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两年20部VR影片,他们造就了《纽约时报》史上下载量最高的App

VR不仅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VR让读者与新闻故事的接近性更强。

(本文根据《纽约时报》高级编辑Graham Roberts和产品经理Toni cruthirds在钛媒体2016 T-EDGE VR国际峰会上的演讲整理)

钛媒体 2016 T-EDGE VR国际产业峰会的联合主办方《纽约时报》,本身就是虚拟现实内容制作的先驱之一。

尽管这份老牌报纸已经有165年历史、在145岁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官方网站,被其中文网总编辑倪青青称为“165岁的老太太”,但如今的《纽约时报》,是全球最早开设VR频道的媒体,他们还通过与谷歌合作打造了一系列质量极高的VR新闻产品。

《纽约时报》VR纪实新闻制作团队的演讲,在5月20日的虚拟现实产业峰会上制造了一个高潮:《纽约时报》最新VR纪录片《探索冥王星冰冻的核心》(Seeking plutos Frigid Heart)在钛媒体首届虚拟现实产业峰会上发布——这是在中国观众中首发噢(注:该片在5月19号登陆Youtube和《纽约时报》自己的内容应用NYT VR)。

现场近千名观众通过VR眼镜跟随这部影片体验了一场“星球探索”。此外,《纽约时报》高级编辑 Graham Roberts还分享了其团队纪实新闻制作的全过程和一线经验:

据Graham Roberts介绍,早在2014年的SIGGRAPH峰会之后,《纽约时报》就已经注意到虚拟现实技术的潜力,因此在2015年启动了VR内容制作项目。Graham Roberts在团队中主要负责VR游戏、故事脚本等工作,而美女产品经理 Toni cruthirds 主要负责内容和产品。

Graham带着团队花了一年制作出了VR内容,但是遇上了新问题:没有分发渠道。当时的《纽约时报》新媒体内容团队面临三个选择:

  • 放在《纽约时报》自己的网站上,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当时苹果系统里的APP和Safari都不可以播放VR视频;
  • 通过别人的APP发布,但是这并不能卖广告,拓展《纽约时报》的业务,也无法掌控内容质量;
  • 找别的VR制作公司合作

Graham的团队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通过MVP(最小可实现产品)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2015年10月,《纽约时报》投资100多万美元研发了自己的VR内容发布平台:一款叫做NYT VR的App,同时在安卓和苹果平台发布。

随后《纽约时报》团队跟谷歌团队合作(关于双方合作通过订阅杂志送谷歌Cardboard眼镜的创新传播方式,钛媒体在这篇文章中有介绍)。在4月8日这天,将谷歌的纸盒眼镜送到100万用户的手上,让用户看到了《纽约时报》的第一篇VR报道,那是一篇关于难民的报道,片名叫《无家可归的孩子》(The Displaced)。Graham对虚拟现实技术对内容生产的改变深有体会:

VR能爆发的机会就是在于人们的口袋里已经有了VR技术,人们只要将硬纸板折叠一下就可以变成VR眼镜。

此后,Graham的团队先后制作了20多个VR纪录片,他表示这些视频制作周期都比较短,而《纽约时报》VR团队也正在准备引入第三方内容。

为了使视频内容更易于用户接收,《纽约时报》在技术上也做了很多努力:为了让用户在非WiFi环境下也愿意下载并观看视频,他们限制了视频的尺寸,做了压缩;使用定位技术,让视频的声音能根据人的头部动作做出调整;积极使用音乐效果,配合视频内容主线等。

而对于内容制作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内容的分发。5月19日,《纽约时报》和谷歌合作,新建了一个内容发布平台,在VR专业内容分发方面获得了新突破。

Graham告诉钛媒体,从2014年到现在,经过两年的发展,NYT VR已经成了《纽约时报》APP——NYTimes 2008年发布以来下载量最高的App。“未来我们除了将在内容上会做努力,还会在创意方面花更多时间,让用户也能参与其中。通过UGC给用户提供一个平台,还准备做电视VR内容栏目,做成世界最大的VR电视节目。”

产品经理Toni cruthirds则说,“在《纽约时报》的VR社区里,有很多人跟我们讲,我们在提升了大众VR意识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Graham认为,VR不仅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新传播媒介,其对新闻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从传播效果来说,读者与新闻故事的接近性更强。

以下为Graham Roberts和Toni cruthirds在2016 T-EDGE VR国际峰会上的分享全文:

Graham Roberts:《纽约时报》在2015年启动了VR内容制作项目,虚拟现实如何成为纽约时报的关注点,我们希望未来往哪里前进?

Toni cruthirds:到底VR能够为新闻业贡献什么?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我们希望采取新的讲述方法,VR是很好的工具,让我们大家接触更好的故事,更加接近于故事。

Graham Roberts:作为记者,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读者带到其他地方,了解其他地方发生的故事,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等,有了虚拟现实我们可以更加靠近故事,让读者和新闻主体更加贴近。

虚拟现实如何成为纽约时报的关注点

Toni cruthirds:VR的出现是我们对于新媒体的关注,这个新媒体成了组织新的一部分,我们建立了一个跨部门团队,推动最创新的虚拟现实的平台,用于新闻传播,当然也用于新的传媒产业其他领域。现在大家已经知道,我们已经在2015年10月份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花100多万研发了新的APP。

Graham Roberts:2014年的SIGGRAPH峰会之后,我们更加关注虚拟现实,那次峰会上有导演、制作人等等。现在大家都在讲VR,我就想,VR对于新闻业有什么影响?我们现在的工作是有自然的联动性。

Toni cruthirds:大家都在说我们的记者与编辑一直也在关注移动应用,不过现在更关注虚拟现实了。

Graham Roberts:我想强调一下我们部门当时已经有了一些资源,然后我们才开始进行研究,看看如何尝试做360度的新闻,并将之传播出去。

Toni cruthirds:在跟设计师见面以后,我们开始关注能直接下载到手机上的移动应用。我们总编就开始思考,这些移动应用能帮助《纽约时报》更好的讲故事么?所以我们建立了新团队研究它,一年之后做了虚拟现实的业务,我们当时没有发布这个视频,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告诉我们可以把这种故事通过这种视角来讲述。

但是后来我们面临一个挑战,我们可以做这些视频,但是我们如何把视频送到读者手上?去年谷歌找到我们,来讨论发行问题,当时他们提议把谷歌的设备跟我们的视频一起发给读者。所以那个星期天是我们做家庭分销的一天,我们和谷歌团队一起合作,用100万人来派送报纸。那篇关于难民的报道成了我们第一个VR报道。然后团队开始拍视频,然后我们把这个VR视频的内容放到了报纸上。

但是,我们的读者到哪里去看影片呢?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想做自己的APP,做APP的成本很高,我们希望快速发布内容,所以我们开始探索一些其他的可能性。是不是放在我们的网站上呢?当时IOS系统有一个限制,APP不可以播放VR视频,Safari也不可以,也就是说用苹果手机无法播放视频,这个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当时我们还有一个选择:能不能通过别人的APP来发布VR?不过当时我们并不感兴趣,这样不能帮助我们拓展业务,我们也无法控制最终的产品形式,并且我们也不能卖广告。所以我们是不是要自己做一点应用呢?

但是,我们时间很短,而且当时我们也没有VR资源,我们能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开始我们找一些公司来做APP,找能做VR应用的公司来做,很多人对我们不感兴趣,他们不想给《纽约时报》做VR的APP,他们只想把我们的VR放在他们的APP上。但最终我们还是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我们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快速迭代的产品本身就是有风险。这个是我们的产品(APP:NYT VR),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MVP,就是“最小可行产品”,这是我们的底线。

想好了这个思路就非常简单了:首先我们要自己设计,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纽约时报》有很多获过大奖的天才设计师,帮我们设计出支持苹果和安卓系统的APP,美国用户的手机大部分是这两个系统。我们也要支持家庭订货,当然我们也希望不用Cordboard也可以看,任何时候可以更新我们的内容。我们要建造一个内容管理系统,可以随时升级、更新内容,让大家可以马上看到,这个其实并不简单。我们在发布这个软件之前,这些很早就设计好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加紧行动。

非常难,有很多的挑战,我们当时开发了一个APP来支持这个技术,去年9、10月份的时候还没有行业的标准,当时只有几个VR的应用。制作方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谷歌给了我们很多的反馈,让我们跟一些制作公司合作,他们帮我们制作两个广告视频,这是我们参考的视频,这些制作公司也用自己的相机做自己的影片,所以这些反馈有时候是冲突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办。

不过很幸运我们成功了,4月8日我们的Cordboard送到了100万用户的手上。我们给这个设备做了蓝色的包装,当时我们的广告词就是:

Cordboard可以带你去看全世界

当时反馈非常好,星期天早上送到大家手上,我们很担心人们不会下载这个APP,或者不会下载视频文件。为此,我们也限制了视频的尺寸,这样的话人们可以在没有Wifi的地方也愿意下载,同时视频质量很好,体验很好,当时我们非常非常紧张,但是最后的反馈非常非常好。

用一种新的讲述方法报道事实

Graham Roberts: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非常棒的事情,创造了一个新的蓝海,解决了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不要使用这个产品?VR能爆发的机会就是在于人们的口袋里已经有了VR技术,人们只要将硬纸板折叠一下就可以变成VR眼镜。我们也想做电视展示,我们会做一个电视节目,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VR平台。VR社区里有很多人跟我们讲,我们在提升了大众VR意识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我们的第二个VR影片叫做Vigils巴黎,这是著名的巴黎恐怖事件的早晨,当时我们部门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把编辑送到巴黎去,并派一名视频的记者来帮我们做,我们从纽约通过视频聊天给他们培训指导,告诉他们怎么制作,然后我们拿到了非常好的照片和视频。我想现在我们可以很快推动我们的业务发展。这个VR视频是从早上开始,然后再去餐厅、宴会的现场,最后是晚上大家哀悼的场面。

这是一个新的媒体形态,因为我们现在有机会来重新定义它,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内容的创造渠道。记者要考虑就是了解道德与法规,来应对新媒体的出现。比如说VR可以看到全景,因为没法裁剪编辑,传统视频或者图像,后期可以对每一帧进行剪接,而VR是全部画面都被捕捉,由读者来裁剪,至少某一种程度是这样的,是跟传统不同的做法。这个也是我们仍然在研讨的问题,当然摄影师是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的,构图仍然非常重要。所以对于未来,我们会关注一些诸如相机的角色是什么的问题。

传统的传媒就像打猎一样,而现在的VR就像捕熊一样,有了VR就没有每一帧画面的距离,而且你跟新闻主体有更近的感情距离。当然不可能100%这样,要看你的构图怎么样,看这个故事有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发现VR可以让用户更好的看到这个故事,而不只是看编辑剪辑之后的内容。

如何制作出VR精品内容?

接下来可以看到内容,这个是美国候选人,我们跟他们解释什么是VR,什么是VR设备,让他更加近距离了解VR是什么。

Toni cruthirds:我们推出APP之后,上线了20多个视频,制作时间非常短,效果比我们预计的好多了,除了Graham Roberts讲的之外,《纽约时报》的杂志团队也拍摄了新的视频,而且我们决定加入第三方的内容。这是强有力的,让读者看到媒体早期的发展,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有质量的内容,我们希望可以加到《纽约时报》里去。

昨天我们推出了新的视频,叫Seeking plutos Frigid Heart(《探索冥王星冰冻的核心》),就是关于探索外星的内容。

Graham Roberts:一年前的象素比较模糊,后来这个冥王星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这个是新的冥王星的变化。我们可以捕捉到冥王星上全景景象包括大气。在虚拟现实里面我们可以更接近它,让你到了星球的表面。这里有这一点,就是在这个山上,我们与美国航天中心、其他机构一起合作,帮我们更好提供准确的信息,看它的位置,然后在冥王星周边浏览。

这是我们看到的冥王星地形图,地形图就是它提供的捕捉其他星球的信息,我们通过VR都可以看到。同时我们看到这个NEW Horzons本身利用的模型,这个是我们自己研发的。还有这个软件,就可以包括一些摄影、数据和虚拟的电影来创造VR的场景,利用科学家,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冥王星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们可以进行渲染,有左眼和右眼的立体的体验。还有我们叙述人员,他们给我们的研究做了很多反馈,确保我们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进行故事讲述。还有其他的一些同事的一些反馈。

我们APP里最新的就是利用定位的音频、视频会话,你移动头的话,声音也会变。另外我们想在音符里面做一些事情,有低音、中音等四部分的音组成,你可以看你的四周环境,把音乐融入到新的媒体里面,你可以以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更多的探索。

确实在我看来,这些是非常令人惊讶的。这些东西都要进行体验,四年前,我们人把最快速的设备引入太空,十年后的现在,移动技术和高密度的屏幕,所有这些东西让我们创造更好的体验,利用所捕捉的数据可以更好的理解。

未来,我们希望用户参与进来

Toni cruthirds:他们可以进行APP的下载和进行虚拟现实的体验,与2008年之后相比,我们APP推出之后下载量最多。

Graham Roberts:未来我们希望能更快制作更好的内容,我们会在创意方面花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能够了解、参与其中,就是说,虚拟现实也让大家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来有更多的发展,令人期待。

Toni cruthirds:推出VR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结果是怎么样?但是用户与跟我们有非常好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来自读者和合作伙伴的反馈。两年前虚拟现实还不是我们《纽约时报》所关注的话题,一年前我们才开始制作了我们的第一个视频,而直到今天,不到两年时间,大家就能看到我们这个运营良好的平台,用户也非常满意,非常开心。

昨天,我们跟谷歌Cordboard沟通,在谷歌上有了新的平台,我们也因为这个平台获得创新大奖。我们能通过新的技术,不断履行承诺,用新的讲故事的方法来传播信息,我们非常、非常兴奋。(本文首发钛媒体,根据Graham Roberts和Toni cruthirds 在2016 T-EDGE VR国际峰会上的演讲全文整理)

本文系作者 慢养有益、玉琴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但这些数字对市场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内容背后才是艰辛,也是成本昂贵,做起来并不简单

    置顶
    回复 2016.05.24 · via android
  • nice

    回复 2016.05.27 · via h5
  • 非常好!

    回复 2016.05.23 · via android
  • 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永远年轻!

    回复 2016.05.23 · via android
  • 其实是145岁时有了网站。不能完全看速记啊。

    回复 2016.05.23 · via pc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