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阿里自动驾驶回归“菜鸟” |钛媒体焦点

自动驾驶业务的加入或许会对菜鸟未来上市估值有提升作用。

1

在自动驾驶领域,阿里几乎是互联网阵营中最“低调”的一位,但最近不得不“高调”了一把。

近日,有媒体报道,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并入菜鸟集团。报道发出后,有申请达摩院自动驾驶部门暑期实习的同学在脉脉留言称,虽说实习意向并不能说绝对被毁,但已接到HR消息说,“情况不乐观,要做好心理准备。”

紧接着,界面新闻再发文称,阿里此次业务调整仅有近百人转入菜鸟,其余近200人被裁,约占团队总人数的70%。此后,达摩院不再保留自动驾驶相关业务和团队。

对此,阿里回应媒体称,因业务调整,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转入菜鸟集团,部分人员转入菜鸟,同时将有其他部分人员进入阿里其他业务,网传裁员数量并不准确。不过,对于具体裁撤比例,阿里方面并未做说明。

始于菜鸟

为什么要转入菜鸟?事实上,阿里自动驾驶研发的无人物流车本身就起源于菜鸟。

2015年年底,菜鸟网络组建菜鸟ET实验室,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发无人物流车,主要负责人为陈俊波。其在2016年9月1日发布末端配送工具——“小G”机器人,用于提升阿里内部的邮件投送效率;次年9月,又发布了升级版小G二代以供园区内的末端配送服务。

严格来说,小G属于一台机器人而非配送小车。因此,在小G之后,ET实验室又开发了G系列产品,采用了“配送车”的架构。2018年初,依托菜鸟的物流渠道,G系列的小车开始在一些大学校园内进行测试。

当时,菜鸟总裁万霖还开通微博,并首次公开发声表示,菜鸟ET实验室在年底前要全面商用无人车,并放出揽才豪言:菜鸟ET物流实验室的招聘人数不设限,“有多少技术牛人,就要多少。”
1

就在万霖放下豪言的同时,刚成立一年的阿里达摩院决定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由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领导。

王刚于2017年3月加入阿里,出任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发工作。而在此之前,他曾在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当时便研发过车辆、车距、车道检测的辅助驾驶系统,并顺利实现商业化。

为了协调两支研发力量,有媒体报道,2018年底阿里内部达成了“达摩院关注技术,ET实验室关注产品应用”的发展思路。

但2019年,阿里又开始整合内部两支自动驾驶研发力量。9月,ET实验室几十人的算法团队转而向王刚汇报。到2020年4月份,ET实验室剩余的团队成员也全部划入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一个大约300人的新团队正式成立。

2020年9月,达摩院在当年的云栖大会上正式发布L4级自动驾驶产品、物流机器人“小蛮驴”。阿里方面当时称,小蛮驴很快将在社区、学校、办公园区大规模使用,菜鸟则是小蛮驴的最大客户。

2021年9月,在小蛮驴配送订单达到100万件时,阿里又将自动驾驶从无人配送延伸到了干线物流。当时,阿里集团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透露,达摩院正在研发L4级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当时已与菜鸟合作,开始小范围路测。

事实上,早在张春晖还在担任ET实验室职务时,就曾将实验室的研发主线任务定为无人配送以及无人卡车。

张春晖是在2010年加入阿里,也是AliOS创始元勋。后来伴随着AliOS组织架构调整,张春晖短暂离开。2017年初,AliOS事业群并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张春晖则调任菜鸟物流ET实验室主任,负责末端物流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开发。

不过,就在阿里宣布进军干线物流之后没多久,也就是2022年1月,王刚离职。彼时担任资深算法专家的陈俊波接棒,成为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的负责人。

不过,在接棒一年之后,陈俊波也被证实离职创业,和前阿里机器人CEO谷祖琳一同创办清洁机器人公司“有鹿智能”。

这与王刚的创业领域一致。据了解,王刚创立的新公司名叫“新生纪”,已经获得来自高瓴资本、光速中国的数千万融资。

归于菜鸟,或对其估值提升有帮助

对于此次的调整,阿里方面称,其自动驾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即从实验室前沿科技探索,转入场景业务落地实战。

这个转变背后套着一个紧密相关的背景就是:阿里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

今年3月份,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启动24年来最重要的“1+6+N”组织变革。 即,阿里集团今后将全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下设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分别设立董事会和各自负责的CEO。

换句话说, 不同于此前的“大锅饭”,今后各子公司将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这也就意味着,回归商业本质,一个业务的实际价值有多大,要在市场竞争中确立。显然,还处在“输血”状态下的自动驾驶需要被重新审视。

根据阿里发布的2022年财报(2021年3月-2022年3月)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小蛮驴配送物流订单超过1000万,但包含达摩院、天猫精灵等在内的创新业务营收仅占总营收的1%。

从应用前景来看,随着人口红利逐渐降低,物流配送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无人配送可以帮助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招工难、用人贵的问题,仅中国无人配送市场规模就可达数千亿元到上万亿元。

通过小蛮驴的数据显示,单次可承载不低于100千克的重物。按照最多每车满载50件常规尺寸的快递/包裹/外卖、每天送货12次计算,无人车峰值运力可达一天600单。对比之下,快递小哥一天的送单量大概在四五百单左右。

但整体而言,无人配送还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规模化落地商用还面临很多问题。

一位行业人士对钛媒体APP表示,无人配送车要想落地一个场景需要同时满足两方面,一方面是当前的技术可以应用到场景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客户愿意为新技术买单。

而成本则直接影响客户的买单意愿。去年,美团自动车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曾对钛媒体APP预测说,将成本降到20万以内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除了自动驾驶的软硬件外,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自动驾驶的运营能力会是一个更难的考验。商业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节构成,当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到商业场景中会遇到很多原来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消防的问题,安全的问题,车辆与人调度的问题,以及整个重资产管理的问题等。

除此之外,行政立法缺乏、事故责任难定、标准体系不全、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仍需一一解决,而这些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一步到位,无人配送的爆发仍需要时间。

而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筛选淘汰的过程。最近,无人配送的独角兽公司Nuro就宣布第二次大规模裁员,还叫停了无人车量产和商业落地。更早之前,也就是2022年10月,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宣布放弃探索送货机器人业务。紧随亚马逊,全球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也关停了Roxo无人配送车项目。

在整个行业都普遍面临商业化落地难题的时间点,无论是研发投入、应用场景,还是业务的契合度上面,并入菜鸟都更适合商业化落地和大规模应用。毕竟,菜鸟不仅是“小蛮驴”的客户,“大蛮驴”也是与菜鸟进行着小范围的路测合作。

对于菜鸟来说,今年内已经两度传出上市消息,最近一次消息称,菜鸟计划于2024年初在香港IPO,欲筹集20亿美元。虽然菜鸟方面回应称,“我们不对市场传言做评论。”但外界有评论认为,自动驾驶业务的加入或许会对菜鸟未来上市估值有提升作用。

结语

观察自动驾驶公司这几年对外宣传的PPT可以发现一个变化,以前在做业务分类时很多公司习惯用L0-L5来做区分,但现在则几乎很少看到,转而用场景名词替代,比如城市、高速、矿区、干线等。

从菜鸟出发,途径实验室,再回归菜鸟,阿里自动驾驶的变动背后,既有阿里自身架构调整的考量,更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发展轨迹的缩影。

从实验室项目变成一门生意,商业的考量自然更重。如何从“烧钱”走向“赚钱”时代,并实现商业化盈利和细分场景落地,不只是阿里要面对,恐怕业内所有玩家都需要回答。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韩敬娴,编辑|张敏)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整个行业都普遍面临商业化落地难题

    回复 2023.05.17 · via pc
  •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降低,物流配送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无人配送可以帮助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招工难、用人贵的问题

    回复 2023.05.17 · via android
  • 在自动驾驶领域,阿里几乎是互联网阵营中最“低调”的一位,但最近不得不“高调”了一把

    回复 2023.05.17 · via h5
  • 自动驾驶业务的加入或许会对菜鸟未来上市估值有提升作用

    回复 2023.05.17 · via h5
  • 阿里此次业务调整仅有近百人转入菜鸟,其余近200人被裁,约占团队总人数的70%

    回复 2023.05.17 · via iphone
  • 从实验室项目变成一门生意,商业的考量自然更重

    回复 2023.05.17 · via pc
  • 无人配送还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规模化落地商用还面临很多问题

    回复 2023.05.17 · via android
  • 阿里自动驾驶研发的无人物流车本身就起源于菜鸟

    回复 2023.05.16 · via iphone
  • 研发是真的难啊

    回复 2023.05.16 · via pc
  • 这叫下放。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只不过要注意,要比人工便宜呕[吃瓜]

    回复 2023.05.16 · via qq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