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闻行业不会凋零
导语:大家好,欢迎收听“钛媒体72问”专家分享课《坦白讲》。我是主持人华楠,在课程中我将会陪伴大家探索行业大咖对于前沿领域的深度剖析与思考。现在就和我一起开始了解今天要进行课程的嘉宾吧!
今天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唐铮副教授。唐铮教授曾任北京日报社经济部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奖项。
本期课程通过7大课,为大家解析媒介演变过程,以及其中的变化规律。首先唐教授要与我们讨论新闻行业的现在发展情况。
现在这个阶段又到了一次新的内容成长期,媒介渠道的迅速膨胀,一个媒介怎么能够覆盖这么多内容呢?一会儿我们在跟大家进一步的梳理。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媒介能够接受这么多,所以也会出现好多新的状况,你比如说现在好多人都从朋友圈里获取信息。
有一个说法叫你自己的朋友圈和爸妈的朋友圈,看的绝对不是一样的东西,为什么呀?原来爸妈这一级的人是不通过这样的社交渠道来看新闻,他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媒介素养,也没有对这种新闻的理解、判断、消化能力。
比如昨天早晨起来我爸特别慌张,因为我订了去新加坡的机票,打算1月份全家去新加坡旅游,我爸看了今日头条,说新加坡要跟马来西亚打仗了,要不别去了。他就真的信,他没有分辩能力,也是因为媒介的迅速扩张,使得好多以前不接受这些媒体的人,没有这些媒体素养的人一下子涌进去。
去年我们几个朋友相约到川藏线骑行,骑到信号较弱的山区后,路边有卖山果的一个藏族老阿妈,背着一个竹筐,上面贴着一个付款二维码,就特别像一个微信广告;还有当年可口可乐有一个风靡全球的广告,就是在一个藏族大聚会上有一个穿着藏袍的人,手里边拿着一罐可乐;头条2012年成立,现在有7亿用户,到现在为止一年平均一个亿。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也会遇到好多的挑战,通过这些挑战之下我们也会看到有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方面就是学界需要提供了一些更新的理论支撑。就像当年提供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支撑一样,记者出去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要做核实、验证,做到客观公正等等,以前的记者们是不知道这些的,现在等于就是一方面得有好多的理论的支撑。
第二方面就是我们到现在会有一种感觉,从宏观上看觉得新闻业好像在凋敝。
但是实际上,我自己也在反思,于是我重新去翻原来的新闻稿,我发现有一个跟初始印象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新闻内容生产的创造力其实这些年一直都没有停过,而且在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特别大的爆发。
举个例子,说到人物特稿,有一篇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如果做新闻的应该基本都知道:讲一个大胖子柴立,原来是全国全运会的举重冠军,后来退役了之后,因为又胖,又只会举重,最后只能去体校那边看门,而且因为要一直长时间要保持重量级的举重身材,身上就有很多的病,后来就猝死了。这篇文章就讲了他死的整个过程,当时也是一篇特别轰动的一篇报道。
我将这些稿子翻出来,想给学生当范例,但当我拿回来重新审视的时候,我就犹豫了。
就是你们可以回头再去找那些经典之作,他们的很多文风之类的地方并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比如财经写的《银广厦》事件,当时就觉得特别震撼,迎广夏是当时全股市的第二大权重股,财经这篇文章出来后就把它写垮了,当时就觉得很震撼,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这样的真相居然是如此残酷而苍白,记者走出……地方,抬眼望向天空,天空中的阳光打下来,我仿佛听见肥皂泡破灭的声音。
上面都是《银广厦》里面的原话,现在肯定不能这么写。由此可见我们整个内容生产的进步是非常快的,如果不是坐下来再回头看以前,我们也不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
所以我这两年在学校我做了好多这些统计梳理工作之后,我现在对于我们整个的新闻行业特别有信心。因为我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在特别迅速的发展的这样的一个行业,而且他只不过是因为他发展的太快了,所以他把很多来不及适应、来不及转变的人都甩下了。
那甩下的这些人觉得自己再也跟不上了,就很痛苦,而甩下的人越来越多,多到了这个行业的一定比例的时候,新的人才又没接上,就会感觉这个行业要凋敝了,但是实际上我现在真的对整个行业特别有信心。
导语:下节课,唐教授将从第一个媒介:纸媒,开始为我们一步步分析媒介的变化规划。
【版权归钛媒体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账号合并
经检测,你是“钛媒体”和“商业价值”的注册用户。现在,我们对两个产品因进行整合,需要您选择一个账号用来登录。无论您选择哪个账号,两个账号的原有信息都会合并在一起。对于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
棒棒哒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