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漫谈,我乱谈一下没关系的吧。
科技博客到底算新闻性媒体,还是算评论性媒体,换句话说这两种特征哪个该突出一些?说大点,就是你未来会是CNN还是Economist的问题。这个很重要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定位。
新华社每天向全球至少发布2000条以上的新闻,而这一数字到了搜狐和新浪那里,就成了每天10万条。作为垂直媒体的科技博客呢,目前一天更新20条算是比较多的,有些科技博客每天保持在10条左右。若论信息的及时性,比不过那些专业的大媒体,若论对信息的解读而言,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有很多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其实都是从科技博客出去的。
当然,科技博客在获取新鲜信息上的一个通常做法,就是编译外电,这能够使得信息保持一定的新鲜度。2007年中国试射反卫星武器之后几小时内,我曾从纽约时报翻译过一份新鲜文章,名为《星球大战的新玩家》,在网上得到广泛传播。当时似乎还没有太多编译外电的网站,可这种状况现在已经逆转,外电资讯已不再神秘,有些消息甚至出来十几分钟后就被国内转载,非常快。换句话说,这方面的资源,已经很稀缺了。
组建记者队伍去挖呢?有很多网站也正是这么做的。这两年有不少传统媒体记者投身网海,很自然就把之前那套带进来。但这种很浅层的采访,实在不算什么核心竞争力,你也不一定有别人快。我曾问过一些读者,是否很在乎科技博客资讯的及时性,他们大多表示不关心。马云下台这个事情,是搜狐先报还是新浪先报,他们一点都不在意,主要在于对该事件的解读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哪家网站出来,这才是关键。
但现在的科技博客非常热衷于传播新鲜资讯,因为新鲜评论的获取难度很大,甚至有些创业者对评论并不看重。他们认为,你去说腾讯说半天,你也不如马化腾了解腾讯,所以你说出来的那些看法无意义。事实上,科技界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即便是偏颇甚至扭曲的,其价值也很大,因为这能直接体现一家公众公司的举措在人们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但如果没有对新闻的解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都在传这条消息,当事方了解不到具体舆论情况,大家心里想的什么他们完全不知道。
科技博客不可能掌握垂直科技资讯的入口,现阶段的财力也使得他们难以掌握大量优质的评论,在这两方面游离,滋味不好受。于是,一股以小道消息和八卦娱乐为主的倾向,出现了。当然不是说这些东西完全不好,只是要控制好比重,别把自己网站的格局给做下去了。
前期有几条做出来的新闻,受到了科技博客的狂热追逐,怎么来怎么去,完全是被潜在的消息发布方牵着鼻子走,很少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正儿八经的质疑。当然,这么好的新闻素材,不极力挖掘其中的价值那是可惜了,但在挖掘的过程中,其实网站的公信力是在下降的。小道消息当然也有成真的案例,但那是不能指望的。
再说八卦,我非常反感科技博客中叔嫂成风的风气,再这么下去阿姨舅妈就都该出来了。在科技界,我最早听说的是炳叔,没觉得有什么不自然,在炳叔之后再有叫叔的,就东施效颦了。当然,把姿态放低一点自称个哥妹姐弟的,也还是不为过的,最好还是别瞎套近乎,少些江湖气。
八卦的倾向,还体现在对个人作风的无限制解读,如果你科技媒体不去就一家公司及其业务进行研究和评论,却转而对其创始人的个人风格更感兴趣,那你绝不是一家严肃的科技媒体。八卦绝不是什么坏事,但那是搜狐IT该干的事情,跟你科技博客有半毛钱的关系吗?我倒是不反对文风轻松活泼,有利于更大面积的阅读人群嘛,但科技博客需要更多人来看吗?显然不是的,还是要保持一定的专业精神。
但保持专业精神的同时,也有走另一个极端的,那就是不说人话。术语太多的评论,会把受众面缩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可能看这篇文章的人很多,真正看懂的却没几个。这个行业门类众多,搞搜索的不懂电商,搞门户的不懂即时通讯,这就是现状。我非常反对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语言,认为还是简单通俗一点好,这不代表你水平低。对受众而言,10个爱因斯坦也抵不上一个卡尔萨根的价值。
说这么半天,我还是觉得,即时评论将会是科技博客未来一个重要方向,第一时间对资讯做出反应,进行较深度的解读,将是科技博客的最大价值。这种价值与Economist这类的杂志相比,优势得天独厚。
至于门户的科技频道,在这一点上是无法与科技博客相匹敌的,他们的流程太过繁琐,影响的人群也与科技博客不一样,想学也学不会。因此个人认为,即时评论才是值得科技博客加以耐心经营的未来。
当然,自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博客未来发展的一个变数,这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顶你的点,句句砸在点子上呀!
坚持定位,不要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