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百度发布二季度财报,移动营收本季度在百度总营收中所占比例首次达到了30%,以至百度第二季度业绩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推动其盘后股价大幅上涨近7%。
俞永福说:PC搜索是移动搜索的包袱。百度确实背着巨大的包袱,但背着包袱的百度是怎么推动业务增长呢?对同行业有哪些可借鉴出,不妨从百度二季度财报披露的内容中略看一下。
百度在第二季度做了什么?
从市场到品牌,百度移动搜索在二季度获得了不少突破,即使在阿里腾讯360介入竞争的情况下,百度的份额还是维持了上涨趋势:
1.市场份额: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2014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搜索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第2季度,百度移动搜索请求量份额达到75.2%,百度移动搜索PV量份额达到75.1%。2.营收突破:在移动搜索等核心移动业务拉动下,百度移动收入已占整体收入超过30%。
3.技术实力:借助百度的整体技术实力,百度移动搜索提供了许多独家的功能和内容资源。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百度世界杯预测在整个赛事进程中的表现,其预测的准确率超过了Google和Microsoft。
在这些关键数据和案例之外,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这也是百度在发财报时特意提到的:五一活动。
“五一“期间,百度移动搜索联合百度钱包、轻应用在旅游、观影市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练兵。用户通过移动搜索第一次实现一站式购票。
这次练兵的核心在于,完整展现了“移动搜索+轻应用场景+支付”的“连接人和服务“的能力,也把百度的合作伙伴更好地和用户连接起来。
五一活动的结果数据显示,仅去哪儿一家的门票预订量,在活动期间就增长了25倍。
李彦宏认为,“以此为契机,我们不仅打通了购票的服务闭环,也为我们未来更广泛加深平台化、接口化服务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个在后面有进一步解读,这里就不展开了。
百度接下来的走向是怎样?
1.搜索移动化
说搜索移动化的很多,做好的却不多。
如何让移动搜索更有移动特色?简单的说是交互、资源、情景三个方面的移动化。其中最容易让用户感知的是交互的移动化。当年微信一夜爆红的根本即在于抓住了语音和图像这两个移动化交互的关键。
当前百度谷歌苹果都在花最大的心思做语音和图像搜索,虽然没有找到那个爆点,但趋势是大家都有共识的。
不过回到微信来看,虽然微信早期语音交互量很大,但现在大家又回归了文字等传统交互了,微信甚至还推出了语音转换成文字的功能。这看似回归,却是一个有意思而有深意的现象。这个现象的结论是,微信真正能够活下来并做这么大,更重要的还是基于移动特色的优化和快速迭代。
某种意义上说,移动搜索走了一条和微信相反的路。移动的资源,移动的场景这些都已经初具规模,甚至语音和图像搜索技术都已经备好,现在大家在等待的就是那一阵风。
2.商业化
在移动搜索为主力的拉动下,百度移动收入占比超过30%确实出乎很多人预料。而在接下来,移动搜索广告如何创新,如何让用户体验更极致,一直是业界没有看清楚的。而从目前来看,至少两个方向已经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是借大数据实现广告的进一步精准化,移动端用户更具个性化属性,尤其是加入了位置信息等移动特有信息,可以让搜索营销更精准。这些其实不难理解。
其次是广告服务化,这是什么意思,可以想想大众点评。大众点评是服务吗?没错,但其同时也是广告。也就是说,当所谓广告更精准之后,这本身就是服务了,毕竟广告背后天然就是服务,把广告推送给需要的用户,就是一件三方共赢的事情。
3.连接人与服务
广义上说,广告是最基础的连接人与服务。而更进一步看,移动搜索的连接价值远不至于此。
前面已经说过,五一活动是移动搜索连接人与服务的最典型的案例。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当然,连接人与服务是一个生态的概念,移动搜索在其中承担的是入口的作用。也正因此,中小玩家做移动搜索很难形成规模,因为其不具备生态建设和产业链条建设能力。
百度移动搜索承担入口角色,轻应用构建场景,钱包完成支付。其中,百度移动搜索不仅入口大,而且用户需求更贴近用户服务需求,不像微信虽然用户量大,入口大,但是用户的社交和服务需求偏离较远。因此,百度移动搜索不需要像腾讯和阿里一样花十几亿去造用户需求,而仅仅通过引导就能形成较固定的用户习惯和粘性。
而当百度通过移动搜索形成足够的平台化规模和接口化能力,其渗透传统行业的速度估计将是惊人的,其再造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百度。(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很形象
都在说自己厉害,这年头进步慢了都不被关注
一直用百度卫士,对用户很认真,我前天下午提问,昨天就答复了,赞一个
百度卫士不错,支持下~
百度个性导航,百度云都很有粘性
百度最近的产品挺好的
百度牛逼,转型中
“一只手伸到你的口袋里摸来摸去,你不知道他到底在摸什么,但你知道‘他把手伸到了你的口袋’ ”。
百度现在可以说是三条腿在走路:搜索+轻应用+支付一条龙式服务,地图+糯米的O2O模式,智能硬件、深度学习、大数据这样的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