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4年,李宁公司上市已经20年。不过,受困于业绩不振,李宁被传出可能开启私有化的消息。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宁的股价其实一直是步步走低,一度暴跌,与2021年9月最高点相比,市值也已缩水超过2200亿港元。
这则传闻似乎颇迎合市场心意。随后两天股价持续上涨,盘中一度涨至24.55港元,涨超20%,创下今年新高。
针对上市公司李宁被传将私有化一事,李宁公司方面在3月13日有对媒体回应称,经过审慎调查,公司董事会确认没有需要披露的内幕信息,将继续依据监管要求,规范、透明且及时地向市场通报情况。业内对此解读不一,有观点认为,李宁公司并未否认私有化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港股多家公司也正在迎来一波私有化退市潮。业内人士认为,港股私有化升温与市场流动性趋紧、估值低、流动性受限等因素有关。
耐人寻味的是,离开港股7年之久的百丽时尚3月1日对港交所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同在鞋服时尚板块,7年前的百丽同样是因为受困于业绩萎靡而提起私有化,李宁若有一日真的开启私有化之路,百丽时尚是否是其可以参照的对象?
机构已下调李宁盈利预测
据了解,路透社文章援引多名知情人士消息,李宁正在为私有化寻找感兴趣的投资方,包括TPG、PAG和高瓴在内的多家全球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都在询问名单上。消息人士同时称,李宁私有化的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细节尚未敲定。
而今,李宁传出私有化退市消息距离其上市已20年。1990年,中国"体操王子"李宁创立了与他同名的专业体育品牌李宁。2004年6月,李宁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国内地体育用品企业。
从业绩表现来看,2012年,李宁也曾遭遇过危机。由于资金链受损的困境,巨亏19.79亿元。2013年、2014年李宁连续亏损。2015年,创始人回归,李宁扭亏为盈。2016年和2017年,李宁集团的年营收在80亿元左右。2018年,"中国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凭中国风一炮走红,营收首次超过100亿元,达到105.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8.84%。
2019年到2022年,李宁集团的年营收分别为138.7亿元、144.57亿元、225.72亿元、258.03亿元。在李宁的高速发展期,李宁曾带动国内掀起过"国潮风"。不过,近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宁的股价步步走低,一度暴跌,股价已经从最高的105港元,跌到最低的14港元。如今,李宁的市值与2021年9月最高点相比,也已缩水超2200亿港元。
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李宁集团收入达到140.19亿元,2022年同期为124.09亿元;毛利为68.39亿元,2022年同期为62.01亿元;净利润为21.21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同比下滑3.11%,销售额、线下渠道、线上业务等各项增长放缓或下降,业绩低于市场预期。
中金研究报告预计,李宁去年收入将同比增长5%至27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则下跌23%至31亿元人民币。高盛此前将李宁投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目标价从33港元下调至22港元,股价自1月份触底以来已经累积上升约30%,然而在营销费用增加及经营去杠杆化的影响下,今年度利润率可能要面对潜在风险。
而摩根士丹利也在最新报告中下调了对李宁未来3年的营收和利润预测。
私有化受到百丽启发?
过去两年,李宁受到最大的争议是,借助"国潮"涨价,高端化转型策略失利,还接连卷入"质量门"、"伪国潮"等风波,股价持续暴跌。
进入2023年,李宁做出了一些改变,一方面,李宁在2023年对部分渠道和产品进行了打折促销,但与此同时,存货周转期变长,毛利率也在下滑。
财报显示,2023上半年李宁毛利率由上年的50%变为48.8%,平均存货周转期由53天延长至55天。2021年同期,李宁的毛利率为55.9%。
李宁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为促进消费,增加了在线渠道和零售终端的折扣力度;同时,毛利率较高的直面消费者渠道收入占比同比略有下降,存货拨备计提较去年同期增加。截至2023年6月底,李宁的库存拨备为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出了逾2200万元。
第二个改变是结束以往快速逆势开店的策略。截至2023年6月30日,李宁牌(包含李宁核心品牌及李宁YOUNG)常规店、旗舰店、 中国李宁时尚店、工厂店、多品牌集合店的销售点数量为7448家,较2022年12月31日减少155个;经销商48家(包括中国李宁时尚店渠道),较2022年12月31日净减少4个。
此外,在去年年底,李宁曾连续公布大动作。一是抛出高达30亿港元的回购计划,但未能阻挡股价下跌。
当时公告指出,李宁拟将回购不超过2.64亿股股份,约占发行股份总数的10%。但如今,30亿港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完成度还不到30%。2023年12月13日至12月22日期间,李宁先后发布8次股份回购公告,累计回购4093.75万股公司股份,耗资约7.79亿港元。
二是,宣布大手笔买楼,耗资22.08亿元在香港买楼,将在未来把物业的一部分用作李宁香港总部。公告表示,李宁是向恒基兆业地产购买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2021年至2022年,标的公司分别亏损1676.6万港元、8035.79万港元。
李宁当时表示,透过收购事项购买物业用作本集团香港总部,展现了集团对自身在香港的业务前景充满信心,并标志着将落实执行加强国际业务发展的计划,当时表示,"预计2024年会启动李宁海外业务的拓展,希望为未来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拓展打下基础,使之成为李宁集团的成长引擎之一。"
但在香港买楼消息发布后,李宁公司股价大跌,二级市场并未买账,甚至进一步加深了市场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李宁最近可能私有化一事与最近的百丽私有化后又要重启IPO事件也有可比性。
七年前,受电商零售迅速崛起影响,百丽的线下发展遇阻,就做出过私有化退市的决定。而回望2007年,当时前身还是丽华鞋业的百丽时尚曾在港交所上市,上市时市值高达670亿港元。2011年,百丽时尚的线下门店的扩张达到巅峰。2013年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港元,一度被称为“鞋王。2014年后,百丽线上转型节节失利。2015年,百丽时尚净利润首次出现上市以来大幅下滑,业绩败退。
招股书披露,百丽曾想对整个业务进行转型,但作为上市公司,转型可能会受到公开股票市场的压力影响,最终,百丽在2017年选择被高瓴主导私有化退市。创始人邓耀和CEO盛百椒当时套现百亿离场。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港股私有化退市似乎蔚然成风。中集车辆,中国中药、魏桥纺织、新秀丽和欧舒丹等多家公司近期在市场中均传出即将私有化的风声。李宁股价长期低迷,其他已启动退市的港股公司也存在类似情况。中金公司此前,认为,近年港股私有化案例的动因包括节省维持上市所需费用、股票流动性有限、估值与股价低迷、公司战略选择等。
无独有偶,当年,360就经历过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回到A股借壳上市。而背后也一度经历过市值尴尬。而李宁公司是否真的会打出私有化这张牌,还有待后续市场消息给出验证。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柳大方,编辑|房煜)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