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时代这么动荡,企业怎样面对“习惯的力量”

《纽约时报》商业记者都希格这本书的全部阐述,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习惯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巨大” 。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各种信息交换规则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的,习惯的重塑就是信息传递规则的重塑。一个经常锻炼的人,即便他一周一次,整个生活面貌都会完全不同,其本质,很可能是改变了他生活的信息反馈速度和规则。

最近在中欧商学院举办的一次讲座中,嘉宾吴清友,诚品书店的创始人,推荐了五六本好书,其中就有《习惯的力量》。去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中欧商业评论,红枫书叶联合各商学院发起的“商学院校友十佳好书”评选,这本书名列第五。毫无疑问,《习惯的力量》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多书并不因为其流行而缺乏价值,尤其现在,变化太快,需要迅速思考、快速反馈,过度追求所谓的经典和古典,可能会错失很多精彩的思想。

《纽约时报》商业记者都希格写这本书的目的,应该是全面地探讨“习惯”概念的本身,全书从人类神经学入手,谈到个人习惯、组织习惯以及社会习惯,旁征博引,材料裁剪非常有才华,仿佛是某个剪辑大师出品的一部记录片电影,结构不输于Discovery,BBC之流。

都希格的全部阐述,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习惯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巨大”,当然,如果进一步,应该是“某一类习惯如果能够改变,那么可以带动其他习惯的改变,这种习惯叫核心习惯”。这个结论,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抓住主要矛盾,纲举目张的意思。

核心习惯的概念,是整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但是核心习惯的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也就是,其本质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书里没有明确回答,但是隐含在全书之中,其实有这样一个观点:习惯改变就是基层信息传播规则的改变,包括传播的渠道,传播的内容,传播的频率等,这会带来管理变革和商业模式的革新。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习惯改变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一些重要关系。

我挑选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点。第一个是美国铝业公司的改革。

企业时钟(美国铝业公司的改革)

那一年是1986年,美国铝业公司财年业绩大幅下滑,管理混乱,士气不振,公司决定更替CEO。他们挑选了奥尼尔,一个政府官员。后来奥尼尔担任美国财长,但我看来,远不如他在美国铝业CEO位置上神奇。

奥尼尔上台之前,举行第一次媒体见面会。有趣的是,奥尼尔没有宣布任何一个重大的新项目投资、削减成本或者其他振奋人心的计划,而全部聚焦在一个问题上:铝业公司的工伤发生率太高啦,要坚决降下来,要成为全美,全世界最安全的企业,要零工伤!在场的投资分析师大为惊愕,有的第二天就宣布抛售股票。“零工伤”的目标确实莫名其妙,生产事故无法避免,如此苛刻的要求简直无法理解,而且,这家伙居然不搞点新投资,兼并收购什么的,这游戏怎么玩?

当然,抛售股票的投资者将后悔终身,因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镁铝当年的利润就大幅度上升,5年之后股价翻番。在这过程中,奥尼尔始终将“零工伤”放在第一政策。而公司上下都认同,确实是这个政策,带领大家走出了泥淖。奥尼尔有一个说法,一项改革,你不能要求大家怎么做,你必须破坏一个旧的习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让新的习惯成为公司整体习惯革新的源泉。奥尼尔建立的新习惯,就是”零工伤“政策。

“零工伤”的具体要求是:一个员工受伤了,24小时内必须要汇报到奥尼尔处,同时提供改正措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书中没有明确说,这个简单的规定为何能带领美铝公司成功。但如果你学过传播学,同时理解企业的运作,会发现这其实是设定了一种新的基层信息交互规则,在这个交互规则的表面,是一个行动机制,也就是“员工受伤——24小时汇报+改正措施——KPI考核奖励”的回路,但是隐含的是基层信息流转的巨大变化,其中24小时是一个关键词。

美铝是一个大公司,24小时内要将信息传达到奥尼尔耳朵里,总部必须要和分部保持联系,分部必须和工厂厂长保持关系,厂长必须要和车间保持关系,车间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工人的情况。这个信息链条,用24小时串联起来,也就是规定了公司内部的信息流转速度,尤其是由下至上的传递速度。

这个速度的意义在哪里?就是使得整个公司的运转有了统一的时钟。为了达到“统一时钟”的要求,基层的经理、厂长、工人之间,重构了原来的信息交换体系,这个包括整改措施的研究和汇报的速度。有了这样的统一时钟,公司的效率必将大幅提高。我不清楚美铝原先的时钟是多少,估计会有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但是在奥尼尔的指导下,这个公司的时钟减缩为24小时。

这个时钟的设置,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否则就不能推动如此庞大臃肿的公司转型。所以,“零工伤”是奥尼尔坚持到底的政策,公司上下很多人以为这个政策将昙花一现,坚持不了“三个月”,最后发现都错了。奥尼尔用这个政策,重设了公司的时钟(24小时),进而改变了基层的信息交互规则(各级都重塑了沟通体系),从而塑造了一种核心习惯,最后,这种习惯蔓延开来,影响整个公司的转型。具体的细节是,在这个24小时的节奏下,在上下信息沟通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底层的很多经理、工人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提出很多改变作业流程的建议,参与度和士气都逐步恢复。

书里用“小成功”来解释这个变革的成功,认为微小的成功,逐步积累,小胜为大胜,所以成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改变内部信息传递规则“才是关键。在奥尼尔这个案例中,是通过改变信息沟通的频率(24小时)来获得的。当然,美铝公司同样做了其他商业上的举措,也推动了各种改革,但是”零工伤“是第一政策的地位,保证了整个公司的基本运转效率。

这个案例很值得借鉴。现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下,传统产业都患上了”移动互联焦虑症“,一看不懂怎么玩,二不知道怎么转型,三迷惑于各种互联网思维。但是很多人在跟随了小米的模式之后,发现公司要散架了。呵呵。其实,大家最需要检讨的是企业内部的生命钟,也就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频率,这个频率要同步调整对接外部信息传播的频率,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转型。这可以是一个转型的对标尺度。

补充一句,信息传递规则变化,对个人其实也是一样。个人的核心习惯的改变,是可以引导和影响其他行为的,可以改变自己的娱乐、消费、工作等其他习惯。书里谈到,一个经常锻炼的人,即便他一周一次,整个生活面貌都会完全不同,其本质,很可能是改变了他生活的信息反馈速度和规则。习惯的改变,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阐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速度、频率的变化。

社群网络

再说说第二个案例。马丁路德金的案例。

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是,所谓的社群模式,自古以来就有啊,不是互联网的产物啊,甚至,应该是互联网让我们回到了部落时代。呵呵,这是麦克卢汉说的,他说我们将回到电子部落时代。我觉得,这个案例是一个非常好的互联网案例,或者说社会化媒体的案例,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

话说在1955年12月1 日的蒙哥马利县,一个美国女黑人上了公交车,一个重要的历史开始了。这段历史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当时法律规定公交车前三排是白人地盘,黑人只能坐后面。那一天,有三个黑人坐在前面三排,而一个白人站在车厢当中。驾驶员是个白人,于是要求三个黑人都后车厢去,三个黑人听从了命令。而一个叫做帕克斯的女黑人,当时坐在第四排,这个位置不是白人专区,而是各色人种都可以坐。可是不知道为啥,驾驶员坚决要求帕克斯让位置,而帕克斯就是不让,然后驾驶员叫来了警察,警察根据当即逮捕了帕克斯。然后,巨大的抗议浪潮开始,涌现出一个叫做马丁路德金的人,民权运动最后席卷了全美。

其实,帕克斯不是第一个被逮捕的,之前零零星星有不少同样原因被捕的。但是为何是她,而不是别人的被捕,能引发如此巨大的反抗浪潮?之前的黑人被捕,为何没有这么大的震动?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是,帕克斯是当地社交社群的超级活跃分子,按照目前的互联网社群话语来说,她是各个社群之间的“强关系者”,这有点像我们微信群里的横跨N个微信群,同时又在各个群都很活跃的人。

在蒙哥马利,当时黑人的社会生活都从属于教会、社团、社区公益组织、社会活动中心,等等,虽然当时没有互联网,但是人群的分布是一样的,都属于各种社会性质的团体,就像我们各种微信群。帕克斯就活跃在各种社团中,不分经济和肤色,根据《习惯的力量》描述,她参加的各种社会组织接近10个,而且都扮演活跃分子,她天生具有一种社会活动家的才能,可以激发大家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也就是说,她是整个蒙哥马利县的一个强关系的人物,与社会各阶层都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她的朋友可以从清洁工到教授,而这些社团和阶层平时并没有固定联系,她其实是连接整个蒙哥马利的节点性人物。

所以,她的被捕,很快变成了一个牵动整个城市的事件。以前,当地政府逮捕的是籍籍无名的小子,这一次,当地政府是逮捕了一个“强关系者”,所以会引发后来的浪潮,不像以前那样,只有几声抗议。这个逻辑,和西门子当年得罪罗永浩是一样的。

但是只有一个“强关系者受害”,并不能使整个局势变得不可收拾。也许游行罢工就是一天两天。接下来的环节里,是需要有人组织的,而组织的结果,是依靠一种“团队压力”来吸引和迫使其他人跟进。一个团队,先是一部分认识和同情帕克斯的人去游行了,然后出现组织者,鼓动另一部分加入,于是一半以上的人参加了,而剩余的人会受到压力,最终也跟进了。所以,在一个关系紧密的社群中,“团队压力”是必然的推进器。

一般来说,微信群里,500人的超级大群,几乎没有团队压力,但是分出去的一个个小群就有一定的团队压力,尤其是40人以下的小群,有过多次线下活动,团队压力会很明显。同样,在一个学校里,几乎没有团队压力,但是在班级里,就有很强的团队压力。

社群的成长,团队压力是第二个环节。当然,只有“团队压力”,也是不能持续的。从任何一个组织看,必须要有超出群体的信仰层面,才能引导群体走走向成熟。当时帕克斯因为她的强关系,调动了一部分人站起来,组织者推动了另一部分人站起来,剩下的在“团队压力”下站起来。但是这事情怎么持续?马丁路德金提出一个口号:“非暴力不合作”。他在面对暴力的时候引导大家:“爱你们的敌人,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迫害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这是信仰层面的事情,因为马丁路德金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阐释这件事情,他说,这不是蒙哥马利一个地方,发生在1955年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上帝安排了这个运动,它使印度摆脱了英国,使美国摆脱了奴隶制,在漫漫历史长河里,这样的抗争运动是持续连贯的,彼此互为一体的,是上帝的旨意,蒙哥马利的故事只是历史在当下的延续。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就是为了带来这样的抗争运动,带走大家的原罪。

当马丁路德金从历史的角度来阐释整件事情后,蒙哥马利的黑人们忽然和整个人类的历史联接在一起,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和进程,这样,人的行动就具有历史方位感,人就有了前所未有的道义感、正义感和崇高情怀。如果这个运动没有这种阐释,转向单纯的暴力对抗,是无法获得这样持续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很容易重塑群体的行为习惯,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历史使命感,参与感,情绪彼此影响,很容易成为一体,使这个运动自我运转、持续发展。在场景细节中,个别成员如果要脱离团队,其面临的压力并非来自自己团体的,而是来自历史的,信仰的、道德的整体压力,脱离团队=背叛信仰(一切),这是一个潜意识里就排斥的选项。

蒙哥马利案例当中的三级跳,从帕克斯开始,到团队压力,再到信仰引导,最终成为熊熊大火。在社群的建设中也一样,首先是帕克斯这样的人要推动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要有一批组织者来调动一半以上的成员参加,其余成员被迫加入,然后进一步定义这个事情的意义(譬如,我们不是仅仅为了帕克斯,我们是为了上帝的要求)。一旦成为类似的信仰层面,整个组织就会自我衍生和运转。这是多么好的节奏。不过,现在一般的社群好像到了第一个层面,就中断了,因为品牌的社群希望人数多,恰恰不利于“团队压力”的形成。在这方面,小米手机的社群运营值得借鉴,他们花了巨大精力去做线下的活动,形成小团队的规模性的聚集。其实,身份认同既是粉丝对品牌的认同,也是粉丝相互之间的认同,前者建立在后者基础上的,没有后者,那是工业时代的品牌战略。所以,促进粉丝之间的认同,是社群建设的重要一环。

这本书中没有提到蒙哥马利的社团规模,我估计平均不会超过200人。因为帕克斯被捕后,是一个个小群得到消息,纷纷各自启动的,如果是一个大群,即便帕克斯也认识那么多人,但是占比例还是会很小,最终不能影响全体人民。一个个互不链接的小群,才是发酵的基础。想想看,人少,那是多么容易起一致的调动情绪?对待粉丝,要分而治之,呵呵,这个对社群的建设,是不是很有启发?

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各种信息交换规则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的,习惯的重塑就是信息传递规则的重塑。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将会有很大帮助。《习惯的力量》是一本类似于《影响力》这样的书,简洁明了,不装,不故作高深,但是每一个观点都实实在在地刺激你的思考。五星推荐。(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柳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In a recent lecture at CEIBS, guests Wu Qingyou, founder of Eslite Bookstore, recommended five or six good books, including the power of habit. Last twenty-first Century, economic news, China Europe Business Review, maple leaf book co sponsored by the business school, "business school alumni top ten books" selected, this book ranked fifth.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power of habit" is a rare good book. Many books zhenkongshexiangtou.com do not lack value because of their popularity, especially now that they are changing so fast that they need quick thinking, quick feedback, excessive pursuit of the so-called classic and classical, and may miss a lot of wonderful ideas.

    回复 2017.07.13 · via pc
  • 很受启发,赞一个

    回复 2014.05.27 · via pc
  • 看起来不错,买来读一读。。。

    回复 2014.05.27 · via pc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快报

更多

15:07

江苏一地调研报告呼吁: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无编制社工福利待遇

15:02

中信证券:新梯落、服务升,电梯行业转型元年已至

15:01

中信证券:钾肥全球需求维持高景气,龙头减产或推升价格

14:55

国盛证券:英伟达财报背后是AI叙事的长逻辑

14:54

欧洲议会放出风声:涉电动汽车关税争端,中欧即将达成协议

14:53

中信证券:定价主力正在切换,政策共识重新凝聚

14:52

黄仁勋港科大对话沈向洋12条要点速览,关于数字智能系统、scaling law、技术飞轮、人类生物学数字孪生体

14:49

中国银河证券:宁德时代加码换电业务,设备厂商率先受益

14:48

胖东来发声明,警告AI生成于东来声音行为

14:02

下周A股解禁市值近580亿元

14:01

中国银河证券:建材央国企有望率先实现转型升级

13:43

沙特9月石油出口同比下降24.5%

13:43

A股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明显提升

13:20

本周近20家上市公司公告披露回购增持再贷款相关情况,中国巨石股东拟增持获不超7亿元专项贷款

12:55

阿达尼因贿赂案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传唤解释立场

12:43

全球可可供应严重短缺,可可价格飙升

12:39

经济日报金观平:强化保交房资金支持力度

12:28

中方代表: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面对气候危机唯有团结协作共同应对

12:24

我国加快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试点

12:09

本周比特币现货ETF净增持26861.87枚BTC,贝莱德IBIT占比72.3%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