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教育界大咖在线battle:AI与好内容哪个对教育更重要?|钛媒体全球科技月

当人工智能涌入在线教育,问题和机遇都出现了。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7月27日,在钛媒体T-EDGE X全球AI峰会的“疫情之下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论坛的圆桌环节,来自教育届的六位专家聚在一起,聊了聊疫情之下,AI教育的那些事儿。

圆桌环节由美国孟菲斯大学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祥恩担任主持,松鼠Ai 1对1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者 35 人”崔炜,美国硅谷知名线上教育机构7EDU CEO刘君,北师大高精尖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长黄荣怀,好未来AI解决方案负责人刘子韬做客讨论。

AI教育的挑战:如何流畅地在线教学?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依赖线下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不小的挑战,秉着“停课不停学”的理念,须臾之间,教育界涌向在线教育,业内各界不得不加快人工智能等各项技术在线上教育的融合落地。

北师大高精尖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教授表示,疫情期间,北师大高精尖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推出了一款智能教学平台与答疑系统,从2月份开始,5000多名的学生在该系统提出了近15万个问题,大概2000名学院老师给出了大概近40万个答案。

“我们在利用一些AI模型适时地对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衡量,比如实时地捕获老师的违禁行为,老师着装是否得体,是否出现敏感词、敏感动作等。”好未来AI解决方案负责人刘子韬说。

同时,疫情期间好未来也研发了线上备课助手,由于一位线下面授名师不一定能上好线上课,所以好未来通过分析2万多名教师的经验,通过AI从语音情感、如何提问、如何跟学生互动等10个维度,对老师的观念、教学动作进行了ASP反馈,老师可以通过AI智能助手帮助进行备课和练课,从而提高线上教育的教学水平。

松鼠Ai 1对1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崔炜表示,松鼠Ai在疫情期间把研发了五年的覆盖小初高语数英物化五门课程和Ai打造的智适应学习系统免费给到全国公校使用,每天有300多万名学生使用了松鼠Ai系统,帮助这些学校实现了听课不停学;同时松鼠Ai还推出了给到公校老师们使用的教师端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和监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解决了老师们的痛点问题。

当先进技术涌向在线教育,一些传统教育不曾遇到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嘉宾们一致认为,在线教育首当其冲的是技术鸿沟问题的扩大,因为一些贫困地区的在线教育开展起来尤其困难。

对此,美国硅谷知名线上教育机构7EDU CEO刘君深有同感,她介绍,由于美国也有大量地区的学生没有电脑的,所以当时社会各界捐赠了一批电脑。但问题是这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有的老师对电脑的使用也不熟悉,即便捐赠了电脑,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除了老师、学生的教、学工具,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网络带宽卡顿问题是个大挑战,尽管运营商对于我们这些大的企业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增加带宽、增加计算能力、增加服务器等等,也还是无法完全流畅地进行在线教学。”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长黄荣怀说。

为此,大概两个礼拜前,海淀区专门成立了互联网教育研究院,把在海淀区相关企业全部聚到一起,进行互联网教育的相关讨论。

北师大高精尖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从AI建模的角度思考在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提供比较好的教育资源,但是教育平台智能性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生和老师会在教育平台上做很多事情,包括测评以及其他交互等等,那么这个时候教育平台需要能够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当前学习者的学科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基本状态,从而进行精确建模,才能够匹配好一对一的线上辅导教师,提升平台智能性。

延续AI精确建模的问题,好未来刘子韬补充说,AI在教育建模上的挑战在于,AI还并没有做到非常高的通用的人工智能,客观来说,教育行业的AI模型都是依赖于一个比较固定的场景训练出来的,但是受疫情的影响,AI模型的使用场景开始多样化,大家会在不同的地方,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场景进行线上上课,如何让AI的模型做到泛化能力足够强,足够通用,其实也是AI教育的大挑战。

AI教育的转机

挑战之下往往孕育着新机会。

刘君透露,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其公司业务实现了翻倍增长,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在线教育的拉动。

刘子韬从数据角度也发现了新的机会,通常教育行业的数据都是通过线下场景收集的,质量可能会非常差,没办法直接用来分析,这对AI来说非常不友好。但因为线上教育爆发式的增长,很多的数据从线下搬到了线上,AI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得到了提升。

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长黄荣怀认为,疫情给教育带来的最大的机遇是教育变革,互联网来了以后,对教育的变化到底怎么变?还要怎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去把互联网教育和社会关联起来?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最大的机遇是在疫情之后,或者是疫情有所缓解的期间,当课堂教学正常恢复以后,如何能够把现有学生用到的一些比较好的线上的教学模式跟线下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步的结合好。”卢宇说。

他认为,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线上的教学模式促进认知投入,降低学习时间投入,同时能够利用线上平台的智能性,比如自动批阅等模块解放教师,把教师低层次的、单调的工作时间降低,让老师把精力能够投入到育人和与学生的交互中去。

刘君则认为,具体一点讲,疫情给线上教育带来的机遇是把线上教育的维度扩大了。

“那么之前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很多的时候线上上课局限于中学生、大学生偶尔的一些课程,但是这一次的话一些大学已经把整个季度的课程完全变成了线上,更激进一点,一些学校是不是会全面推出4年制的线上课,我觉得这些都有可能,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刘君的观点是,在全民开始接受大范围线上上课这个阶段,我们如何能够提供最适合的课程,这对教育机构来说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就会取得很大的成果。

崔炜总结说,未来的课堂的一部分可能会被在线教育所取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成熟,一定会让教育课堂变得越来越丰富,效率越来越高,

理论与技术哪个更重要?

教育界一直比较崇尚理论,那么在人工智能可以成熟落地、在线教育常态化之后,技术的重要性是否会超越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呢?这是美国孟菲斯大学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祥恩在圆桌论坛中提出一个焦点问题。

黄荣怀表示,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四者都非常重要,没有办法谈权重问题。

卢宇直言了其中的挑战性,他表示,从技术的角度讲,理论跟技术其实还是有很大的鸿沟的,包括技术研究者跟教育理论研究者讨论问题,思维方式很多时候也不太一样。

“如果说非要给说一个比重的话,我始终坚信理论和内容是放在首位的,这可能因为我是教育工作者,所以说我认为没有了教育和理论的话,技术和方法再好再炫其实是达不到作用的。”刘君说。

她补充表示,教师所追求的就是课程有没有提高,课程上完之后有没有起到效果,学生能不能学到东西。在这之外,其他技术障碍等都是可以暂时忽略的,而如果这个技术非常的好,却没有非常好的理论和内容的话,就谈不上“教育”。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的话也是最看重的就是老师是不是好老师,内容是不是好内容,至于其他的方面能不能凑合,大家的容忍度还是蛮大的,但是如果说这个内容不好的话,大家容忍度是0。”

崔炜则从“个性化学习”的思路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最好的内容,也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合适的内容,以及最合适的技术。”他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没有两个人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

要实现这一点的话,无论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其他技术,都应该让每个人能够得到个性化学习的体验,能够让因材施教普及化,能够让每个孩子真的享受到高质量的学习,这是崔炜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事情。

“学习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不是不能分开,而是这四者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平时期也好,战争时期也好,人类的生命受到威胁也好,我们的教育文化传承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好问题,但是系统之间的作用非常重要。”胡祥恩最后总结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