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万宝之争”热议之时,微信朋友圈各种内幕、评论、八卦满天飞,这其中有一个争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王石作为万科的创始人和小股东,他到底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呢?万科1991年上市的时候,万科创始人王石放弃了企业的绝大多数股份,以经理人的身份去运营这家公司,并带着这家公司做到了2000亿年销售额的规模。
王石的情况在中国企业中并不多见。我们常见的是国有企业的经理人通过改制成了民企的大股东和董事长,而王石则正好倒过来,从一家民企的创始人变成了以一家国有企业为大股东的上市公司的经理人。从此王石专注于打造一个超强的经理人团队,万科的管理制度在地产企业里都是最为领先的,1999年他把总经理的位置让给了郁亮,做起了董事长。
现在看来,很难说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假如当初王石不放弃大股东的身份,万科可能只是一家普通的地产公司,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制度,不会做到现在这么大。但这样做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失去了利用股份控制公司的权利,并给了很多“门口的野蛮人”操纵公司的机会,21年前有“君万之争”,现在则是“万宝之争”。
回到那个问题,王石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笔者并不认为这两种身份不能兼容。王石作为万科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也是万科的小股东,当然是个企业家,但在一个现代企业制度里,董事长也是职业经理人。这里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高级的问题,正如领导并不比管理更高级一样,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
笔者在主持私董会的时候,就经常遇到企业家抱怨,公司肯干而且能干的经理人不多,能干的经理人又不“忠诚”,经常跳来跳去,还有经理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出去创立了一家和老东家直接竞争的企业,同事变成了竞争对手。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企业家们总是有些痛心疾首:这帮职业经理人啊!我该如何把他们变成“事业合伙人”呢?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思考下到底什么是职业经理人?大家很快在定义上达成共识,说一个经理人很职业,大约有两个意思:第一是他以管理企业为目的,第二是他在管理企业方面敬业和精通,前者和他的生存状态有关,后者和他的态度和能力有关。由此可见,说一个人职业应该是褒义词。
那么,经理人要求职业,企业家要不要职业呢?虽然没有职业企业家一说,但如果按照职业经理人的定义,企业家也是一种职业,他们以经营企业、谋取利润为生,相应的,也应该有职业精神和能力要求。
在笔者的启发之下,大家开始讨论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大家对企业家一定要让企业盈利没有分歧——这是企业家最基本的责任,但对是否要尽“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源于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理解,最后大家总算对一些底线达成了共识:生产好的产品,对客户负责,营造好的工作环境,不拖欠工资,不偷税漏税,不污染环境……
但讨论到企业家的“职业能力”时,大家的看法就比较多元了。有人推崇企业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有人推崇企业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人认为企业家应该有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有人则认为企业家应该具备灵活应变的变革精神;有人认为企业家应该有使命、愿景、价值观,有人则认为企业家应该善于识人、用人、培养人。大家群策群力,一个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模型很快就出来了。
现在回到那个问题,企业家和经理人的区别在哪里?很快听到这样的声音:
企业家是领导,经理人是管理;企业家是“作对的事”,经理人是“把事情作对”。
那么,企业家就不需要管理,不需要把事情做对么?很显然,领导和管理,企业家和经理人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在不同的情景下,一个人可能充当两种角色。比如说,总经理在经营企业时更偏企业家的角色,而在董事会则更偏经理人的角色。
进一步思考,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企业家身兼这两个角色,而对其中的差异浑然不觉。理论上说,董事长是董事会的召集人,往往只对董事会需要讨论的重大战略决策负责,而不能介入企业的具体运营,那是总经理的职责。但在实际商业世界里,董事长往往同时扮演总经理的角色,事必亲躬,越权指挥,总经理则成了董事长助理。笔者开玩笑说:董事长们往往不懂事,不做好董事长的本分工作,老是干总经理的活儿。
前段时间,王石写了篇文章《选懂规矩的人共事》。现在决战宝能系,他举起的大旗也是规矩和信用,这也和他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经营者,企业家还是经理人,董事长还是总经理,懂规矩,按规矩办事,这是最起码的职业精神。(本文来自BT传媒·《商业价值》1月刊,作者陈雪频,网络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企业家精神搞定一切
其实说白了就是职场定位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