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极客”“极客文化”及“极客电影文化”
导语:本节课,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极客”“极客文化”以及“极客电影文化”?极客文化对现实科技的发展的作用?有哪些科技由虚拟变为现实?
正文:
“极客”这个词这几年很流行,它来源于英语Geek的音译,这个词最早被理解为“古怪、怪异的人”,其实是个贬义词来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极客这一称谓在美国流行起来,它的涵义演变成“痴迷于技术或某种亚文化、在社交上特立独行、不合群的人”。
因为当时被称为极客的这个群体,把大量社交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新技术上,随着2000年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对生活方式的颠覆,极客的意义焕发出了“精英亚文化群体”的特征,这群人活跃在新经济、尖端技术和时尚风潮的前沿,成了推进社会电子化的一股中坚力量。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理论物理学家谢耳朵,就被认为是极客的代表。
现在已经被证明,目前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极客引领的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引领了技术创新;中国的一些知识英雄和财富英雄很多也自诩是极客,比如小马哥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美团的王兴、搜狗的王小川等等,他们是中国极客的代表人物。
“极客文化”这个说法起源于美国,它经历了大几十年时间的酝酿,电影是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首先,上世纪50年代,二战刚结束不久,两次世界大战让基础科研和科技飞速发展,很多我们现在的商业科技都还是脱胎于战时的科研成果。那时还处于冷战期间,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有大量需求,使得硅谷成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地。在文化上,关于科技的联想多跟军事和战争有关,比较偏负面;1951年有一部著名的科幻电影叫《地球停转日》,讲的就是外星人入侵的故事。
进入60年代,集成电路被发明出来了,半导体工业急速增长,Intel、AMD等著名科技企业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70-80年代,科技进一步市场化、消费化,英特尔发布了第一个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开始出现,微软1986年上市,苹果等商业技术公司开始引领风潮,硅谷又走到了前面。
60-80年代是好莱坞科幻或科技类电影的一次井喷期,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IP都是那个时候原创出来的。比如对美国极客们影响最深的电视剧《星际迷航》系列、《人猿星球》、包括第一版73年的《西部世界》(这个电影值得研究,它的编剧迈克尔克莱顿是是哈佛医学院的博士,本人是个理工男,是典型的极客)
因为冷战时期的太空军备竞赛和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所以这个时期诞生了“太空科幻”电影类型,从1968年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开始,一堆太空片都出现了;此外,因为全方位的技术发展,所以生物化学机器人等领域的科幻片也开始全面开花,比如《机器战警》、《异形》、《变蝇人》,克隆人题材的《银翼杀手》等等。有意思的是,虽然题材丰富,但这些影片对科技的展现都偏负面,很有点“反乌托邦”的意思。
进入90年代,科技界的气氛完全不一样了。1993年万维网创立,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比尔盖茨95年正式成为全球首富。“极客”开始被众人仰视,程序猿和工程师引领的极客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指的极客文化开始形成。这时候大家对科技的认知是“去中心化、自由和有无限想象力的”,当然也有一些对互联网的恐惧和反思。这时的电影比如《网络惊魂》,还有《潜行者》Sneakers,比如《楚门的世界》等等。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产品不断颠覆生活方式,出现了一批重塑世界观的极客影片,比如《黑客帝国》系列、《V字仇杀队》等等。
2008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科技互联网成为了救赎,半科幻半奇幻的超级英雄电影登上历史舞台,比如漫威的《钢铁侠》、《蜘蛛侠》等等,科技正式被娱乐化、大众化;
这时还有一个小插曲,美国奥斯汀每年都会举办一个“西南偏南”音乐节,这是个集合了“音乐、科技和电影”的一个综合年度盛会,每年都会有科技公司到这里发布新产品、也会有新电影在这里展映。2007年Twitter在西南偏南一炮而红。
科技跟随着大银幕电影和像“西南偏南”这样的时尚活动,变成了年轻人的流行时尚;极客文化也开始变成了大众的流行文化;
2010-2014年,资本成为科技的推手,谷歌、苹果、Facebook等公司被推到商业的风口浪尖上,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是个营销天才,他自称“硅谷钢铁侠”——大家想想,一个是“硅谷创业者”、一个是“硅谷钢铁侠”,根本是两套估值模型。
随着Elon Musk等科技企业家的成功电影借势,极客真正成了新性感,大家都在追捧乔布斯创造的“硅谷时尚”,所以这个时期电视剧《生活大爆炸》、《硅谷》,和电影《社交网络》成了题材上的宠儿,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趋势。
2015年以后,硅谷创新开始出现疲态,那时候大家在追捧一本书叫《人类简史》,整个科技圈都在回溯人类进步的本质,开始返璞归真,回归基础科研,寻找下一轮本质上的创新。这时一些关于科学家的影视作品纷纷出现,比如爱因斯坦的电视剧《天才》、比如霍金的《万物理论》,关于图灵的《模仿游戏》,关于爱迪生的《电力之战》,还有正在筹拍的《特斯拉传》。
2016年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反映NASA里黑人女科学家故事的《隐藏人物》获得了奥斯卡三个重要奖项的提名;互联网题材的美剧《黑客军团》的男主演拉米·马雷克获得了艾美奖最佳男主角奖,这个小伙子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取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那个小伙子,这说明“极客”审美已经影响到美国电影电视行业的主流专家,而且获得了他们认可。
【版权归钛媒体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账号合并
经检测,你是“钛媒体”和“商业价值”的注册用户。现在,我们对两个产品因进行整合,需要您选择一个账号用来登录。无论您选择哪个账号,两个账号的原有信息都会合并在一起。对于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