展开了电信级富媒体业务应用——融合通信(RCS),以期望与第三方移动IM服务Whatsapp、微信等竞争。
昨日黄花,今日创新?
融合通信作为传统通信服务的升级,被业界寄予业务实现跨终端、跨网络和跨运营商的厚望,用户在终端中可使用音视频通话、多媒体消息、群组聊天等各类功能,还可在高清可视通话的同时在手机上传送文字、图片等多媒体信息。
六七年前,很多企业看好融合通信的商机。两年前的 2012年2月,同样是在MWC上,欧洲五大电信巨头联合推出joyn业务,提供消息、语音、图文和视频等具备富媒体功能的即时通信;2012年年底,西班牙三家电信运营商面向当地用户推出了joyn,三家韩国电信公司开始跟进joyn。然而,尽管有多家电信运营商、系统设备商和终端厂商加入融合通信的阵营,但最终的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一次,融合通信被中国移动提上日程,在4G时代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存量用户的体验和价值?
按照中国移动对融合通信的定义,将终端通信能力和互联网体验相结合,以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三新”体验为特征,可通过手机终端上的通话、消息、联系人三大入口实现传送文字、图片、视频、位置等富通信功能。
在李跃看来,中国移动将通过融合通信构建用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业务入口。“抓住客户最关键的入口,也就是手机界面的基本入口,抓住大家所熟悉的通讯号码本和信息服务等基本服务,来构建运营商向互联网企业及模式转换的新优势。”
融合通信:提升号码价值?
随着功能机向智能机的升级,4G时代来临之际,中国移动在2014 MWC上宣布即将启动融合通信端到端系统测试,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现网测试,力争在2014四季度实现试商用,2015年中实现融合通信的全面商用。
对于融合通信的语音业务,中国移动将基于VoLTE核心能力构建用户通话新体验,它将彻底改变四十多年来基于软交换的64K语音系统,把传统的话音系统构建成为丰富的、高质量的、多媒体的通话系统,包括高清音视频通话、通话过程中的分享、一键发起多方通话等。
然而,中国移动4G网络尚在部署之中,今年开通50万TD-LTE基站对于中国移动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战。其次,4G双待、CSFB和VoLTE等多种语音方案并存,4G终端的成熟度与普及率远不及TD-SCDMA,基于融合通信能力的终端意味着用户需要继续换机。加上中国移动复杂的组织结构及刻板的业务流程审批制度,融合通信对于中国移动的未来发展将是一场外科手术。2015年是否能够如期展开商用是个问号?或许只有在5G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通信需求的时代,才能具备融合通信的天时地利人和,推迟10年推出在业界人士看来算是较为乐观的预期。
或许,一场考验中国移动内部流程的革命即将开启,从先期的网络建设到后期的运营,中国移动从经营到维护能否完全适应从纯电路域向分组域的转型?这次中国移动是否真的抓到了救命稻草?
不过,乐观派人士认为,基于人际关系、支付功能、位置能力等用户体系,是电信运营商天然具备的“号码价值”,如果能够把这些用户属性尽早打通,那么电信运营商有底气与OTT相抗衡,诸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功能只不过是电信运营商已经具备的支付能力。
然而,电信运营商已经错过了发挥“号码价值”最好的时机,备受业界期望的飞信,最终沦为中国移动内部的企业通信工具,而中国移动面向国际市场的jego由于种种原因面临夭折至重生的曲折,业内人士甚至悲观的认为,只有基于位置服务的能力才是电信运营商最后的屏障之一。
融合通信:免费还是收费?
在资费方面,融合通信之于电信运营商和用户而言,究竟是免费还是收费?部分观点认为,融合通信的推出是为了应对OTT的侵袭,如果将融合通信定义为竞争角色,在提供功能应用等同情况下进行收费,用户必然会优先选择微信等移动OTT业务,而微信等具备社交的强关系已经形成,业务免费+定向流量或许是出路之一。
其实,融合通信与OTT的竞争关系,不过是一场鸡和鸭的对话,提升到对抗OTT的高度只会让融合通信摔得更重,融合通信是运营商通信能力的升级,而OTT之所以被认为是竞争者,是因为以寄生的形式通过免费抢占了移动互联网入口,而被用户接受。
业界主流观点认为,未来只有电信运营商实现网业分离才能实现行业的进步,这意味着电信级的服务将不得不屈尊于市场。随着虚拟运营商的加入,电信运营商只有沦为“管道”,而电信级的服务将不复存在。如果电信运营商仅仅只是定位于简单、有用的管道,那么,融合通信并不代表中国移动的真实意图。
其次,向外界输出能力对于管道而言,远比提供业务应用更重要,而放弃传统的语音、短彩信不能成为中国移动推出融合通信的充分条件,只有在业务层面全面实现语音通信向数据流量的转型,最终达到LTE每比特成本降低的同时提升价值,这才是根本目标。
李跃认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融合通信继承了运营商特有的用户实名、信息安全、质量可靠、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等特质。那么,OTT业务难以具备的上述特性是否能够支撑电信运营商在4G时代提供差异化业务?
最终的结果是,移动OTT业务厂商与电信运营商最终将从竞争走向合作,只有OTT与网络层、业务层和终端层面实现协同优化,才可能突破手机的边界,实现号码价值与用户ID的双赢。
(微信公众号、搜狐新闻客户端:comobs,联系邮箱:4135191@qq.com)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感觉像一篇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