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家我很喜欢的比萨店,我经常去那儿解馋。这家店有号称北京最大号的比萨,卖22寸的尺寸;这里还提供一种叫做“垃圾桶”的比萨——没有特定口味,把所有的食材都堆到饼上烤。
当来往推出新版本并邀请包括钛媒体在内的一些媒体去体验的时候,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那种叫做“垃圾桶”的比萨。这种形容并不因为有“垃圾桶”这个字眼而带贬义,我仅仅就此描述一种状态:来往把许多同类应用的功能都加入到了这个应用里面。在4.3新版中,来往有了一些新的元素,最大的变化是“敲门”和“阅后即焚”。“敲门”允许用户通过提问的方式结识陌生人,通过问题(可以提得稀奇古怪)的回答情况看对方是否跟自己志同道合;而“阅后即焚”则是如今在美国大红大紫的移动应用Snapchat的发明——这么一个简单的功能让Snapchat受到了美国青少年的疯狂追捧,而背后的初创公司估值已经达到了30亿美元,并让Facebook和Google想要而不能得。
另外,来往本身有基础的IM,有朋友动态,有公众账号,还有类似Path的表情评论。它身上有很多同类应用的影子,是一些被证明可行的产品模式的集合——这是我对来往的直观感受。
当然,来往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新版里的语音转文本、有声表情,原有的“扎堆”功能,明星也被请来开公众账号,再比如……活跃着大量的厂里员工们。
在功能上,微信选择了克制,来往选择的是激进。
同样激进的还有来往的运营。厂内员工全民皆兵推广,明星被请来站台,阿里在背后提供强大的财力和渠道支持,Marketing也非常活跃。
最初看到来往铺天盖地的宣传时,我的疑问是:强运营过后“来往”怎么办?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伪命题:阿里巴巴既然选择了孤注一掷押注“来往”,就很可能会全力强运营到底。“强运营”可能本身就是来往的基础属性之一。现在看来,来往还有另一个基础属性——多功能。
前些日子我曾经跟陌陌的COO王力有过一次聊天,他说,据他估算,陌陌产品的用户大部分应该都是用微信的。言外之意,用户在陌陌上做的事情跟在微信中不同,因此并不影响它们共存。微信在国内拥有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人日常的泛社交关系链,以熟人为主,它相对重,粘性高。来往与陌陌这类垂直社交应用不同,目前看来,它还是想要成为一个“重型”社交工具的——这就难免与微信发生用户的争夺。同样重型的Line和Whatsapp的借鉴意义也不大,它们在各自的市场有着先发优势,是那些市场中的“微信”。 对于来往来说,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激进的功能和运营策略,是弥补后发短板的关键么?是让用户使用的砝码么?现在这个问题谁也给不了答案,但至少,来往一役,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典型的阿里风格。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