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内测超过一年的微信支付分,终于正式对所有用户全面开放了。
用户打开「微信」--「我」--「支付」--「钱包」--「支付分」,即可查看自己的微信支付分。
微信支付分是对个人信用的综合评分,基于微信支付大数据,对用户身份特质、支付行为、守约历史的综合计算分值,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用户所享受的信用服务。
早在2015年初,腾讯就曾推出腾讯信用分,针对符合条件的特定人群进行过小范围内侧,一段时间的试行后,腾讯信用分在2018年1月正式向全国范围开放公测。但仅仅上线一天便紧急下线。
2018年末,微信悄然灰测了“微信支付分”产品,但一直处于小范围内测阶段。相比起支付宝在2017年底推出的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分的上线节奏显得更为谨慎。
去年8月,微信支付分产品负责人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强调,微信支付分与此前的腾讯信用分并无关联,微信支付分的业务探索“并不偏金融类,主要的目的是提高用户生活便捷度。”
解码微信支付分
支付分到底有什么用?
微信称,只要分数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使用微信超过1000个信用服务,其中包括共享租物、出行交通、购物娱乐、生活服务、住宿等多个生活场景。
以共享租物为例,用户可凭借支付分来免押租借充电宝、医用设备、3C数码等数十类物品。目前,小电、怪兽、街电、云充吧、来电等主流共享充电宝品牌均已接入微信支付分。
此外,目前已有滴滴、拼多多、同程、转转、京东快递、华住会酒店、春秋航空、携程、万达酒店、美团打车等超过1000个服务支持微信支付分,微信用户可凭此实现网约车先乘后付、免押入住酒店等服务。
微信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开通或者关闭支付分,开通过程免费。在部分商户中,用户还可以凭借微信支付分开通“先享卡”,在不用会员卡,不提前充值的情况下享受优惠,且可以随时退出。
那么,支付分究竟是如何评定的?
对此,微信支付分产品负责人曾向钛媒体表示,微信支付分主要基于微信和微信支付大数据对用户做身份评价和评估。主要从三方面评估:
- 第一,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实名认证和相关信息;
- 第二,微信支付上的生活大数据,除了特定电商网站的支付场景,还有高频的全生活、全流程的场景,如出行、衣食、餐饮、零售、电商、小街小贩;
- 第三,所有的信用产品是基于一开始的分值预估,在对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后,用户的行为会给予真实反馈,反馈真实的预售性相关行为结果,履约行为,这也是对分值的评估维度。
微信补齐消费金融版图
虽然腾讯方面并不希望将“微信支付分”与征信、信贷领域挂钩,但是“腾讯版的芝麻信用分”仍是其难易摆脱的直观印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月前,微信开始灰度测试信用支付产品“分付”——一款类似于微信版“花呗”的产品,区别是,“分付”并没有免息期,按天计息,随借随还。
微信版“花呗”的背后,自然也需要微信版“芝麻信用分”的支撑。双方互为补充,终于为微信补齐了消费金融版图。
2015年,芝麻信用的横空出世意味着市场化的个人信用产品在中国正式起步,作为最早入局个人信用领域的玩家,芝麻信用分抢占了先机,为花呗和借呗提供了完备的风控能力,巩固了蚂蚁金服在消费金融市场中的优势。
但是随着监管大幕落下,从2018年开始,芝麻信用开启了一轮业务大挑战,逐步退出个人征信业务,将重心放在商业信用领域。
这也给了后进者微信支付分重新起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微信分付”和“支付分”从场景上突破了腾讯体系的束缚,哪里有微信支付,哪里就是“微信分付”和“支付分”的潜在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花呗、白条的劲敌真的来了。
而从腾讯内部的视角看,微信九宫格其实长期以来并不缺乏金融色彩——“干儿子”微众银行的微粒贷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而此番不论是“微信分付”还是“支付分”,目前都没有进入九宫格里,而是放在了位置更深的微信“钱包”中。
尽管“分付”与微粒贷在产品逻辑上存在着明显得不同,双方在微信中则各自“守土有责”,但同在消费金融的行业蛋糕中分食,“亲儿子”分付未来能否取代微粒贷的位置,尚未可知。
(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 | 蔡鹏程)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