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意料之中却又出乎意料之外:
如往年一样,阿里在“双十一”结束后宣布架构调整和人事变动,但今年,调整的尺度较往年大了很多,被称为“六年一遇”级别。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12月6日发布的内部信,阿里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任命戴珊和蒋凡分别负责新设立的“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
其中,“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包括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包括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和国际贸易(ICBU) 两个海外业务,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
最先引起业内关注的是,戴珊与蒋凡的职权变动。B2B事业群及淘菜菜的负责人戴珊,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原淘宝天猫总裁蒋凡,单独分管海外零售业务,无论管理半径还是业务重要性,较之前都有缩小。
而这又不仅仅是一次“人事”调整,也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核心在于通过更敏捷的组织战略,保证阿里三大战略的落地,特别是关于内需和全球化的战略方向更加清晰。
国内增长见顶,淘系B系打通
一直以来,在阿里内部,核心商业基于业务客群划分出To C、To B两条线,其中,淘宝、天猫等面向消费者端的业务属于To C领域,也被称为“淘系”,而1688、速卖通等面向中小企业的业务属于To B领域,常被称为“B系”。
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后,在国内,淘系和B系实现全面打通。此举与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增长“失速”不无关系。
根据阿里发布的2022财年第二财季(对应2021年第三自然季度)报告,剔除掉高鑫零售并表的影响,其电商业务收入为1065.75亿元,同比增长12%,系过去五年电商业务的最低季度增速;来自中国市场的年度活跃消费者约9.53亿,规模触及“天花板”。
而这背后,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增速正逐步下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从2018年的23.9%到2019年的16.5%,再到2020年的10.9%。甚至国内整个零售市场增速放缓,数据显示,我国社消总额从3月份开始便处于持续下滑的趋势,在三季度更是出现了较大的回调: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395亿元,同比增长2.5%,环比则下降;9月的社零总额同比增幅也仅为4.4%。
告别增量市场,阿里在国内需要从存量市场中找增长,侧重点将放在供给侧,有赖于产业整合与效率提升。比如,1688上的中小企业可以到淘宝、天猫开店,淘宝、天猫的店铺也能在B系找到更好的货源和供应链。
尤其是,阿里“对社区团购的投入不设上限”,作为阿里电商体系的新增长极,淘菜菜等业务则有望与淘系深入打通,获得后者的流量、供应链资源等扶持,更进一步迈上新台阶。
至于“大权”为什么交到戴珊手里,就不得不说一说这位女将的履历了。
据了解,戴珊于1999年加入阿里,是其创始团队的“十八罗汉”之一,早期多负责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职能岗位,2017年由客户服务业务回归B2B,出任B2B事业群总裁,分管集团旗下的国际和中国国内批发交易平台阿里巴巴(Alibaba.com)和1688以及国际零售交易平台全球速卖通业务。2018年8月4日,戴珊担任阿里巴巴集团的法人代表;2021年3月起,任社区电商事业群总裁。
因发展相对缓慢,无论在阿里内部还是外界,B端业务关注度相对较低。但近几年,在戴珊的带领下,B系孵化出了淘特、淘菜菜等新业务,表现亮眼,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淘特的年度活跃人数超2.4亿,单季增长5000万,是阿里电商用户的最大增长点,淘菜菜GMV也增长了150%。
作为阿里目前唯一在业务前线带兵打仗的一位创始人,戴珊既有产业互联网经验,又有消费互联网经验,应是张勇放心让其掌管整个阿里营收占比三分之二的业务的重要原因。
蒋凡出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与国内市场增长见顶不同,阿里在海外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
据了解,早在集团成立之初,阿里就打造了阿里巴巴国际站(ICBU),进入跨境电商领域;后于2010年上线了B2C跨境出口平台速卖通;自2016年起又重金将多个海外电商平台收入麾下,包括东南亚龙头电商平台Lazada、土耳其领先时尚电商平台Trendyol、南亚地区最大电商平台Daraz、印尼电商平台Tokopedia。
截至2021年9月30日季度,阿里跨境及全球的零售及批发商业合计收入150.92 亿元,同比增长34%,超过了集团整体的增速。其中,最大增长主要来自Lazada ,单量同比翻了一倍。可以看出,阿里海外电商业务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不过,该板块合计营收还只占据集团整体的7%。
从用户角度看,阿里巴巴曾定下了到2026年前服务20亿用户的目标,而截至今年9月末,如上文所述,国内用户规模已达“触及天花板”的9.53亿,仅有2.85亿消费者的海外市场,则将成为阿里未来用户增长的主战场。
目前,阿里海外电商业务重点布局还在东南亚地区。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电商仍是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最大的增长动力。到今年底,电商产业商品交易总额将超过1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0%;2025年有望达到2340亿美元,超过此前预计的1720亿美元,届时将占3630亿美元数字经济规模的64%。
另有媒体报道显示,印尼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土耳其人口的中位数年龄28.5岁,巴基斯坦的人口更年轻,年龄中位数仅为20岁。这也意味着,东南亚、南亚、土耳其等新兴市场还有大量的增量红利和人口结构红利待挖掘。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海外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2.85亿,但距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距离在潜力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更大作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勇在内部信中也表现出对阿里海外业务更高的期许。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界对于蒋凡被“边缘化”的传闻。
公开资料显示,蒋凡曾任职谷歌,参与谷歌地图、搜索质量、内容广告等众多项目的研发,后独立创办“友盟”,在2013年友盟被阿里收购后进入阿里工作。
2014年,蒋凡负责牵头手淘的无线化转型,一手打造了淘宝的内容生态;此后一路跃升,从手机淘宝负责人,到2017年出任淘宝总裁、2019年兼任天猫总裁,后又分管阿里妈妈事业群,始终处在阿里To C最核心的业务体系。2019年6月,蒋凡还荣升阿里最年轻的合伙人。
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4月,蒋凡因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严重舆论危机,阿里合伙人身份被取消,职级从M7(集团高级副总裁)降级到M6(集团副总裁),此后便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如今再提到蒋凡,张勇一如既往给予了肯定:“蒋凡在大淘宝七年时间,为淘宝的无线化、个性化和内容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期待他“带领团队在海外市场发展中实现更多创新”。
可见,如若蒋凡能在海外成功建立起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未来仍堪大用。但他能否做到,还未可知。毕竟海内外电商环境不尽相同,不是“复制一个淘宝”那么简单。
从中台战略到多元化治理
在业务调整和人事变动背后,“多元化治理”成为阿里集团全新的组织战略,这标志着,过去几年阿里最重要的“中台战略”走弱。
2015年12月,阿里提出“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希望建设统一的技术架构、产品支撑体系、安全体系、服务体系,去支撑上面多种多样的业务,以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提升整体服务效率。不少业务由此轻装上阵,进入发展快轨,包括闲鱼、菜鸟、阿里云、盒马、天猫精灵、淘菜菜等。
张勇曾道,“所有组织的变化,无非就是纵和横、分和合两个序列关系。你要跑得快,就要分,纵向扎深;你要沉淀经验、沉淀知识积累,你就合,横向统筹。”
这样看,中台战略是以一个 “横过来” 的资源共享体系,使阿里越来越走向“一个阿里”。而“多元化治理”则试图让各业务在自己“纵向”的杆子上跑得更快。
这源于,今天的阿里,已经不是一家依托单一业务的公司,多年的扩张使其拥有庞大的组织,同时业务线也更为复杂——每个业务不仅特性不同,赛道完全不一样,且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历史阶段也不一样。“多业务引擎驱动未来增长”的格局正在形成。
事实上,此前就有消息称张勇放权管理,将内部数十个事业群进行划分,实行业务板块总裁“经营责任制”。目前,除了此次调整中新设立的“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已有统管总裁,云与科技板块由张建锋统管,本地服务板块由俞永福分管。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台战略”还是现在的“多元化治理”,阿里追求的核心目标从未变过,即“敏捷组织”。
据了解,张勇接任阿里巴巴CEO以来的6年,曾经多次在内部信中强调“生产关系”,并把敏捷组织作为生产关系变革的核心目标。此次,张勇谈及调整初衷再次表示,“在各个业务领域用更清晰的战略蓝图、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真正创造长期价值。”
参考:
《阿里海外市场久攻不下,蒋凡能不能打赢新战役?》,作者:张霏,来源:连线Insight;
《阿里变阵:一位 CEO,四位大总裁》,作者:管艺雯 马可欣,来源:晚点LatePost;
《揭秘阿里“生产关系”大调整:新设两大商业板块,以多元化治理构建“敏捷组织”》,来源:中国基金报。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刘萌萌)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