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版QE’要来了,央行可能下场买国债”的小作文刷爆朋友圈,也点燃了股市,与此同时,网传知名大V刘煜辉朋友圈也提到了三支箭:1、央行扩表买国债、2、数据入表遏制信用被动收缩、3、发行国债注入民生。
关于第一支箭,央行扩表买国债,各金融机构已有较多的的分析,也得到了基本的结论,对于数据入表讨论还相对较少,那么关于数据入表遏制信用被动收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自上而下政策驱动的数据入表
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向采访记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你们有多少人知道‘数据二十条’?”“去年8月份财政部发布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计准则,有谁知道?”
朱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直指数据入表,那么何为数据入表,朱民有为何专门提出这两个问题呢?
数据入表,完整的叫法是数据资产入表,专业术语是数据资产会计核算,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出台之前,很多企业的数据产品研究和开发阶段所产生的支出大都是费用化,直接计入损益表,但企业有一部分数据产品本质是满足会计准则资产确认条件的,那么在《暂行规定》出台之后,企业就可以把这部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相关科目进行列报和披露。
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无形资产或者存货项目下面,以“其中:数据资源”二级科目的形式进行列报,并按照外购、自行开发/加工等类别,对无形资产、存货的数据资源相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可“入表”的数据资源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由过去的购买、生产、建设行为或其他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便是朱民口中“去年8月份财政部发布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计准则”,该《暂行规定》由财政部于2023年8月21日印发,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家层面首次为数据资产“入表”建立了相关规范,为数据资源的资产化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标志着数据资源正式被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也预示着我国在数字资产时代的全面进入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加速。
朱民口中的“数据二十条”是指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构建了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数据要素市场推进的“四梁八柱”。
朱民高度评价“数据二十条”称,“这是一个巨大的、国际性、进步的历史文件,中国第一次对数据要素作出了规定,而数据最大优势就在于资本化。”
近年来,数据要素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被发掘,除了上述两份文件外,高层还发布了多项关于数据的政策,比如财政部于2024年2月8日发布《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其核心目标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的管理,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并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2024年1月,十七部门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这份计划的核心在于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通过强化场景需求牵引,带动数据要素的高质量供给和合规高效流通,培育新经济、新模式和新动能,全面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2023年先后出台了《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构建数据入表顶层设计,推动数据资产等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
数据入表遏制信用被动收缩理论与现实的可行性
“数据可以作为资产入表,意味着数据可以抵押贷款、数据可以实现资产化、证券化,数据还可以投资、融资。未来数据资本一定大于金融资本,我做了一辈子金融,我觉得这个没有任何问题。向前看的机会和前景很大,这一波巨大的金融浪潮正在袭来,将根本上改变全世界,包括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市场。”朱民对数据资产给予了如此之高的评价,刘煜辉还将数据入表列为“三支箭”中的一支,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数据入表究竟有何经济意义呢?
在阐述数据入表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数据入表的方式,企业的数据资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入资产负债表:
第一种方式,是企业自己使用的数据资源,无论是外部买进来的,还是靠自身研发投入开发生产出来的,只要能够满足会计准则当中形成无形资产的条件,就能够以“无形资产——数据资源”的方式入账。能作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比较严格的,那就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这里暗含了四个标准,一是有明确的产权依据,二是单独可辨认可分离,三是能够带来资产收益,四是单独清晰计量其成本。
第二种方式,是作为企业的“存货”进入资产负债表。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数据资源,如果满足了存货会计准则的规定,就可以不作为一项费用,而是直接登记为存货。
数据入表是数据资产化的重要一环,然而要实现数据资产的信用扩张作用,必须要经历数据资本化的过程,即通过各类资源配置方式或流通方式,实现投入产出管理,使数据资产成为增值型资产。
目前数据资本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数据入股,即企业将数据资产评估后的价值计入公司股份(以增资、验资的方式),作为投资的一部分,参与到其他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实现数据资产的资本化。
(2)数据信托,通过信托机构,将数据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信托机构负责数据的保值增值,同时为数据所有者提供收益分配。衍生的一种形式,叫“数据银行”,通过吸纳“数据存款”,把分散在个人和集体中的数据资源集中起来,使其易被发现、访问、并具备互操作。
(3)数据质押融资,企业将数据资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以此获得融资,数据资产的价值和安全性直接影响融资条件。
(4)数据保险,为数据资产购买保险,以保障在数据丢失、损坏或被非法访问等风险发生时,企业能够获得经济补偿,减轻潜在损失。
(5)数据证券化,将数据资产打包成证券产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让投资者购买这些证券来分散风险,同时为数据资产的持有者提供资金。
(6)数据资产信贷,企业利用其持有的数据资产作为信用背书,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数据的价值被用作评估贷款额度和风险的依据。数据资产信用与企业市值管理密切相关。
数据入表后,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入表的意义不仅体现企业微观层面,对于宏观经济也意义非凡。
微观层面,数据入表对企业的数据资产进行确认,可以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费用,由损益类变成资产类,改善企业的盈利表现,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真实盈利情况,还可以展示企业的数字竞争优势,为企业依据数据资产开展投融资提供依据,有效促进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升决策水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宏观层面,数据入表可以显化数据资源的价值,真实反映经济运行状态,为宏观调控和市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可以促进数据流通使用,实现按市场贡献分配,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数据创新活力;可以培育数据产业生态,探索发展数据财政,形成新的税基和财政收入来源;可以提升数据安全管理,实现安全可控发展,防止数据资产流失和风险扩散。
目前已经有多个数据资产入表并完成融资的案例,如1月河南数据集团“企业土地使用权”数据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挂牌上市,获颁“数据产权登记证书”,并获得金融机构批准授信800万元;同样是1月,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与光大银行长沙分行、汇业律师事务所、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进行签约,成功提供湖南首笔数据资产无抵押融资服务,帮助湖南本土企业盛鼎科技获得光大银行500万授信额度;2月,建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数据交易所深度合作,成功发放了首笔基于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易贷”服务的数据资产质押贷款。
无论从理论逻辑上,还是可操作性上,通过数据入表来遏制信贷被动收缩都具有可行性,不过也应该注意到,目前数据入表仍在探索阶段,想要真正起到遏制信用被动收缩作用或许还为时尚早。(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刘洋雪,编辑|何俊妮)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不是谁想掌握就能掌握的
现在能不能实现,就看国家怎么运作了
通过数据如表来遏制信贷现在完全可行
在大数据的新时代就简单了
大数据也是国家机密吧,
这些数据是谁在控制着,谁说了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