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消费金融频道
「消费金融频道」独家获悉,接近监管人士向我们透露高层约谈部分代表银行,将再次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核心内容进行“二次强调”和推动,以及存量业务的整改期或延长至明年中旬。
此次谈话核心内容再次重申了“商业银行风险数据”、“断直连”和个人信息保护,受托支付的管理和资金挪用风险,强调核心风控不得由互联网平台开展,贷款发放、本息回收等划扣应由银行执行等。
相关内容已经在《办法》的七章中已经明确提出。此次征求意见中最关键的是存量业务的整改期或延长1年,这对当前不景气的信贷规模是重大利好,既是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是对互联网平台的重要利好。
01 银行网贷办法出台的背景
重申一下《办法》的核心纲要:核心要求是要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加强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同时防范和管控信息科技风险。
《办法》出台的背景其实是来源于随着互联网贷款市场的产业分工,由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平台引领全流程及获客准入,银行的位置已经退至中后台,有的仅沦为信贷发放的“奶牛”,失去了对前端用户的审批掌控,也有违监管对银行的用户个人信息管理的精神。
所以出台《办法》是让银行们重新拿到助贷联合贷发放的掌控权,以及对贷前中后端全流程的掌控。
02 银行与互联网平台脱钩难
显然监管苦于银行们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的“被喂养”,但是银行不傻也会算账。互联网平台在助贷方面依托大数据能力已经做好了前置风控,比如人脸识别、三要素或四要素验证、信用评分评估,银行再做一轮风控动作的话,成本高但产出低。
对于互联网平台的风控能力,尤其是头部的大平台,大多数银行是认可其能力和结果的,虽然很多银行还会对它们送来的用户及贷款需求再次进行一轮风控审核,但原有合作模式总体是让银行“省力省心”的。
曾有银行人就对蚂蚁花呗借呗的联合贷风控能力表示赞许,虽然转嫁资金端承担风险责任,但是蚂蚁在贷前中后全流程整体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让银行端放心。
如果严格按照《办法》执行,对银行也有不小的难度,自己搭建全流程风控审批系统、制度、规则不光成本高,而且技术难度大,同时也不经济不划算。
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它们也没有这个技术研发能力,最终还是会依赖外部第三方来进行。
此前《办法》在过渡期安排方面,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为《办法》实施之日起2年,截止日期是2022年7月17日。
两年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对照《办法》制定整改方案并有序实施,不符合《办法》规定的业务逐步有序压降。过渡期结束后,商业银行所有存续互联网贷款业务均应遵守《办法》规定。
由于原要求的过渡期临近,「消费金融频道」发现多数银行整改存量难度依然存在,有业内人士对「消费金融频道」表示,即便是蚂蚁,存量业务整改也需要很长的周期,也难以一蹴而就。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因素,大环境下全国信贷规模不容乐观,增长乏力,社融余额和住户贷款余额的环比增速都依然处于下行通道,央行紧急呼吁的敢贷促贷短期还未能起到明显扭转。
基于这些原因,存量业务延期也就情理之中了。
03 监管想法与目标
为了《办法》执行落地,2021年2月20日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根据《办法》授权,进一步补充了银行在互联网贷款方面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执行细则。
监管部门分步骤对互联网贷款进行精细化管理。先通过联合贷的出资比例限制(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放缓了过去互联网平台用极小的资本撬动极大贷款规模的扩张节奏,再通过断直连和征信管理办法等等进一步约束助贷业务。
可以看出,监管在缓慢分步骤的推动银行逐步的培养自身的风险审批、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支付、征信、消费金融等各类牌照发放来限制挤压小平台、非持牌机构的市场规模和展业空间。
但又比较注意落地的轻重,并且通过各类通知和窗口指导等加强了监管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的话语权和灵活性。
目前来看,高层不断释放信号,给予银行业新的信心,保留互联网平台的确定性和安全感,也是行业一个很好的自驱化、不走捷径、规范经营、长期主义的契机。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社会得害群之马
网贷行业全部停顿才是健康发展趋势.
p2p不善后就是对出借人的欺诈
把网贷公司管管好!!!
不要搞什么网贷,都是在绑架侵蚀年轻人的未来和背后的家庭
我没上过学,没理解啥意思
网贷行业全部停顿才是健康发展趋势
催收公司逼死人了
征信什么公司都能用,非法催收更是肆无忌惮
就不应该有网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