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驰推出电动大G之后,还会有人再怀疑它的奔驰电动化的决心吗?
在今年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的董事会上,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曾表示,公司调整了之前设定的目标,不再计划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部转为电动车销售,并做好燃油车的长期准备。
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奔驰要开始放缓电动化的进程,在整个行业正在加速电动化转型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正面信息,于是后来奔驰的高管也紧急出来辟谣。
近两年来,奔驰电动化方面在中国市场投放了很多产品,从旗舰级的EQS到入门级的EQA,产品线涵盖了诸多细分市场,涵盖9款车型的纯电产品阵容,但是在市场上的销量表现普遍都乏善可陈,即便对比BBA当中的另外两家,也算不上成功。
但是今年的北京车展期间,奔驰除了带来了1款全球首发车型电动大G,还有7款中国首发及车展首秀和8款在中国上市的全品牌21款车型,其中新能源车的比例要比往常更高。
可见,奔驰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果说全球的其他一些地区市场,可能存在一些用户接受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影响电动车普及的现状,那么中国市场在这方面可以说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沃土。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奔驰在北京车展期间全球首发电动大G了,这台车的问世意味着奔驰开启了高端细分市场的电动化,它虽然避开了高度内卷的中国新能源车的主流消费市场,但是目前来看,高端电动车很难卖出溢价,EQS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可预见的是奔驰这条路并不容易。
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的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的开发周期也在逐步缩短,相比之下,奔驰这类海外品牌通常都是开发全球车型,需要满足全球各地的标准和测试,所以开发周期也会相对较长。
以电动大G为例,概念版Concept EQG最早亮相于2021年慕尼黑车展上 ,但车型实际推出却计划在2024年,而4年的时间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开发节奏与市场节奏的不匹配,对接下来奔驰的电动化转型之路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北京车展期间, 钛媒体App在车展期间对话了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首席技术官薛夫铭,以及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欧立甫。
薛夫铭首先向我们明确澄清了外界对电动化的误解,他表示:“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坚定推进电动化进程,我们所有的细分车型产品、车型平台,包括CLA级概念车、AMG跑车,以及中、高端车型平台,都在推进电动化转型。目前,我们已在欧洲投资了数百亿级的资金用于电动化研发。”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奔驰的团队也在持续加大本土化的投入,与更多中国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现在中国研发人数已经扩充到了2000人,很多层面都在尝试用“中国速度”去推进。
以下为对话原文,略经钛媒体App编辑:
一、关于奔驰打造电动车的逻辑
Q:全新纯电G级越野车体现了奔驰在电动化方面的布局,对这款车的市场反馈和预期是怎样的?
薛夫铭:首先要澄清一点,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坚定推进电动化进程,我们所有的细分车型产品、车型平台,包括CLA级概念车、AMG跑车,以及中、高端车型平台,都在推进电动化转型。目前,我们已在欧洲投资了数百亿级的资金用于电动化研发。具备138年造车经验的奔驰,拥有众多标志性车型以及极其丰富的产品线,电动化进程将覆盖其中每一个标志性车型及细分市场。
以G级越野车为例,我们刚刚完成纯电G级越野车的全球首秀。在北京车展期间,我们参加了一系列媒体、客户活动,从中收获很多关于纯电G级越野车的积极反馈。G级车诞生45年以来,当下是我们产能最高的时候,我们已经对于未来的生产做好了准备。
对于市场预期,虽然需要耐心等待市场真实反响,但是我本人对此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目前,中端和入门级市场的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但高端细分市场的电动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可能仍需一个发展的过程。作为奔驰,无论油电,这些产品都是纯粹的梅赛德斯-奔驰。就像全新纯电G级越野车,甚至相比油G有更强的越野能力。此外,之前市场上并没有豪华纯电硬派越野车,作为先行者,全新纯电G级越野车定义了这一市场。
Q:奔驰如何解决电动车大车重对性能、操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薛夫铭:AMG有非常多专家,他们懂得如何打造一台终极驾驶机器,他们会在纽博格林的多弯赛道上进行研发测试。AMG的纯电高性能座驾也是如此,我们期待它在赛道上取得佳绩,创造新的纪录。为此,我们应用很多技术,包括全新的电池架构,其技术源于VISION EQXX概念车,实现了极佳的轻量化。同时,我们采用创新的轴向磁通电机,其重量和所占空间仅为同等输出功率径向磁通电机的三分之一。轴向磁通电机采用10余项创新技术。目前,尚没有其他车企能拥有这些前瞻技术,而这些创新技术也让AMG纯电车型独一无二。
Q:关于纯电大G在严苛越野条件下的防护能力,奔驰在研发过程中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薛夫铭:我会亲自去舍克尔山上体验G级越野车的越野性能。自诞生以来,每一款G级越野车都要经历336次舍克尔山测试。即使在陡坡上,G级越野车也能像滑雪一样直冲而下。有些客户在经历过这种体验之后,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G级越野车。
全新纯电G级越野车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完整测试。我们的车底防护板采用含碳的智能复合材料,可为电池提供充分的保护。整块车底防护板仅有约57kg重,它具备很强的刚性,重量却只有同形状钢材质的三分之一。它可实现类似与F1赛车碳纤维车身的保护效果,即时遭受猛烈撞击也能保持完整。
全新纯电G级越野车的最大涉水深度是850毫米,相比燃油版本的700毫米,增加了150毫米。我们拥有有40余年的涉水经验,对如何确保车辆的涉水能力了如指掌。为了保证车辆的涉水气密性,我们会进行大量测试。
针对全新纯电G级车,我们更关注电池的气密性,为此我们对电池的气密性进行非常久的测试。我们使用原子极小的氦气进行测试,全新纯电G级越野车的电池包能够将氦气密封在内部,而比氦气原子更大的水分子因此也无法进入电池内部。
2、关于未来的技术和战略布局
Q:今年奔驰在电动化战略上做了一些细微调整,表示战术上会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满足用户更多的选择,从研发的角度怎么看待这种战略选择?
薛夫铭:我们现在处于奔驰有史以来研发最快的阶段,过去130年中,从未像现在这么迅速过。在投资方面也是历史上最高阶段,研发方面每一年的花费都达到八九十亿欧元,比起其他公司,很可能我们也是最高的。
我们投资领域非常多,包括动力总成、智能化、操作系统、跑车、SUV、云技术、快充技术等,导致我们现在是最忙的阶段。而且我们的研发人员数量也是以往之最,并一直在努力增强中国的研发能力,现在中国研发人数已经扩充到了2000人,而且未来还会继续扩充。
Q:奔驰在量产L3级自动驾驶方面有哪些进展?
欧立甫:我们在上海和北京都有自有的测试场地,相关测试正在进行中。在智能驾驶领域,我们已经做好了为中国客户提供更新功能的准备。例如,L2+导航辅助驾驶将在今年内通过OTA增加自动驶入/驶离高速匝道功能。同时,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也将在MMA平台的量产车上实现。
下一步,我们正在进行相关的测试与许可申请,为推出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做好准备。新功能推出的进度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法律法规。高速公路的路况复杂度相对较低,有清晰的车道,驶入/驶离匝道车流也有明显划分,适合L3级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或者更高级的自动驾驶。在城市场景,我认为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可能会率先试点自动驾驶技术。
Q:奔驰CLA级概念车在技术层面上有什么可以制胜的竞争优势?
薛夫铭:首先,CLA级概念车能为客户带来最纯粹的的梅赛德斯-奔驰体验,包括质量,舒适性,以及其标志性的设计。在技术方面,以电驱系统为例,CLA级概念车具备超长续航能力,可提供750公里以上的WLTP工况纯电续航。
其次,CLA级概念车也具备快充能力,它不仅拥有最大300千瓦的峰值充电功率,更实现了非常高效的快充体验,充电15分钟可获得400公里的WLTP纯电续航,如果切换到CLTC工况下,这个数据会更好,这也得益于它采用了创新的电芯化学材料。
此外,CLA级概念车还具备超低的能耗。此前我们推出了代表着极致能效的VISION EQXX概念车,CLA级概念车运用了大量源自VISION EQXX概念车的研究成果,从而继承了高能效的特点。CLA级概念车搭载由奔驰自研的全新高效电驱单元,以及源自VISION EQXX的电池技术,最终实现了WLTP工况下每百公里约12千瓦时的卓越能耗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几周之前我们又在中东完成了一次VISION EQXX的长距离续航测试,把百公里能耗刷低至7.4度电。总体来说,高效电驱技术能为客户带来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好的用车体验。
3、关于如何看待中国本土市场
Q:中国新能源车企研发一辆新车平均时间是3年,但传统车企大概是5年,从技术角度来看正常吗?如果正常的话研发时间主要节省在哪里?
欧立甫:我们认为这是要根据具体的开发项目而定。如果是新平台第一辆车,我们可能需要花更长时间,包括白车身和底盘都是第一次做,所以充分确保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质量。我们不希望把一个产品交到市场、交到客户手上的时候还没有做好最后的打磨。
可能有人会觉得奔驰的系统,包括驾驶品质,都感觉是非常平顺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就是基于我们过去长时间的造车经验,以及对汽车的热爱,我们希望把一切都做得非常好。我们也承认有时确实花得过久,这一点我们要向中国同行取经和学习,加快研发速度也需要承担一定风险,关键是做好风险收益的平衡。
而在软件层面就非常不同了,我们在软件上能做得非常快。我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架构MB.OS,它能让我们所有的更新、OTA做得非常快,整个软件系统可以做到端到端快速流转,包括从规格制定到最后发布,新的版本、新的内容的上车流程都变得非常迅速,这也是我们要快速发展上海研发中心的原因,因为需求在增加。
而我们的软件研发团队做事也非常迅速,比如去年发布的L2+导航辅助驾驶就是在12个月完成的,全新E级车语音交互改善也只用了9个月。因此我们是能够做到中国速度的,尤其是目前中国研发团队已经有2000多人,这些人都才华横溢。不管是和中国公司,还是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团队合作也好,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中国速度,希望以最快速度把最新系统带到所有车型当中去。
Q:今年很多欧洲车企开始跟中国的电动车企业合作,用中国的技术和平台来造中国专属的电动车。我不知道奔驰怎么看这个现象?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和打算?
欧立甫: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策略,我们的策略是和最尖端科技公司进行合作,但是不会和其他整车厂合作。比如和腾讯有密集合作,在内容方面,在云技术方面;跟字节也有合作,在内容和AI方面。在语音方面,我们和中国非常领先的思必驰合作,让我们虚拟的语音助手更上一层楼,很快可以在MMA的平台车型上看到。我们会把外部伙伴跟内部能力进行结合。
我们构建了非常好的操作系统,能够真正做到从芯片到云端无缝的连接。我们中国的伙伴也是能够通过这样的技术受益。我们也和高德合作打造数字孪生的车载导航体验。我们也和Unity团队合作,他们的人员跟我们的设计师在同一个楼工作,能给我们MMA的平台的交互界面带来更好的图像。
更重要的是MB.OS拥有很高的灵活度,比如没人能够预测三年之后中国最大的语言模型是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把届时最好的接入系统就可以。这就是拥有一个非常具有弹性、灵活度的技术架构的优势,我们能够快速适应并更迭,以满足市场的持续变化。我们想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或者存活下来,就必须要做事既灵活又迅速。(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这还是当前大市场决定的吧
奔驰现在处于研发最快的阶段
这也是两手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