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成长经历里面,一些自称“过来人”的人常常会给你各种各样的建议、提醒甚至就是禁令。但回顾这些建议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只要涉及到新事物或者与社会发展有关,就会错的离谱。
在IT领域,人们总是愿意用80后、90后来区隔新入行的小朋友们,但是我更愿意把1985年当成一个分水岭。85后一代的父母是我国进入正常社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人,没有上山下乡、阶级斗争对上一辈成长的影响,这一代家庭的教育水平、思维模式乃至经济基础,都比85前先进了太多。大多数人不用像85前一样努力赚钱积累财富,也从来没有担心过生存问题,工作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证明个人能力的渠道。
他们在乎自己在职场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尽管有时看上去有点本末倒置,他们也更加在意自己的岗位是不是能够得到重视、是不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很少会有人在一家公司“凑合”一辈子,没有得到尊重、感觉到职业发展受限,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离开。
而管理这些85后的,则是那些“穷”过、“奋斗”过的85前乃至70后,85后的价值观和想法对于他们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更愿意相信甚至迷信“职业平台”这个东西,殊不知互联网早已把“职业”与“职位”的联系打破了。85后可以潇洒的辞职,然后利用互联网远程为一家他所认同的团队工作,而这在70后眼里,简直就是叛经离道。
矛盾由此产生,85前难以理解一个自认为很平常的“教诲”就会直接导致员工离职,而85后则对没有量化的考核和“人治”的倾向搔之以鼻。
社会在发展,互联网彻底打破了职业界限,接下来还会打破什么,我们难以预测。但比起一个接一个的颠覆,最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互联网的同龄人,越来越多的85前、70后这一代不折不扣的成为了那个令人憎恶的“过来人”,他们习惯用自己的头脑中固化的经验来评估、论断一个年轻人,而结果往往会证明他们错的简直离谱。这恐怕也是一种颠覆,互联网天生就容不下止步不前,无论是产品,还是你的头脑。
作为75后,我周围的朋友都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创业者,他们有的已经淡出业界的视线,有的依旧在连续创业,干的风生水起。认真比较,不难发现,还能活跃在大家视线里面的“老人”,都是对新事物持续好奇、对新人的“奇葩”报以最大的宽容,无不时刻在寻求自我意识与员工意识间最大公约数的人。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有20个年头,距离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也有15年了,很庆幸自己能够亲历了这整个过程,但也看到了今天业内所谓“老人”给这个行业带来的阻力,并时刻警醒自己,社会的发展比大脑的处理能力快太多,千万不要拖了这个时代的后腿。
(钛媒体作者介绍:朱峰,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大麦研究院院长)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