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客BI兴盛的不二法门

这些招流量的内容,BI的商业套路是,后端收费:另外一个套路是深度,比如它每半年就要发布一个互联网趋势报告,前端收费:直接收钱,包括定制咨询、行业报告以及投资前的风险尽职调查。把看似矛盾的东西在自己手里有效融合起来。

非常有名的美国财经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再一次拿到了大佬贝索斯的1200万美元融资,这已经是这家网站第六次获得投资,大致情况如下:

 

 

BI这个网站长得特别像“科技博客”,主要内容聚焦于财经和科技。类似的网站最近在国外极火,Mashable宣称获得1400万美元融资,拥有The Verge的VoxMedia拿到过4000万美元。这些网站都有很强的一个特点:内容原创。

以众包而著名的赫芬顿邮报,和这类网站是两个套路。BI拥有自己的采编团队,140人的团队里有一半是新闻记者。这一轮融资,按照首席执行官Henry Blodge的说法,会考虑聘用更多记者和摄影师。换而言之,内容原创团队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BI的内容取向是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看似很矛盾,但其实互相呼应,正好配上它的“财经+科技”,这个套路其实值得国内很多媒体借鉴。

在科技这头,说白了就是“黄色新闻”:大幅照片、耸动标题、强调阅读快感。所谓阅读快感,就是这类文章不会太长,用词也比较口语化,适合填充碎片化时间。BI虽然拥有较大的原创团队,但并不是每条内容都自己生产,它经常做的事是:用一些轻便的新闻处理方式让用户最快速获取信息中的价值。

这个做法很招流量,而且非常适合科技圈。这个圈子不时会冒出一些耸动的消息,动辄成千上百万的投资并购,一会儿又是什么什么公司上市,一会儿又是什么什么公司发布新品。这些招流量的内容,BI的商业套路是,后端收费:广告。

按照comScore的数据,今年1月份BI在商业新闻网站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包括桌面和移动都在内的独立访客超过2500万。

另外一个套路通常聚焦在“财经”,当然也是科技圈的财经,内容厚实,数据充分。比如说,它每半年就要发布一个关于互联网的趋势报告,上百页PPT,影响很大,俨然和著名的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趋势报告有分庭抗礼之势。在财经这个领域,BI的商业套路是,前端收费:直接收钱,包括定制咨询、行业报告以及投资前的风险尽职调查。

有消息称,BI在2013年总营收接近2000万美元,较2012年增长8成。

这两个套路,在一家公司里能玩转,委实不多。很多公司某一个套路会玩得很好,但兼顾就难。尤其是国内媒体,要么就做得热闹非凡,影响范围颇大,但其实影响力三个维度上只做到了告知力,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说服力和让人行动起来的能力。要么就是做得很硬,说服和行动这两环都没问题,但由于太硬,大众化阅读顾及不上,故而影响范围有限,告知力不强。BI这种交相辉映把看似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是值得很多媒体(不仅仅是科技财经媒体)学习的。

赫芬顿邮报揭开了众包生产的大幕,不过似乎风水轮流转的是,近来美国投资者又对自行原创生产的媒体网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前文提到的The Verge也是一个例子。这个网站隶属于Vox Media,同样聚焦于科技圈,有近百人规模的团队,分为四个组,新闻组关注突发新闻,报道组从事传统扎实的报道,特写组专注杂志风格的写作,另外还有一个视频组,对科技公司大会进行图文报道是它的强项。至少在内容经营上,它也是两个套路并行:每天35篇以上的新闻文章(有时候甚至就一八卦),每周至少两篇的长篇报道(那都是严肃认真反复打磨的深度文章)。

流行,就像一个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摆到另外一个极端,再从另一个极端摆回来。众包也好,原创生产也好,就是两个端点。一味众包,质量难以保证,一味自己生产,可能也会造成成本居高不下。追求眼球,影响巨大但商业价值偏低,纯走深度路线,商业价值高但又总量不大。凡事,大抵都是中庸之道,走中间道路,两边结合,把看似矛盾的东西在自己手里有效融合起来,是商业运作的不二法门。

本文系作者 魏武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要看科技博客去“搜我们”这个网站就够了

    回复 2015.03.17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