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进公司到现在大概有两年的样子,我学会的东西分别如下:和同事之间内斗,如何管理一个部门尤其是技术部门,当然技术方面就不用说了,如何和高层领导沟通和“管理上层领导”,如何当HR,如何当PM,如何投标等等,感觉这离我的创业又近了一步。当然这是我现在的想法,那时还是很懵懂的好孩子,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创业,但是无形中为创业打定了很坚实的基础。现在想想我那时很像一个间谍。一直在“偷东西”。
智能定制平台是沿着资讯的方向进行的定制,UC浏览器当时可以算是最大的手机浏览器,为了省流量、为了用户浏览时顺畅的体验,页面一般是不加图片的。UC浏览为什么至今很受欢迎和拥有众多用户数的原因就是当时积累的。用户形成了习惯,改变,很难。就像亚洲人和欧洲人喜欢可口可乐一样,就像那个实验:有人用透明的杯子,一杯装着可口可乐,一杯装着百事可乐,人们品尝后选择是百事可乐,但是在市场上人们往往还是去买可口可乐。
言归正传,当资讯的定制不能满足人们看的欲望和听的欲望的时候,智能定制平台被逼着要改革的。
很无奈的事情,但是也是好事情。推动技术革命的往往是用户的流言蜚语等需求。所以后面的事情不得不对平台的优化。
对图片的支持,当时的终端大部分还是以诺基亚为主,以键盘式的输入格局已经被用户所淘汰,用户的一致声音是我要的是体验,当时出来的酷派的电阻式可划屏手机,当时的影响力和第一步苹果手机的热潮应该差不到哪儿去。当时的手机屏幕的分辨率也就两种:320x240、320x480 。至于香港和台湾的非主流分辨率我们的支持效果是不好的。
所以平台对图片的优化还算是比较简单的,首先通过浏览器获取头部的终端浏览器信息(终端的浏览器内核),目前简称是UA,里面包含终端和浏览的各种参数,例如,终端的类型、终端的浏览器内核、终端的分辨率等等。所以图片的处理就是根据终端类型的分辨率进行智能适配。当时这项技术对只支持简单标签的UC浏览器用户是个重磅炸弹。所以我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是智能手机主导技术变革而提高用户体验还是技术变革主导终端的进一步升级?
对音频的支持,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找的国外的开源的代码,虽然是英文注释但是也了解个差不多,
基于他们的逻辑我拿来以后又进行了优化,他们的思想和方向是对的,以至后来我少走很多弯路。然而对这个音频的升级优化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也因此坏了我两台Dell的笔记本电脑。是的,有些时间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我也是个急性子,所以就摔鼠标,用手使劲的拍键盘。把热闹的公司瞬间变为静寂,而且持续了一天,那一天都没有人说话,那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这样的事情在公司内部已经做为经典实例。从公司内部慢慢影响到公司外面的IT圈子。最后都传到浙江省通信局的局长耳朵里,当时去浙江代替老板参加电信的技术会议,会议结束,一位中年人走在面旁边,小伙子不简单啊,听说你研究技术时拍坏了两台Dell电脑,我当时做技术管理时还曾经把六台电脑从六楼扔下楼呢,哈哈。
对视频的支持,按照计划,本来对图片和音频的完成支持就可以,突然一项政治任务下来了,公司要求对电信的会议进行手机视频直播,要求技术一个礼拜解决好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对政治任务是很反感的,尤其是电信的。时间段,而且还不提前打招呼。一个礼拜解决这个问题比上天还难,中国人就是这个德行,事情不逼迫你你永远不会主动。当天我带着几个得利的技术主管在小会议室开了半个小时的会,这个会是神秘的,有点遵义会议的意思。
最后五天的时间完成了视频的直播,采用的是当时算是很新颖的技术,边播边转码。这几项技术我写的很笼统,原因就是这几项技术在当时已经申请了专利。(所以在这不便多写,有技术交流的朋友请给我联系)
这些都是我敢于创业所依赖的核心技术,从下文开始我带领大家徜徉我真正创业的经历之旅。
首先给技术性创业者的建议:
1,拥抱开源技术,避免过度炫耀技术,如果技术型团队创业(做互联网),这两条都能坚持的话,我想你已经抓住了问题的 70% 的部分,基本上你不会做太多的无用功。
2,再说说如何找到合适的技术伙伴,刚刚启动的时候不要直接上来就找什么技术总监、技术经理、架构师这些看起来级别很高的人,因为这样级别的人未必认同你的想法和你的现在的团队,相反,我建议找能实现你产品想法的人。找一个合作者要比找一个管理者更为重要。最后有一点必须要说一下,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技术喜好而舍弃整个技术团队,在任何时候这都是很愚蠢的事情。
3,运气,也许你在失去某个项目的路上偶尔会接到另外的项目,我就是这样,在从广州项目谈崩回来的路上接到了香港的一个项目,但是前提你要有真本事,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你要能做,而且做的不懒。
(本文首发钛媒体,建议关注和分享一玄老师的新浪微博 @万能的一玄 )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