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淘汰网络红人吗?
在创作者领域,AI技术正掀起新一轮生产力革命。从现象级的OpenAI到Deepseek,各类垂类AIGC应用持续迭代升级,AI辅助写作、剪辑、音频制作等工具已经从基础功能竞争转向用户体验优化。在这场技术迭代中,有人借势建立内容护城河,有人仍在十字路口徘徊。
AI应用的繁荣,让各大平台涌现出以AI为流量密码的创作者。有践行专业主义的AI科技博主,一句AI“零基础入门”“从小白到精通”,就吸引到广大路人的好奇关注;有实操性创作者分享个人经验,他们介绍AI绘画技巧、PPT制作技巧、降重技巧、视频剪辑技巧等,重塑了打工人的职场工具箱;此外诸如AI算命、AI歌手等轻松、娱乐化内容,打开了生活化市场空间;更有专注做AI博主推荐的博主们,延伸了AI相关的内容生产链。
不过,技术赋能的双刃剑效应在逐渐显现。当AI可以实现日更千条视频、分钟级生成图文内容时,个体创作者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产能焦虑。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正在改变内容行业的游戏规则。
AI驱动了"创意工业化",真心成为价值锚点
用“叶子换饭”在抖音收获四百多万粉丝的“叶来香”发现,自己正陷入创意同质化泥沼。过往视频中,他用一片片叶子精心雕琢人物画像,换取了市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饭店老板与他分享人生故事,透过手机屏幕与观众们建起了真情链接。
作为拥有爆款作品的百万级红人,叶来香不出意外经历了创意被“借鉴”,相似账号的批量出现已造成他的流量下滑,潜在粉丝也遭遇分流。
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已成为残酷的现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达11.01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9.3%;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6%;用户增长空间一步步逼近天花板。
叶来香创意被“借鉴”的背后很难说没有AI的“贡献”,当流量红利消褪,AI驱动的"创意工业化"正在改写竞争规则。通过AI算法对热门内容的大数据分析,就能精准提炼出头部网红的创意元素、叙事风格、视频节奏,甚至是吸引流量的关键话术,再对总结出的“爆款公式”套用并复制。这种通过AI工具批量制造的“网红”,就会进一步挤压原创个体博主的生存空间。
面对技术碾压,创作者们也开始寻找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叶来香告诉钛媒体App:“AI或许首先替代雕刻叶子这样的技术活,但AI怎么能替代情感方面的问题,还是要真心换真心。”在他的短视频评论区,粉丝们留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走出手机屏幕,饭店老板们也因为一片叶子开始在线下结缘。
米三汉在尝试过AI后,也有了类似感受。作为2024上半年“抖音涨粉最快”的作者之一,他凭借450分钟深度讲解《红楼梦》的超长视频,在抖音收获超过1200万的点赞量、超过3亿的浏览量。然而,在米三汉分享的超长视频创作中,他对AI的使用量是“零”。
“我有时候会担心会不会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因为害怕自己被淘汰,所以我也试探过AI,但是最后给我的反馈是,AI创作的文案就像是‘行尸走肉’。我们会感觉它进步飞速,而且有时候写得确实很巧妙,但是体会不到文字的感情。”米三汉告诉钛媒体App,AI可以用来检索资料,但是创作者需要甄别AI的结果,有时AI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会胡编乱造,但这恰恰是创作者难以接受的事情。
AI 将重塑红人商业价值与预算分配
钛媒体App此次见到叶来香与米三汉,是在2025克劳锐第9届新媒体生态大会,在大会上,我们也了解到红人经济公司如何看待AI与红人的博弈。
天下秀数字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檬则认为,网络红人们首先要了解AI:“AI能够替代的是机械的没有创意的,而真正有创意的艺术创作是不会被替代的。”他更加鼓励的是,内容创作者、创作机构们应该接纳AI,看到AI的另一面,借由AI技术增强以粉丝为核心的内容创作。
目前来看,AI其实能极大化弥补红人与粉丝间互动的个性化需求。总有红人向李檬坦言,过万量级的粉丝量背后,粉丝运营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事:私信和评论区永远躺着难以回答的问题,自己也无法公平地回应所有粉丝。但是现在,如抖音平台向红人们提供了AI分身,红人们授权豆包合作,可以由AI学习自己的语言风格、知识经验,以此延伸了个人IP生命周期,增强粉丝粘性。
除此之外,AI带来的改变或在于探索粉丝分组。微信朋友圈的分组社交可以实现精准的信息分享、塑造多重社交形象,若未来各大平台出现结合知识图谱技术的粉丝分组系统,就能针对不同的粉丝讲不同的话,传递更匹配的信息,增强粉丝的满意度。在李檬看来,尤其对于百万级以上的红人来说,粉丝分组或成刚需。
除了给出与AI共生的建议,李檬还提出对于红人们来说更为关切的一点:AI或许会帮助红人们在整个大的流量池里分配到更多预算,创造更多收入。
若拉长时间线,可以看到的是,过去从PC到移动互联网,从移动互联网到红人为核心的创作者经济,又到如今AI赋能的创作者经济,在每个时代更迭的背后,是效率的提升与中介渠道的缩减。
“未来AI或许会淘汰应用,极大化改变市场预算分配的角度。”李檬透露,当下的商业分配市场,红人们并没有拿到足够的配额:“今天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90%以上已经是由内容创作者创造的,但是分配给他们的收入,只占到了全球广告预算的5%-10%,国内红人营销在数字广告中的占比也才约为30%。”
当AI技术升级改变终端设备,进一步弱化了中间应用层,红人的商业价值会愈发凸显。“可能在五年以后,AR/VR设备的‘眼镜’会成为一个新的入口,那时候我们或许就不需要应用了。因为我们每个人可能不太会在意是在哪个应用上看到的内容,只会关注哪个博主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我觉得AI是这个技术升级的改变”,李檬说到。
回归优质内容创作,找到“道、术、法”
AI 给创作者带来的焦虑,本质上是内容创作困境的集中体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创作者们身处激烈的注意力经济竞争中,如何打造优质内容作品成为了破局关键。
作为社媒专家,克劳锐总经理张宇彤提出,内容创作有自己的“道、术、法”,创作者首先要尊重其中的“道”。而“道”即是规律与本心,内容行业的本心则是以用户需求为圆心。随着内容生态催生的需求多样性,创作者需要变身为“用户需求的工程师”,把创意、内容、数据进行三维统合。尤其在跨平台经营层面,也要遵循不同平台的文化和语言体系,重构更适配的内容形态,并且接收用户的反馈,让作品在回馈中产生共创。
其次,要把脉内容创作本身,不断变化和创新才是内容升级的不二法门。回顾过去一年的内容变量:米三汉在短视频平台完成了长视频的品质化突围,团播发掘了“能力+场景+设计”的创意化制作,适老化与科普内容的“反卷内容”将门槛降低。张宇彤认为,精品化的内容创作,要找到时代共同的情绪,创意创新内容模式;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才是升级内容的路径。
内容市场的“变”与“不变”,同样值得创作者们参考。根据克劳锐指数研究院的数据,过去一年,“文化、IT互联、三农”等垂类赛道迎来高速增长,折射出用户精神消费升级、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惠和乡村振兴势能等加速了内容生态的重构,创作者理应关注社会价值的转向。“生活记录”依旧属于核心赛道,其以创作者总占比TOP1和粉丝增速TOP5的表现,连接着大众刚需与增量市场,值得创新内容的深耕。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出海的趋势正在形成浪潮,对于全球市场的开拓便成为创作者的第二曲线。据克劳锐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2万名万粉以上的海外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维多利亚夫妇用跨国家庭的育儿冲突撬动了中国用户共情,而李子柒也将东方农耕美学转化为YouTube通行的视觉符号,印证着文化、情感的自然流动。创作者们也需要找到方法论,让内容打破地域呼吸流动。
回归内容生态,内容平台们一直以来都在传递明显信号,鼓励“有收获、有共鸣、有惊喜”的优质内容出现。此外,中长视频创作者或会拥有更多创作沃土。抖音运营行业营销负责人曹锐直言:“或许更多更主动长期行为应该成为我们在做推荐时的一个关键信号,也因此我们降低了‘完播’这样的权重,加大了在‘收藏之后的复看’,以及‘关注’和‘观看时长’等更长期动作的指向性。通过这些指向性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好内容、更好地被更多人看见。”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