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当代机器人
日美当代机器人漫谈
让我们来谈谈当代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事实上,没人确切的知道这一点,因为有很多隐秘的机构,可能出于战争或其他的考虑,在进行独立的研发。对我们来说,他们就像居住在黑匣子里面,直到打开的那一天才会显露。
当然,不必沮丧,起码我们确信一点,他们要比现存的,已经露面的那些,要更先进,更超前,但同时它也还没有达到非常的完美,可以放心的拿出来展示,运用的地步。
另一方面,研发机器人是相当复杂的工程,跟整个时代,社会的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市面上的,已经运用或者展示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断,对它们有大致的认识,而不至于偏离太多。
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就不说了,只能简单机械的重复设定好的动作,虽然精确,但也异常呆笨,没有自主的反应。在我看来,一个能够得到认可的机器人,至少要能够处理一定的随机状况,可以对模糊的多态的信息输入进行处理,这才会让人有智能的感觉。
当然,从程序上看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能够面对多种情况选择有效应对的机器人,可能就是程序上多储存了几条判断条件,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但从外在表现来说,它带给我们的感受的确是完全不同的。想象一下一个只能按顺序出牌,和一个可以按照规则,打出有效组合的机器人,如果仅仅通过牌面信息的传递,我们无法判断后者是否是一个人,甚至它可以表现的比人更优秀。
另外补充一下,通过程序设计得到的智能,也并不是仅仅进行条件判断,还可能有计算,筛选,模糊处理等等,当其处理规则足够完善,精细,就成为某方面的专家系统,表现出的智慧是可以相当强大的。
我们着重关注的,就是这种类型,可以有智能的生命性质的反应,因此也是在本质上最接近于人的。
在早期的深蓝电脑击败世界象棋大师的事件,就引起了轰动,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为象棋是公认的讲究智慧和策略的游戏,在交互走棋的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面对不同的,复杂的形势,作出合理且连贯的判断,这种能力就已经超越了人们对机器的常规理解。
而实际上,深蓝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检索,用海量的专家棋谱,打败了对手,当它下某一步棋的时候,它实际上在不断的翻看查找攻略,这属于借力打力,也仍然是非常机械重复的。运用这种策略,在围棋中就很难施展了,因为太多的可能性让它根本检索不过来。
要真正达到与人比肩的程度,必须要能够达到可以抽象总结出规则规律,并加以创造性运用的地步。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进展,比如机器证明几何定理,比如对语义规则的分析,一旦机器能够对本质的高层的规律进行掌握,那么就可以处理千形万象的事务,而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资源。
比如拿加法来说,如果单纯以检索的方式给出答案,那么就要提前储存所有可能的加数和被加数的组合,所需要的存储空间是全世界都不具备的,而且如果某一个加法对象的排序靠后,还需要等待极长的时间。而如果懂得运用加法原理,则就可以轻松应对所有的输入状况了,相对前者来说,这就是高度的智能。是鱼和渔的区别。
应当说,在机器人的前沿,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在程序员多如牛毛的今天,智能储备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使得后来者可以轻松运用已经封装好的高层规则,直接进行模块和系统级别的调用,在不断的组合演变中,促成了机器智能的大发展。
从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不少经典的案例。
先来说说美国的机器狗,这个是对我思维冲击最大,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如果你对机器人比较关注,也一定看过相关的视频了。
首先,它冠名以机器狗,单从名字听起来,似乎比机器人要低一个档次,但这绝不是我们小看它的理由,从它的表现来看,其实际能力是远超同时代的其它机器人的。而且我们知道,越是高层的,抽象的规则,其运用范围就越广,可移植性就越强。从它的行为上判断,应当是有相当多的规则模块支持的,只要进行合理的移植,就会出现机器豹,机器猫等等,其发达的四肢平衡能力足以完成各种角色扮演。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机器狗并不是仅仅作为实验室产物出现的,它是完全从实用性出发设计的,能够近乎完美的完成野外运输任务。它具有超强的地形适应能力,可以行走在雪地,石滩,甚至冰面,可以爬坡,跳跃,非常的流畅从容,就像真实的生物一样。而我们看到的其他机器人,基本都没有用肢体行走的能力,或者只能小步挪动,或者只能适应平面的地形,显得僵硬,死板。
在人类主导的世界中,的确平整了无数的土地,因此对机器人来说,直接使用轮子或者履带就可以获得较好的行动能力,我想这是导致肢体运动研究缓慢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仿生性质的肢体移动,包括多肢,四肢,以及人的双肢,具有极高的工程难度,因为涉及到多级控制的协同,各骨骼,关节之间要想实现完美的控制和协同,需要精确且实时的传感,计算,反馈,涉及到多种形态的运动方式的综合,支撑,平移,牵引,旋转,加速,等等。
而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不规则的负重,复杂随机的真实地形,以及骤然附加的外力输入,就更加的难能可贵了。
而机器狗,解决了以上所有的问题,并且我认为它也是一个综合的,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其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而同时期展出的日本机器人,则显然走在不同的道路上,相比粗犷实用,不修边幅的机器狗,我们看到一个通体白色,类似人形的优雅存在。它可以拧盖子,上螺丝,倒咖啡等等,手上功夫了得,而且还能与人交谈,这些演示都给人一种家政服务人员的印象,非常的平和可亲。它显示出机器人努力的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准备融入公民角色的发展方向。
整体上,美国机器人给人的感觉是雄浑霸道,开疆扩土;而日本机器人则是灵巧精细,居家守成。 一个外放,一个内敛,交相呼应。这种性格上的特点是和其国家地位,战略相适应的。
日本地域狭小,又没有对外战事,对机器人的行动能力就不怎么关注,这是很正常的,因此它在这方面落后于美国,是理所当然。另外,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美国的贴身监督,也不敢显露太多锋芒,如果它的机器人展现出过多的行动能力,引发人的战斗联想,就很容易受到干涉了。因此,日本机器人走上这样的发展道路,既有现实需要,也有不得以的苦衷,如果我们仅仅从外观形态上判断,说日本机器人的战力不如美国机器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前面说过,程序的技术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机器人的外观非常易于改变,从生活机器人到战斗机器人的改造,只有一步之遥,而且在现代战场上,行动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履带和轮子获得,因此,日本机器人反而可能会处于优势地位。
但是,如果说登陆外星,在那种不毛之地上,我想还是美国机器人更强。
而且,从两国的宏观状态来看,美国的发展方式要更优。
我们知道,先进的技术,没有规模性的市场运用,就很难获得发展,机器人工业同样是如此。
只有走入市场,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输入,可以步入良性循环,不断的升级改造,获得发展。
那么,美日两国的机器人市场都在哪里呢?
我们看美国,其无人机也好,机器狗也好,都有很明显的战场性质,是为军事服务的,也就是说它的订单来源于国防部,来源于对外战争,因此它的发展,走的是以战养战的道路。
而日本呢?他的机器人的潜在购买群体就是自己的国民,服务生活,充当伴侣。当它的文化产生出这样的整体倾向时,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承担这样的购买义务(虽然看起来是出于个人需要)。从整体上来看,也就是所有的日本国民,为机器人的发展买单。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理解,就能看到一种悲壮的意味,这实际上等同于一种全民调动,国家工程。虽然这种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内在推动力,但如果最终不能扩展到更大的外部市场,那么这种模式将陷入不可为继的困境,把握未来的努力就可能成为泡影。
当文明的落差过大,讲解道理的努力就显得不可实现,有可能出现暴力推销的情形,就像曾经的工业文明一样。机器人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吗?
我并不期待这种情况的发生,但也许真的无法避免,只能有赖于各位读者的用心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